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出生 1775年1月27日
國籍 德國
別名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職業 學者
知名於 他的自然哲學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詩人歌德的欣賞,也得到了德國自然科學的歡迎
知名作品 1794 《論一種絕對形式哲學的可能性》
1798 《先驗唯心論體系》
1804 《宗教與哲學》
1809 《對人類自由本質及與之相關連聯的對象的哲學研究》(一般譯為《對人類自由本質的研究》)

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854年)

德國哲學家.謝林出生於1775年。

1790年進入圖賓根大學神學院學習哲學神學

他的父親是這所大學的牧師以及東方文化教授。

中文名 弗里德里希·威廉姆·約瑟夫·謝林 文名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國 籍 德國
民   族 西戎人  出生地   德國    出生日期 1775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 1854年8月20日 職 業 學者 信 仰 基督教

作品簡介

弗里德里希·謝林的思想和費希特一樣也常常被輕視了,尤其是在英語語系的國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黑格爾後來的崇高地位,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故意貶低了謝林,將謝林描述為德國唯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註腳。其次是因為他的自然哲學,它常被一些實證科學家們嘲笑為缺乏邏輯推論和實踐證明的。但他的自然哲學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詩人歌德的欣賞,也得到了德國自然科學的歡迎。

主要領域:自然哲學、自然科學、美學、宗教、形而上學認識論

受影響於:柏拉圖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雅各比歌德

施影響於:黑格爾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皮爾士阿羅頻多(Aurobindo)

生平經歷

謝林出生於1775年,1790年進入圖賓根大學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他的父親是這所大學的牧師以及東方文化教授。在這裡他和黑格爾、荷爾德林成為同窗好友。

1792年,他從哲學院畢業。之後他開始研讀康德和費希特,兩人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青年時的謝林。

1794年,他出版了一本闡述費希特思想的文章《論一種絕對形式的哲學可能性》(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Form of Philosophy)。這篇文章獲得了費希特本人的認可,這使得謝林在哲學界獲得了一定名聲。

1795年,謝林完成了他的神學學位論文。畢業後,他在萊比錫作過兩年私人教師,在這期間他研究了數學、物理和醫學,同時研讀了維柯斯賓諾莎的哲學。

1798年,年僅23歲的謝林受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講授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在耶拿的日子裡,他受到了浪漫主義影響,哲學創作進入了鼎盛時期,寫出了他的早期著作《先驗唯心論體系》。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領軍人物,並開始反對費希特的思想,認為它是深奧難懂的。1803年,謝林和他的妻子卡洛琳(Karoline)結婚(這件事造成了他和浪漫派的決裂),並離開了耶拿。

1803年-1806年間,謝林任維爾次堡大學教授,由於他「好戰」的性格,使得他在同僚和政府中有很多敵人。同時他的思想也開始傾向於宗教神秘主義,

1804年寫了《哲學與宗教》一書。1806年,他移居慕尼黑,找到了美術學院院長等各種職務。

1809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他寫出《對人類自由本質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

文中他對於神秘主義傾向更加明顯,他闡述了康德哲學中對於理性和實踐之間的區分,他將自由定義為對善與惡的理解力(a capacity for good and evil)。這部集謝林晚期思想大成的著作受到了黑格爾刻意貶低,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地位。

海德格爾仔細研讀了這篇文章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將黑格爾對此文的誣衊評論為「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根上怎麼也不能理解另一個同樣偉大的思想家,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偉大之處。」但這篇文章的某種泛神論思想同樣受到了叔本華的批評。

1820年-1827年任埃爾蘭根大學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執教,並被推舉為國家科學院院長。直到1841年,他被普魯士國王召回柏林,接替了黑格爾去世後留下的哲學教席。他試圖遏制流行的黑格爾哲學浪潮,但沒有成功,1854年前往瑞士的途中不幸去世。

謝林生前就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名聲和思想將會處於黑格爾的威脅和影響力之下,在他去世後的百年間,和黑格爾相比,他的知音寥寥無幾。但他獲得了海德格爾的至高評價,稱他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頂峰,而不是黑格爾。

