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清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遠位於廣東省中北部,東北接壤韶關市,西南緊靠肇慶市,東南緊鄰廣州和佛山市。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為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下轄清城、清新2區和佛岡、陽山、連南、連山4縣並代管英德、連州2縣級市,2018年戶籍總人口約410萬。[1]

清遠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地域相連,歷史上清遠南部地區曾經長期屬於廣州府管轄範圍,清遠文化與廣府文化圈一樣,在歷史、地理及族群有深厚的淵源關係。是廣府文化區域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清遠享有地方立法權,是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廣佛肇等珠三角區域層面的規劃協調城市。

清遠先後出現西漢中散大夫何丹,唐代兩度為相劉瞻,南唐詩人孟賓於等人。清遠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的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全境位於北緯23º26′56″~25º11′40″、東經111º55′17″~113º55′34″之間,南連廣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及東北部和韶關市交界,西及西南部與肇慶市為鄰;南北相距190千米,東西相隔約230千米,邊界線長1200餘千米。清遠市土地總面積1.9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10.6%。

地形地貌

清遠市地質大部分是華夏活化陸台的湘粵褶皺帶,只有市區南部和陽山南部地區處於華夏活化陸台的粵西地塊。主要由石灰岩、紅色砂礫岩、石英砂岩、花崗岩四大系列岩構成。市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連州東部、陽山東北部的山嶺構成全省地勢最高峻的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為陽山縣與乳源交界的石坑崆,海拔為1902米。東南部的英德、清新、清城境內的北江河谷地勢最低,大多在海拔20米以下。

水文

清遠市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區和珠江水系的桂賀江區、珠江三角洲區及北江區。其中,北江區的集雨面積最大,占全市94.7%,洞庭湖區的集雨面積最小,僅占0.5%左右,其餘0.65%屬珠江三角洲區,4.12%屬桂賀江區。全市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4條,其中集雨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北江、連江、潖江、濱江、滃江、煙嶺河、青蓮水等。

氣候

清遠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中,北部的陽山、連州、連南、連山屬中亞熱帶;南部的清城、清新南部地區、佛岡、英德屬南亞熱帶。一年內夏天最長,春、秋、冬季較短,南北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在18.9℃~22℃之間,雨水資源豐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631.4毫米~2149.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數)為160~173天。

歷史沿革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在嶺南地區設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廣東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管理。南海郡下轄四縣一區,分別為:番禺縣、龍川縣、四會縣、傅羅縣(即博羅縣)和揭陽戍守區,郡治設在番禺(今廣州)。其時清遠市境尚無政區設置,今清遠南部地區隸屬番禺縣管理範圍,北部隸屬長沙郡管理。

秦朝末年(前206年),南越郡尉趙佗擁兵自立,建立南越國。南越國時期,清遠南部地區仍屬番禺縣管轄。清遠市境最早的政區建置為桂陽縣(今連州等地)。其設立時間一般認為在西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初年或更早,隸屬荊州桂陽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南下,結束南越國的統治。同年,在今清遠市境設立中宿、陽山、含洭、湞陽4縣。其中,中宿縣隸屬交趾部南海郡,陽山縣、含洭縣、湞陽縣(含洭縣、湞陽縣為今英德市地),隸屬荊州桂陽郡。東漢時期,今清遠市境政區設置及隸屬關係略有變動。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為交州,州治廣信。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州治遷番禺,廣州從此成為相當於現今省級行政區的政治中心。中宿縣由隸屬交趾部南海郡相應改為隸屬交州南海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陽山縣併入含洭縣。

三國時期,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劃出交州東部的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設置廣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廣州之名。吳甘露元年(265年),陽山縣復置,與桂陽、含洭、湞陽、中宿4縣歸屬新設立的荊州始興郡。清遠全境屬吳國荊州。

