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開言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開言路拼音:guǎng kāi yán lù)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來歷傳》。 廣開言路(言路:進言的道路)指儘可能地讓人們廣泛發表意見。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1]

[]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廣開言路」用於形容儘可能地讓人們廣泛發表意見。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運用示例

宋·蘇軾《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之二:「雖陛下廣開言路,無所諱忌,而台諫所擊不過先朝之人,所非不過先朝之法,正是以水濟水。」

宋·包拯《論台官言事》:「伏自陛下臨御以來,將三十載,遵守先訓,廣開言路,虛懷以待,犯顏必容。」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三六回:「現在朝廷廣開言路,昨兒新下上諭,內務府人員可以保送御史。」

作家·柯靈《終止暴行》:「學生關心國事,誰都知道是進步現象;而促進民主政治,首先非廣開言路、發揚民意不可。」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來歷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廣開言路」。

成語故事

唐高祖李淵死後,李世民當了皇帝,史稱唐太宗。他即位之初即專設諫官,要求隨時跟在自己左右。並要求三品以上官員入朝議事,每次必須有至少一位諫官參加,做到有失必諫。大理寺少卿孫伏伽多次在小事上勸諫,李世民不但不怒,反而予以嘉獎,升為諫議大夫。如此一來,大臣們都知無不言,毫無忌諱。是言路廣開「直諫」「忠諫」成為風尚。,尤其是諫議大夫魏徵,更是以敢於「犯顏直諫」著稱。 有一次,李世民問魏徵:「當皇帝的怎樣才會明智清醒,怎樣就會愚昧糊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也就是說,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會明智清醒,偏信一方面的話就會愚昧糊塗。」 李世民請魏徵說下去。魏徵於是舉例論述說:「從前堯帝詳細詢問老百姓,所以知道民生疾苦。舜帝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所以治水無能的官員不能蒙蔽他;相反,秦二世偏信宦官趙高一人的話,結果在望夷宮被他殺害。梁武帝偏信朱異的話沒有及早攻打侯景,結果被侯景攻陷台城,憂憤而死。又如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本已動盪不安,虞世基卻不讓煬帝知道情況,煬帝也照樣尋歡作樂,結果被身邊的人殺死。所以,做皇帝的能夠廣泛聽取和接受多方面的意見,就不會被一兩個大臣蒙在鼓裡,就會知道下面的情況,從而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決策。」 李世民聽後說:「是啊!」從此更加注意廣開言路,傾聽多方面的意見。

成語寓意

懂得廣開言路,就不會因循守舊,遇事也會絕處逢生。讓人充分表達意見,就能集思廣益,使國家興旺發達。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甚至一個企業,都應該廣開言路,聽取大眾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集體的智慧,才能發展得更好。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見,不管是對於整個國家,還是對於每個人,都可以帶來巨大的益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