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幹細胞因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幹細胞因子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幹細胞因子又稱肥大細胞生長因子(MGF),Kit配體(KL)及Steel因子(SLF)。它是由骨髓微環境中的基質細胞產生的一種酸性糖蛋白。其糖基連在肽鍵的N和O基團上,相對分子質量31 000~36 000,由非共價結合的兩個相同亞基組成。等電點PI=3.8。SCF共有273個氨基酸。從-25~-1為信號肽,+1~+189為膜外功能區,+190~+216為跨膜區,+217~+248為胞漿功能區。鼠與人的SCF有83%的同源性。

SCF的存在形式

SCF在小鼠由10號染色體Steel位點編碼。在人位於12 q22~24。SCF有2種存在形式:可溶性和膜結合型。

在人,編碼248個氨基酸的mRNA(SCF248),其第6個外顯子中有一蛋白切割位點。由此mRNA表達165個氨基酸的可溶性SCF。編碼220個氨基酸的mRNA(SCF220),其第6個外顯子中無蛋白切割位點。由此mRNA表達膜結合型SCF。在鼠,可溶性SCF可由SCF248在第6外顯子切割或SCF248和SCF220的第7外顯子切割而成。膜結合型SCF由SCF220表達。

2種形式SCF均有生物學活性。鼠和人SCF對人造血細胞幾乎有相等的生物學活性,但對鼠細胞,鼠SCF比人SCF生物效應強800倍。

SCF的基因重組

SCF和其他細胞因子一起誘導干和祖細胞增生、延長其存活期及引起干和祖細胞動員。雖然SCF的受體在祖細胞無顯著不同,但SCF誘導紅系祖細胞增生比粒-單祖細胞強,可能是其他特異性因素影響祖細胞對SCF的反應性。給小鼠應用SC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外周血幹細胞和祖細胞第1天即達高峰,6周後正常。骨髓中干和祖細胞第1天下降,第14天升高達10倍,6周後正常。表明最初外周血干和祖細胞升高是由骨髓中動員到外周血。Mauch等報道SCF和IL-11合用增加長期骨髓增殖細胞(LTMRC)從骨髓動員到未切脾鼠的脾和切脾鼠的血液。Yonemura等認為SCF單獨在體外不能維持幹細胞數量,體內作用是SCF和其他細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體外SCF和IL-7協同促進前體B細胞增生。Takeda等認為體內B細胞發育不是受體c-kit和SCF相互作用,而另一受體型酪氨酸激酶(FLK2)對B細胞發育比c-kit更重要。

SCF在肥大細胞發育和存活中起關鍵作用。小鼠SCF的基因缺失導致結締組織和粘膜表面肥大細胞缺乏。由於SCF引起肥大細胞脫粒,應用時一般以減少劑量為代價。Nocka等發現二硫化物相聯繫的二聚體SCF比普通SCF刺激細胞增生強10~20倍。但對肥大細胞脫粒並不比普通SCF強。

SCF既有化學激動性,也有化學趨化性。膜結合型SCF促進造血祖細胞回到骨髓。靜脈輸注kit+造血祖細胞後其沿着SCF的梯度移動到骨髓。這是由kit粘附到骨髓基質細胞表面的SCF引起。Kim等認為基質細胞源因子-1(SDF-1)只有化學趨化性,它作為生理抗移動因子抑制造血祖細胞移出骨髓。

應用SCF、促血小板生長因子(TPO)、IL-12、IL-3處理冷凍骨髓細胞移植給鼠,其恢復血小板和中性粒細胞比用未處理的骨髓移植早3~6 d。在鼠模型中,受者在應用5-FU前和後給予SCF注射,可以使幹細胞從靜止期進入細胞周期。這樣幹細胞對5-FU敏感,易於殺死,為供者骨髓移入受者提供了穩定的內環境,有利於骨髓移植的成功。

將蟲熒光素酶基因連在質粒上,該基因以聚賴氨酸(PL)與抗生蛋白鏈菌素(SA)共價連接,生物素酰基化的SCF以生物素與SA連接,腺病毒與PL共價連接,用此載體轉染人MBO2和MO-7e細胞(兩者均表達c-kit),孵育2 h通過SCF與c-kit結合轉染效率可達90%。但Fielding等報道逆轉錄病毒載體通過連接SCF使SCF與造血細胞表面c-kit粘附,則病毒不能轉染造血細胞,對不表達c-kit的非造血細胞卻能轉染。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