西晉時期(265—316年),太康元年(280年)吳國滅亡,原屬荊州的始興郡改隸廣州,清遠全境隸屬廣州。東晉時期(317-420年),始興郡由隸屬廣州改隸荊州析出的湘州,清遠全境歸屬湘州。

南北朝時期,東晉滅亡後,南方先後建立宋、齊、梁、陳四個王朝,與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其時行政區劃變化紛繁,許多郡縣屬地不詳。劉宋泰豫元年(472年)湘州始興郡改稱廣興郡,清遠市境屬廣興郡。南齊建安四年(479年),廣興郡改回始興郡,清遠市境屬始興郡。梁天監六年(507年),梁武帝在中宿縣地置清遠郡,轄中宿(今清城、清新)、威正、廉平、恩洽、浮護5縣(後4縣縣治不詳),隸屬廣州。清遠之名由此而始。

同年,梁武帝在含洭縣地(今浛洸鎮)設立衡州和陽山郡,衡州轄陽山郡、始興郡(今韶關市境),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含洭、湞陽、廣德(今連山,置縣於506年,後改稱廣澤)等縣。這一時期,清遠市境置有1個省級政區(衡州),2個地市級政區,堪稱輝煌。梁大同元年(546年),衡州分作東、西二衡州,東衡州治所在曲江,西衡州仍在含洭縣。西衡州領陽山、梁樂、齊樂三郡。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德4縣,梁樂郡轄梁樂縣(今陽山縣地,後改稱宣樂)、洊安縣(縣地不詳),齊樂郡轄希平縣(今連南、連山縣地,後改稱熙平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四年(572年),翁源縣劃歸清遠郡管轄,市境其他政區設置不變。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鑑於南北朝濫置郡縣之弊,開始大規模調整、撤併政區。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翁源等6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濱江一帶),隸屬廣州南海郡;廢陽山郡改置連州,西衡州改名為洭州。從此,清遠縣開始作為一個政區存在,一直延續到1988年建市,時間長達近1400年。

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廢洭州置含洭縣。仁壽元年(601年),廣澤縣改稱連山縣。大業三年(607年),清遠縣、政賓縣、含洭縣屬廣州南海郡,桂陽縣、陽山縣、連山縣、宣樂縣、洊安縣、熙平縣屬連州熙平郡。大業十三年(617年),宣樂縣併入陽山縣。從這一時期開始,清遠南部地區(包括現今的清城、清新、佛岡、英德)長期隸屬廣州管轄。

唐朝行政區劃較隋有兩大變化:一是改郡為州(天寶年間曾一度改州為郡);二是在州之上設道,形成道、州、縣三級政區建制。這一時期,清遠市境政區略有變動。唐武德四年(621年),熙平縣併入連山縣。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併入清遠縣。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清遠、浛洭(627年含洭改為浛洭)、陽山3縣屬嶺南道廣州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連山郡,屬嶺南道,轄陽山、桂陽、連山3縣。乾元元年(758年),連山郡復改為連州。

五代時期,劉岩在廣州稱帝,建立南漢國。乾亨四年(920年),南漢國在湞陽設英州,領湞陽一縣。乾和十五年(956年),市境政區清遠、浛洭二縣直屬興王府(廣州)管轄,桂陽、陽山、連山三縣歸連州管轄,湞陽縣歸英州管轄。

宋代行政區劃,基本襲用唐制。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全國設15路,由唐代嶺南道演變而來的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東和廣西的名稱,即由此簡化而來。這一時期清遠市境政區稍有變化。北宋開寶五年(972年),浛洭改稱浛洸。乾興元年(1022年),湞陽改稱真陽。政和元年(1111年),清遠縣屬廣南東路廣州,桂陽、陽山、連山縣屬連州,真陽、浛洸縣屬英州。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連山廢縣,十二年後復縣,改稱程山縣。慶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為英德府。

