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太鎮(福建省莆田市下轄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太鎮(福建省莆田市下轄鎮)位於城廂區西北部山區,全鎮面積201平方公里,是一個由原省定貧困鄉到走出枇杷特色產業致富路的山區村鎮,被譽為「中國枇杷之鄉」。常太鎮青山綠水,小橋流水,是一個好地方。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常太鎮在列。[1]

[]

文物

  省級文物保物單位:宋朝李富(制干)墓。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審批的宋朝陳俊卿(左丞相)古墓葬,橫江祖宮(常太王宮)。1992年12月,在常太鎮常太村田邊果場群眾開山種果樹發掘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劍4把,現由莆田市博物館收藏。

名勝及旅遊資源

  古寨,常太鎮境內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歷代人民每當社會變亂之際,築寨自保。因此,有許多地名與古寨遺蹟相連,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等,各個寨堡殘基尚歷歷可見。

  九龍谷森林公園,位於莒溪,方圓數十公里,2006年12月27日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國家級森林公園,園內峰巒起伏,林木蒼鬱;五漈瀑布,噴珠落玉,氣勢磅礴。清山碧水融於一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概述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位於東經118°55′,北緯25°45′,土地總面積201平方公里,地處莆田市東圳水庫之畔,東臨荔城區西天尾鎮,西毗仙遊縣九鯉湖風景區,南通華亭鎮,北接涵江區白沙、莊邊鎮。

常太鎮位於城廂區西北部,地處東圳水庫之畔,方圓201平方公里,轄28個村,320個村民小組,40680人;林地面積22.61萬畝,人均5.8畝,根底面積7000多畝,人均0.18畝;水果面積8萬畝,人均2畝;是一個「兩多一少」(山多、果多、耕地多)的鄉鎮。[1]

2008年,我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紮實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奮力實現港城「兩個先行」主題教育活動,以「四用發展」思想指導各項工作,狠抓經濟建設和和諧建設,農村經濟保持穩步增長速度,各項事業齊頭並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了又好又快科學發展,分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先進鄉鎮」、「農村公路建設先進鄉鎮」、「平安莆田建設『平安鄉鎮』」、「先進(一流)鄉鎮計生協會」,省科協授予「第二屆福建科普先進鄉鎮」,省檔案局授予「省級先進檔案室」。

人口民族

  2006年底,常太鎮總人口40123人,其中農業人口38308人,非農業人口1815人。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族人口800多人,回族75人,是莆田市少數民族最多的鄉鎮。

歷史沿革

  相傳古時有一朝代連年戰亂,百姓備受兵匪騷擾,當地農民憑依山巒重疊,易攻易守地勢,組織鄉民抗禦兵匪擄掠,保衛家園,取長治泰安之意,為莆田西門外崇業鄉常太里,故名。民國時期,稱為常太鄉公所,後改設為莆田縣漁滄、青龍、馬口三個鄉。新中國成立後,為莆田縣第八區公所,1952年7月為莆田縣第十四區,1955年9月至於1991年9月為莆田縣常太區、常太公社、常太鄉,1992年月10月為莆田縣常太鎮,2002年5月1日改為城廂區常太鎮。

氣候特徵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平均日照時數1996小時,無霜期為330—350天,年降雨量1400—1900毫米,常年多為東南風,氣候宜人,溫暖濕潤,終年鮮花爭艷,四季佳果飄香。

自然環境

  常太鎮地形上系一山間盆地,四周為低山、丘陵所環繞,中央地勢較低,已攔截延壽溪成為東圳水庫,庫容量3.2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7.7平方公里,水庫是莆田市工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

鎮政建設

  常太鎮轄松峰、利車、照車、東太、東青、山門、汀洋、常太、侯山、坑洋、霞山、渡里、金川、馬院、黨城、頂坑、內東坪、外東坪、過溪、下莒、埔頭、溪南溪北、山坑、南川、洋邊、長基、嶺下28個村民委員會。

交通通訊

  常太鎮距市區14公里,最近的松峰村離市區只有3公里,已建成環東圳水庫40公里的旅遊觀光生態農業公路,2006年11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水泥公路里程達136公里。每日有客車20多輛直通莒溪、黨坑、馬院、洋邊、東照片。全鎮擁有程控電話模塊局1個,接入網7個,目前電話裝機容量達5800門。移動電話機站15個,並開通使用數字移動電話。程控電話可與國內1500多個市縣和世界220個國家及地區直接通話。

