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塘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建塘鎮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治地,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是茶馬古道及今滇藏公路的必經重鎮。[1]

建塘鎮是州、縣府所在地,全縣乃至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454.45平方千米,人口58339人(2017),有藏族、納西族、漢族等民族,藏族占總人口的主要部份。轄7個社區,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和平路。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滇川、滇藏公路過境。城區分為古城獨克宗(中心鎮)和新城兩部分。景點、紀念地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迪慶管理中心(專項展館)、龜山公園、紅軍長征紀念館(藏經堂)、紀念碑、烈士陵園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納帕海高原濕地、依拉草原,高原湖泊屬都湖、碧塔海,千湖山、碧沽天池哈巴雪山、石卡雪山等。五鳳山腳每年五月舉行端陽節賽馬會。

中文名稱:建塘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

下轄地區:五個社區委員會和五個村民委員會

電話區號:0887

郵政區碼:674499

地理位置:香格里拉市中部

面 積:1454.45平方千米

人 口:58339人(2017)

機 場:迪慶香格里拉機場

火車站:香格里拉站(在建)

車牌代碼:雲R

海 拔:3300米

主要民族:藏族、納西族、漢族等

沿革

1996年設立,由原中心鎮和大中甸鄉合併而成。1957年設立中心鎮,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1962年改為中甸區,1968年復稱大中甸公社,1984年改為區,1988年改鎮。1997年,面積1647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金龍、北門、倉唐、諾西、尼史、紅坡、解放、吉迪8個行政村。2005年,面積1611平方千米,人口4.6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6598人、3317戶,轄金龍、北門、倉房、北郊、建塘5個社區,尼史、諾西、紅坡、吉迪、解放5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和17個居民小組。

行政區劃共轄尼史居委會、金龍居委會、北門居委會、倉房居委會、諾西居委會、郊居委會、建塘居委會、 紅坡村、吉迪村、 解放村

基本概況

建塘鎮是香格里拉市治地,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是茶馬古道及今滇藏公路的必經重鎮。分為古城獨克宗(中心鎮)和新城兩部分。

建塘鎮地處州、縣府所在地,是全縣乃至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香格里拉」腹心地,為高山盆地,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面積1454.45平方千米,海拔3300米,是農村和城鎮相結合的半農半牧鎮。

建塘鎮轄五個社區委員會和五個村民委員會,83個村民小組和17個居民小組,全鎮人口58339人(2017)。民族有藏族、納西、漢族等民族,藏族占總人口的主要部份,人口自然增長率在2‰。大小牲畜50395頭(只),其中大牲畜33493頭。

基礎設施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實際工作中農業農村工作和小城鎮建設並重,城鄉結合才能真正發展,才能使建塘鎮達到小康社會,才能實現早日建成中國藏區第一強鎮的目標,積極配合各村(社區)完成農田基本建設,修復田間道路溝渠,架設橋樑,提高抵卸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農業增產、增收。2005年,投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937.7萬元,完成600多畝中低產田改造及田間渠系配套工程;解決困難村社群眾人畜飲水9800米;修建民用和農用大小橋樑21座;修復鄉村公路37公里。投入72.1萬元資金,用於各村(社區)委員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修繕新建辦公用房,以改善辦公環境,提高辦共效率。

歷史發展

古城中心鎮在大龜山上,是藏區保存最好的古城。是唐儀鳳、調露年間,吐蕃在此修築的城堡,名曰「獨克宗」,譯為藍色月光城。明弘治年間,木氏土司在此建月光寨(香各瓦寨),與奶子河畔的日光城(大年玉瓦寨)遙相呼應。清康熙年間,中甸建市,這裡更是繁盛一時。又經雍正二年(1724年)至民國十年(1921年)間的數次大規格地修繕,城池得以逐漸擴大與完善。

古城外形不方不圓,大致輪廓與藏傳佛教中香巴拉壇城相似。城內街市環山而建,建築均為迪慶藏地特有的土牆和木板樣式,道路鋪以粗拙耐用的條石,城內分金龍、倉房、北門三街,共33個巷,中心有四方街供集市交易,有23個少數民族相融而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城北吉拉山腳與古城間,依香德公路兩側建築新城,使城區北移,到了90年代,縣城已達相當規模。

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吐蕃把比較發達的高原畜牧業、水利、冶煉技術傳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區,而南沼的傳統工藝和茶葉為吐蕃人所喜愛,神川鐵橋成為畜產品和茶葉交易的樞紐,是滇藏茶馬互市」、「絹馬交易」的肇端。宋元時期,「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占據中甸,滇商每年從麗江、鶴慶、大理、普洱運來茶、糖、銅器、糧食、副食品到中甸、康南、江卡、鹽井等地銷售,又從這些地區運出羊毛、酥油、藏香、氆氌和蟲草、麝香等山貨藥材,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西藏地方政府要求在中甸互市,得到清朝皇帝的批准,中甸正式立市,商號、喇嘛藏商、古宗馱隊相繼出現,礦業、手工業在中甸得到發展,外來客商不斷增多,中甸成為滇藏貿易的主要市場和商品集散地。

咸同年間,因為戰亂,商道阻塞,清末民國初又有恢復。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緬甸,切斷了滇緬交通線,從此援華物資只能從喜馬拉雅山南經滇西北國內商道運抵昆明,滇藏貿易繁忙起來。滇藏運輸線上,每年經過中甸的馬幫達一萬多匹,雙程運量每年一千多噸,年出入中甸的財貿總值近一千餘萬元(半開)。1957年後,國家修通了滇藏、中鄉公路,各種物資、生活必需品香煙、茶葉、糖、布匹等源源不斷地通過中甸運往西藏和甘孜地區。

建塘鎮獨具特色的土地資源、牧場、森林資源、野生菌類資源豐富,有名的景點景區位於我鎮境內,2005年招商引資2億多元,完成了石卡雪山風景區的總體規劃和前期建設。

招商引資3000多萬元,使雲南省最昂貴的超星級酒店在紅坡村落戶,把大寶寺片區建設成為集藏文化、藏傳佛教為一體的具有濃郁藏民族特色的生態旅遊度假村;招商引資1000多萬元,完成大千世界河道改造等前期工程;招商引資400多萬元,大力發展私營企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