元代在嶺南的政區設置分為省、道、路(州、府、司)、縣四級,今廣東境內分屬江西、湖廣兩行省。今清遠全境隸屬江西行省屬下的廣東道(宋代的廣南東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於程山縣置安撫司,領程山、陽山2縣。至元十五年,程山縣復稱連山縣。至元十七年,廢安撫司,置連州路總管府,治所在連山。至元十五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再降為州。至元二十七年,浛洸縣、真陽縣併入英德州。至順元年(1130年),在今清遠境內所設的政區有:清遠縣,隸廣東道廣州路;英德州(除管轄已併入的浛洸、真陽地域外,另轄翁源縣)、桂陽州(轄陽山縣)、連州(轄連山縣)直隸廣州路。

明代在全國的政區設置分為布政司(初期為行省)、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1376年改稱廣東布政司),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將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給廣東統轄,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這一時期清遠境內政區設置變動不大。同年,英德州降格為英德縣,屬韶州府;撤銷桂陽州,併入連山縣。洪武十三年,又在原來桂陽州的治所設立連州(即後來的連縣)。洪武十四年,連州及其所轄的陽山縣和連山縣改屬廣州府。萬曆十年(1582年),清遠政區有:清遠縣、連州及所領陽山、連山2縣,隸廣東布政司廣州府;英德縣,隸廣東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在全國的政區設置分為省(初為布政司,康熙時改稱行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廳)三級。「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範圍與明代廣東布政司相同。清設「兩廣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初駐肇慶,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廣州。這一時期清遠境內政區設置總體保持穩定,最大事件是佛岡直隸廳的設立。清雍正七年(1729年),連州改為直隸州,直隸廣東布政司,轄陽山、連山2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朝從清遠、英德2縣劃地設立佛岡直隸廳。嘉慶二十一年,連山縣升格為連山綏瑤直隸廳,統管「連陽」瑤務,宣統三年(1911年)復稱連山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廣東省清遠境內設置的政區有1個直隸州:連州,屬南韶連道,直隸廣東布政司;2個直隸廳:佛岡、連山,分別屬廣肇羅道和南韶連道,直隸廣東布政司;3個縣:清遠、英德、陽山,分別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南韶連道韶州府、南韶連道連州。

中華民國建立後,廣東省的名稱和範圍與清代相同,但將府直轄地及州、廳皆改為縣,成為省、縣二級制,並於省、縣之間分區相繼設置綏靖區、行政區、行政督察區。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連山直隸廳分別改為連縣、連山縣。民國三年(1914年),佛岡直隸廳改為佛岡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設立連南縣,隸屬廣東第二專署行政督察區。

1983年7月,韶關實行市管縣新體制,清遠、佛岡兩縣從韶關地區劃歸廣州市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地區級政區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清郊區改稱清新縣),並劃廣州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英德縣、陽山縣、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為清遠市所轄。

1994年,英德、連縣改為縣級市(連縣稱連州市),由清遠市代管。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清新縣設立清新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清遠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37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年產水量123.70萬立方米。在各水資源分區中,平均年徑流深最大為綏江區1551毫米,其次為北江中下游區1357毫米,最小是禾洞水區910毫米及滃江區1045毫米。年徑流變差係數最大為賀江區0.39,最小為北江中下游區0.24。在市屬各縣級行政區中,平均年徑流深最大是清新,1536毫米;其次是佛岡,1392毫米;最小是連州,968毫米。全市地下水資源評價計算面積19136平方千米,分為山丘區和平原區兩部分。其中,山丘區地下水資源評價面積19117平方千米,占全市99.9%;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評價面積19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市區。全市淺層地下水資源量54.86億立方米,其中山丘區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量54.80億立方米,占99.9%;平原區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0.06億立方米,占0.1%。