供水供電

  集鎮已建成日供水量5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可供1萬人生活用水。有鎮辦裝機容量4660千瓦時的院裡水電站1座,年發電量1200多萬度,並擁有35千伏的變電站一座。

經濟狀況

  2006年,常太鎮農村社會總產值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常太鎮由於地處東圳水庫之畔,鄉鎮企業發展受到制約,主要靠1萬多名勞動力外出發展以食品加工、服裝、理髮、建築等第二、三產業,年創產值1.5億元。

農業生產

  常太鎮現有耕地面積7090畝,其中水田3994畝,旱地3096畝。山地面積22.61萬畝,人均5.9畝,開發種植水果8萬畝,生態公益林8.4萬畝,森林覆蓋率82%。

  常太鎮解放鍾枇杷連續二次(1996年6月、2002年2月)被農業部列為「南亞熱帶名優作物基地」和授予「中國枇杷第一鄉」。近十年來,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土層深厚等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生產。現有枇杷面積8萬畝,比1984年1萬畝,增長8倍,產量1.5-2萬噸。該產品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東圳水庫庫區氣候,通過科技興果,使其品位高、品質優,單果重60克以上的80%以上。近幾年盛產的優質枇杷銷往國內外。常太鎮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專為果品註冊「常太枇杷」商標,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和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

文化狀況

  常太鎮現有1所中學,9所完小,12個教學點。該鎮於1990年3月宣布實施初等義務教育,1993年宣布實施初中義務教育,2005年通過省級「雙高普九」工作驗收。在校學生5678人,學前教育99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全鎮文化娛樂場所有村級文化室28個、村級影劇院3座,老人活動室16個,群眾文化生活有莆仙「十音八樂」等;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0%以上;全鎮有衛生院1所及分院5所。1999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中華掃盲獎」。

黨的建設

  按照鄉鎮黨委「五個好」的目標要求,抓好黨委自身建設,以黨委形象影響帶動全鎮;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不斷壯大農村黨員隊伍,全鎮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得到全面增強。1996年至2001分別被中宣部、中組部授予「全國農村黨員基層幹部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先進單位」,連續兩屆被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委組織部、宣傳部授予「先進基層黨校」,市委授予「黨的工作先進鄉鎮」和「先進基層黨組織」。

精神文明

  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全面把握兩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係,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001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評為「1998至1999年度文明鄉鎮」,2002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鄉鎮標兵」、1998年市委、市政府評為「第六屆文明集鎮」,1998年4月被省計生委授予「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十佳單位」,2000年2月被市委授予「理論學習先進集體」,1996至2002年被市委市府授予「計劃生育一類先進鄉鎮」。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連續三屆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鄉鎮。

歷史事件

  常太鎮是莆田點燃革命烈火的發源地。早在1927年、1931年、1934年相繼成立常太山門、上莒、後坪、馬口中共支部。1935年秋,莆田特委在常太際川召開了第二次黨團聯席暨軍事會議,在此建立根據地和成立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支隊駐地和閩中特委辦公機關也設在常太際川。1936年5月,閩中特委為了適應「抗日反蔣」形勢需要,在常太際川正式成立「閩中抗日義勇軍」,辦公機關仍設在此地。1942年11月,特委機關及無線電台,由福清經永泰安全轉移到常太根據地,辦公機關和無線電台設在際川的「牛鼻孔」山上,台長由長征中的幹部劉發海擔任。1943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由閩北遷回常太。

  1958年,莆田縣在常太鎮的心臟地帶,建造了庫容居全省第二位的東圳水庫,常太人民為了造福全縣百萬人民,發揚了老區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淹沒良田萬畝,遷移農戶2885戶,人口1.42萬人。

特產

  解放鍾枇杷,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果實形如古鐘,果皮黃里透紅,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單果重達172克,為世界之冠。1999年4月25日、2000年5月10日、2001年4月30日分別在常太鎮洋邊村、北京、新加坡舉辦三屆福建莆田(常太)枇杷節新聞發布會、展銷會。2002年至2007年分別協同市、區在重慶、上海、西安濟南、哈爾濱和烏魯木齊舉辦六屆福建莆田枇杷節及枇杷推介會。

  黑母豬,常太鎮是省定點的黑母豬生產基地,共飼養母豬1000多頭,每年產仔豬1萬頭,飼養長膘快,產仔豬率高,仔豬銷往福建省各市、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