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橋鎮位於天台西部盆地中心,毗鄰天台新城,距上三高速公路天台出口9公里,323省道穿境而過,是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是全國四大工業過濾布集散地之一,素有「中國過濾布之鄉」、「產業用布之府」的美稱。全鎮區域面積176平方公里,下轄10個辦事處116個行政村,人口11.2萬。耕地面積7.8萬畝,山林面積18.4萬畝。

基本情況

平橋鎮位於天台縣西部,距縣城10公里,毗鄰104國道及上(上虞)三(三門)高速公路出口,323省道穿鎮而過,是天台西部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省、市中心城鎮和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是全國最大的產業用布生產基地,2000-2001年先後被命名為省級教育強鎮、省級衛生鎮。

現有行政區域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10個辦事處、10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約11萬人,其中集鎮人口2.5萬人,農業人口10.45萬人,農村勞動力6.37萬人;耕地面積 5.063萬畝,其中水田面積4.2萬畝;林地面積13.414萬畝。人文景觀及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陸蠡故居、開岩景點、天下第十七水等著名景點。

改革開放以來,平橋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小城市的總體目標,實施「工業強鎮、農業富民、市場興鎮、城建美鎮」的戰略,大膽開拓,務實創新,城鄉面貌和綜合實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1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5億元,財政總收入24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

「工業至高無上」的理念已被牢固樹立,已形成工業用布、旅遊品、橡膠製品、化學製品等四大支柱產業,建成產業用布特色園區一個,一期占地250畝,入園企業25家,固定資產投資4473萬元,總產值5356萬元。二期占地200畝,已完成五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積極申報省級特色園區立項。[1]

歷史沿革

平橋鎮「以商立鎮」,自五代後梁時期起就有人類聚居,以後因其獨特的經濟地理條件而發展成天台縣最大的農村集鎮,歷史上曾與黃岩路橋、臨海杜橋並稱台州「三大橋」。

自明清以來屬祥鸞鄉二十六都,其中西南下園殿一帶屬永堡鄉二十九都,統稱大西鄉,明成化年間起至解放後均稱平鎮。1950年稱平鎮鄉,1956年前山、東林兩鄉併入為平橋鄉,1958年「公社化」為平橋人民公社,1981年花市、前山兩個公社分出後復稱平鎮人民公社,1983年5月機構改革置鄉,稱平鎮鄉。1985年5月批准為建制鎮稱平鎮。1992年「撤區並鄉擴鎮」,平鎮與前山、東林、花市、平北、寧協、紫凝鄉合併,稱平橋鎮。

特色產業

工業:產業用布、旅遊品(自動沖氣床 )

農業:紫凝蕎頭、紫凝山柿、西坑藥材(天麻、白朮)、茭白、長毛兔、放養雞、花卉苗木等。

另小狗牛與天台山雲霧茶較為出名。

人文古蹟

名人

陸蠡(1908一1942),字聖泉,學名陸聖泉,原名陸考原。原籍浙江天台。天台平鎮岩頭下村人。資質聰穎,童年即通詩文,有"神童"之稱。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 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翻譯俄屠格涅夫《羅亭》,英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法拉芳登的《寓言詩》和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頌讚,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鬱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樸實、誠摯。

老街

街分為上街、中街、下街,這是縱向的,其實是縱橫交錯的,橫向有街中街,比如,與中街相連的平頭潭街;巷閭也多,比如官田巷、山頭徐等。實際上,老街如書籤,夾在村莊的書頁中。更有歷史名勝,比如中國現代散文家陸蠡的故居以及陸氏宗祠等。此外,這裡既建有中式的寺廟,也有西式的教堂。

陸蠡故居

這民清式的小築,偏於一隅,雜草長及膝蓋,讓人嗟嘆。陸蠡出名的散文集《囚綠記》, 以及鄉土系列的篇什《水碓》、《啞子》,後期的《昆蟲鳥獸》、《私塾師》等,那是被後人所稱頌的。

傳統遊藝

活動由來

初冬時節,當你漫步在平橋花墅的小道上,愣不丁,就有鞭炮鑼鼓聲響起,一群扛着台柱、台梁的後生跑過身邊,那雄壯如虹的氣勢,使你不由地跟着眾人吶喊,這就是當地的「搶高台」傳統活動。

說起高台,不得不說說500多年前那位龐泮大人。他為朝中諫官,並以「彈劾不避權骨,直聲動天下」而載入了《明史》,他從京城告老歸鄉時,明孝宗皇帝恩准他將宮中五鳳樓的圖紙帶回故鄉,從此天台民間便有了一座皇家建築,五鳳樓成了龐氏族人的驕傲。附近的村子裡要搭戲台請戲班,龐氏的族人想,何不仿照五鳳樓造一座易裝易拆流動的戲台?這戲台既能將這座皇家建築流動展覽,又免去了各村建戲台的開銷。於是就有高台,它高三層,飛檐翹角,畫欄雕梁,披紅掛彩,氣宇軒昂。因為它的台腳比一般的戲台要高,故稱「高台」。

每到秋冬時節,各村紛紛慶賀喜慶,演戲也多了,「搶高台」的場面也是高潮迭起。凡是龐氏族人居住的村落演戲,就會從該村中選出四五十個後生到龐氏宗祠搬來高台構件,搭建高台。

每到傍晚,台上的才子佳人將終成眷屬,台下的後生們也是興致高漲,躍躍欲試。附近的百姓還一個勁地趕來,他們並不是想看一看戲文的結局,而是來為「搶高台」助威的,他們也想看看,這次搶高台又是誰能奪魁?後生們拆下三層翹檐飛角的高台構件,此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四五十個後生肩扛台柱、台梁,一路小跑,朝董家殿的龐氏宗祠奔去,沿途的百姓吶喊助威,最先到達龐氏宗祠的後生,儼然成了宗族的英雄,傾刻間,便在眾人口中傳頌開來。[2]

到了解放前期,龐氏宗祠里竟有六套的高台構件,可見「搶高台」之興盛。百姓們還編出了民謠到處傳唱:

皇帝恩賜「高台戲」,年年做戲大吉利。

後生望了「高台戲」,做人勿淘女客氣。

做囡望過「高台戲」,出嫁勿淘公婆氣。

老人望了「高台戲」,健康長壽心如意。

傳承發展

公元2001年的秋後,龐氏族人根據遺留的史料、以及新屋下村的兩根高台柱料,重新製作了高台構件,並在新屋下村一塊空地上搭台演戲。四周的百姓紛紛湧來,他們是想看看久違的「高台戲」,想看看久違的「搶高台」。

龐氏的族人一代代延續着「搶高台」,這種沒有競技意味又沒有獎罰的遊藝活動,能這麼興致勃勃流傳了600多年,在它身上已經不是一般的民間活動,而是積澱了龐氏族人濃厚的情感。那分對祖先的敬仰,對正直不阿氣質的敬仰,還有為祖先功績而驕傲,對宗族精神傳承的期待。

平橋鎮「搶高台」被列為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視頻

千年古鎮平橋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