生物資源

清遠市地貌、氣候、土壤的複雜多樣性,形成以森林為主體的動植物共生競長的生態系統,並構成中國南方珍稀動植物的物種基因庫。2016年,清遠市加大濕地保護管理,建設濕地公園11個,面積1424.95公頃;建設縣區級濕地公園10個,面積1070.26公頃。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常見的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報春苣苔、銀杏、桫欏、廣東松、觀光木、楠木、香樟、紅春、金毛狗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短尾猴、穿山甲、小爪水獺、大靈貓、獼猴、毛冠鹿、蛤蚧、白鷳、大壁虎、虎紋蛙等。林木種類繁多,用材植物近200種,以杉、松、闊葉林和針葉林等為主。水果品種有沙田柚、水晶梨、龍眼、荔枝、黃皮、柑、橘等。

礦產資源

清遠市礦產種類多,分布範圍廣,非金屬礦產規模大,大中型以上的礦產地絕大多數為非金屬礦產,金屬礦產多為小型。截至2016年,清遠市共發現礦產63種(含亞種),有礦產地751處,其中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35種(含亞種)。在63種礦產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17種,非金屬礦產41種,水氣礦產2種,規模達中型以上的礦產地89處。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和地下熱水。金屬礦產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錳、鉛、鋅、金、稀土及鈾礦。非金屬礦產主要的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硫鐵礦、硅灰石、化工用大理岩、飾面用大理岩、耐火黏土、陶瓷原料及水泥配料砂頁岩等,其中水泥用灰岩、溶劑用灰岩、化工用大理岩、硫鐵礦和硅灰石為本市優勢礦產。水氣礦產清遠市的水氣礦產主要有地下熱水和礦泉水。

歷史文化

清遠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其中巾峰山摩崖石刻、觀音岩摩崖石刻、賢令山摩崖石刻、南山摩崖石刻、碧落洞摩崖石刻、大雲洞摩崖石刻及峽山石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2] 清遠市的語言有粵語(廣府片-清遠話)、客家話、瑤語、壯語等。

粵語方言主要分布在清城區、清新縣、連州市及陽山縣部分地區;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英德市、佛岡縣、陽山縣以及連州市、連山、連南部分地區;瑤語主要分布在連南的三排、南崗、大坪、金坑、盤石等鄉鎮以及連山西部的三水鄉和大旭山林場;壯語主要分布在連山南部的永豐、福堂、上帥、加田、小三江等鄉鎮以及太保鎮上坪管理區。

風景名勝

清遠以山地丘陵為主,大龍山、瑤山、雲開大山與北江、連江、滃江、潖江在這裡交匯,從而孕育出雄奇險陵的高山峽谷,松濤如海的原始森林、純如深閨的湖泊溫泉,以及豪放古樸的瑤、壯民族風情。飛霞風景名勝區、廣東第一峰、清新溫礦泉、寶晶宮、英西峰林、連州地下河、湟川三峽、三排瑤寨、大旭山瀑布群、新興的以「唐風禪韻」為主體的御金街少林禪院和鳳凰台等等。清遠漂流、四驅越野車節是塑造「山水清遠,活力之鄉」旅遊整體形象。清遠旅遊發展着力打造清新生態、飛霞風景名勝、英西奇特峰林、英佛湖光山色、連陽民族風情等「五條熱線」和溫泉休閒、漂流感受、山水風光、溶洞奇觀、民族風情等「五大品牌」。

連州地下河

連州地下河位於連州市區以北25千米的東陂填。它藏在山勢雄竣的大口岩溶洞中, 分三層遊覽面積達5.3萬平方米。2011年9月6日,連州地下河正式成為國家5A級景區。

飛來峽

飛來峽又名禺峽、中宿峽、清遠峽、位於北江中下游,全長9千米;是北江三峽中最險要的地方。

少林禪院

清遠市以弘揚和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國少林禪宗文化為主導而設立的御金街少林禪院。