主要著作

1794 《論一種絕對形式哲學的可能性》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Form of Philosophy(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

1798 《先驗唯心論體系》System of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System des transcendentalen Idealismus)

1804 《宗教與哲學》(Philosophie und Religion)

1809 《對人類自由本質及與之相關連聯的對象的哲學研究》(一般譯為《對人類自由本質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

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相關條目

▪ 知識論 ▪ 科學哲學史 ▪ 科學史 ▪ 演化思想史 ▪ 生物哲學 ▪ 化學哲學
▪ 物理哲學 ▪ 精神哲學 ▪ 人工智能哲學 ▪ 信息哲學 ▪ 感知哲學 ▪ 時間和空間哲學
▪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哲學 ▪ 社會科學哲學 ▪ 環境哲學 ▪ 心理學哲學 ▪ 技術哲學 ▪ 計算機科學哲學
▪ 偽科學 ▪ 宗教與科學關係 ▪ 科學修辭學 ▪ 科學知識社會學 ▪ 更多...
概念
▪ 分析 ▪ 分析-綜合區別 ▪ 先驗 ▪ 人工智能 ▪ 因果 ▪ 可公度性
▪ 構想 ▪ 劃界問題 ▪ 解釋力▪ 事實 ▪ 可證偽性 ▪ 我們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知道
▪ 歸納推理 ▪ 創造力 ▪ 調查 ▪ 科學調查模型 ▪ 本性 ▪ 客觀性
▪ 觀察 ▪ 範式 ▪ 歸納問題 ▪ 科學解釋 ▪ 定律 ▪ 科學方法
▪ 科學革命 ▪ 科學理論 ▪ 可測試性 ▪ 選擇理論
科學元理論
▪ 驗證整體論 ▪ 真理融貫論 ▪ 語境主義 ▪ 傳統主義 ▪ 演繹的法則的 ▪ 決定論
▪ 經驗主義 ▪ 可謬論 ▪ 基礎主義 ▪ 假設—演繹模型 ▪ 無限主義 ▪ 工具主義
實證主義 ▪ 實用主義 ▪ 理性主義 ▪ Received view of theories ▪ 還原論 ▪ Semantic view of theories
▪ 科學實在論 ▪ 科學主義 ▪ 反實在論 ▪ 懷疑論 ▪ 均變論 ▪ 活力論
科學哲學家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 亞里士多德 ▪ 奧古斯特·孔德 ▪ 伊本·魯世德 ▪ Berlin Circle
▪ 卡爾·古斯塔夫·亨普爾 ▪ 查理·鄧巴·博爾德 ▪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 多明尼庫斯·貢狄薩利奴斯 ▪ 丹尼爾·丹尼特 ▪ 伊壁鳩魯
▪ 弗蘭西斯·培根 ▪ 弗里德里希·謝林 ▪ 伽利略·伽利萊
▪ 儒勒·昂利·龐加萊 ▪ 赫伯特·斯賓塞 ▪ 聖·維克多的休
▪ 伊曼努爾·康德 ▪ 伊·拉卡托斯 ▪ 艾薩克·牛頓
▪ 約翰·杜威 ▪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 尤爾根·哈貝馬斯
▪ 卡爾·皮爾生 ▪ 卡爾·波普爾 ▪ 卡爾·雅斯貝爾斯
▪ 奧圖·紐拉特 ▪ Paul Haeberlin ▪ 保羅·費耶阿本德
▪ 皮埃爾·迪昂 ▪ 皮埃爾·伽桑狄 ▪ 柏拉圖
▪ 理查德·貝文·布雷斯韋特 ▪ 勒內·笛卡兒 ▪ 羅伯特·基爾沃比
▪ 羅吉爾·培根 ▪ 魯道夫·卡爾納普 ▪ 斯蒂芬·圖爾敏
▪ 斯多亞學派 ▪ 托馬斯·霍布斯 ▪ 托馬斯·庫恩
▪ 維也納學派 ▪ 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 威廉·文德爾班
▪ 威廉·馮特 ▪ 奧卡姆的威廉 ▪ 威廉·維赫維爾
▪ 更多...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