鳳凰台

根據清遠《鳳城傳說》和漢朝的琴曲《鳳求凰》而設計建築的文化景觀鳳凰台。

寶晶宮

寶晶宮位於英城南郊7千米的燕子岩山中。三面環山,寶晶湖倒影着山色,幾座孤山錯落,九曲木橋連接湖心亭台。而燕子岩的石崖上,書畫大師關山月所題「寶晶宮」三大鮮紅石刻大字,每字有100平方米大。

碧落洞

碧落洞坐落在寶晶宮南面約1千米山中,步入洞裡,洞頂高30多米;洞左側溪水成潭,另有一洞可直通後山頂上。碧落洞自東晉以來便是遊覽勝地,留下了不少神話傳說和摩崖石刻,當中以蘇東坡父子的題詩最為珍貴。

通天岩

通天岩位於市區西南面8千米的長嶺鄉子貢嶺,是個尚未開發的溶洞,此岩有三大特色:

茶趣園

茶趣園位於英德市區西郊, 是充分展示著名茶鄉英德的茶文化的特色景區。這裡原是英德茶樹良種繁育場,近千畝碧綠滴翠的茶林遍布山崗坡地。

長湖

長湖位於市區東南面10千米的群山之中, 是修建水電站截流翁江河後形成的庫區湖,因群山相夾,湖的寬度僅是幾十米至二百多米之間,卻延綿25千米長,故得「長湖」之名。

著名人物

清遠先後出現西漢中散大夫何丹,唐代兩度為相劉瞻,南唐詩人孟賓於,北宋年間雙雙同登進士第陳銓和陳鑄兄弟,明代兼理連陽、清遠、英德、懷集、賀縣七縣軍務的武略將軍莫朝玉,清代嘉慶監察御史郭儀長和鄭士超,清代「精通方脈、確斷生死」的名醫陳廷佐,清代抗倭先鋒、台灣總兵吳光亮,清代末代榜眼朱汝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文楷,孫中山衛士長邱堪,農民英才賴松柏,北伐名將陳可鈺,紅七軍重要將領馮達飛,與共產黨密切合作的國民黨少將莫雄,馳名東江縱隊的「突圍將軍」鄔強等。

交通運輸

清遠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處於粵、湘、桂三省(區)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稱,位於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內,市距廣州約50千米,距新白雲機場約30千米,距香港、澳門約200千米。京廣鐵路、武廣客運快線,京珠及廣清、清連高速公路,國道106、107、323線貫穿境內,並與大、小北江航道組成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其中,中心城區與廣州緊密相連,離廣州白雲機場約40千米,離廣州市區約60千米,距香港、澳門200千米,乘高鐵到廣州僅20分鐘,是珠三角北緣的門戶城市。

截至2017年底,清遠境內公路通車裡程24815.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80.5千米。全年公路貨運量12847萬噸,增長7.6%;貨物周轉量218.9億噸千米,增長8.8%;客運量2753萬人,增長6.4%;旅客周轉量22.9億人千米,增長7.8%。水路貨運量3019萬噸,增長14.7%;貨物周轉量42.9億噸千米,增長15.1%;客運量244萬人,增長3.4%;旅客周轉量5987萬人千米,增長5.0%。全年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909.8萬噸,增長24.1%。港口集裝箱吞吐量94096TEU(標準箱),下降13.1%。年末全市民用車輛保有量80.2萬輛,增長30.5%,其中汽車53.2萬輛,增長19.4%。民用轎車保有量29.6萬輛,增長22.8%,其中私人轎車28.4萬輛,增長21.6%。

航運

服務機場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公路

從清遠市區出發, 60分鐘車程到廣州、90 分鐘車程到佛山、180分鐘車程到深圳。全市形成了以京珠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清連高速公路(2009年通車)為主骨架,京廣鐵路、武廣客運專線(2009年12月26日(廣州北站-花都)通車,2010年1月30日(廣州南站-番禺)正式通車)為主動脈,大、小北江為主航線,清遠火車站、清遠客貨汽車總站、清遠港為主樞紐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