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佩綸(清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佩綸
[張佩綸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網]

張佩綸(1848-1903),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同治進士。歷任侍講學士、署左副都御史,後因馬江海戰褫職戍邊,入李鴻章幕。

基本信息

本 名: 張佩綸

字: 幼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直隸豐潤縣齊家坨

出生日期: 1848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03年2月4日

主要作品: 《管子注》《莊子古義》《澗於集》《澗於日記》

主要成就: 船政大臣、學者

官 職: 左副都御史

人物簡介

張佩綸,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根據山東省無棣縣《張氏家乘》,張氏於明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移居山東無棣張家碼頭,八世祖再從無棣遷往豐潤齊家坨村。

少年就學時,反應敏捷,數千字文章一揮而就。同治九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十三年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翰詹時,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陳經國大政」,慷慨好論天下事,與張之洞、陳寶琛等同為當時的清流主將。旋丁內憂,入李鴻章幕。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中法戰爭初起,主戰。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1884年7月15日,法軍艦侵入馬尾港後不加戒備,8月23日,法艦發起進攻,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與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職遣戍。1888年獲釋,復入李鴻章幕。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被劾「干預公事」,旨令回原籍,遂遷居南京。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後,北上以編修佐辦和議。因在對俄態度上與李鴻章意見不合,旋返南京,自此稱病不出。在朝中任職時,經常到北京琉璃廠書肆觀書,其「澗於草堂」藏書樓,藏書豐富。前妻朱班香乃「結一廬」主人朱學勤之女,朱瀓早逝後,其80櫃藏書歸於他。仿照《四庫全書》之例,編撰有藏書目錄《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著錄書籍600餘種,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辛亥革命前後,其藏書開始散出,宋教仁、于右任等民國元老曾得到書籍多種,其中宋教仁得書百箱,運至北京,宋教仁去世後,藏書散佚。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等。

清流黨人

光緒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憂期間,入李鴻章幕,在天津參觀海防工事,參議海防事務。守制期滿復職後,多次上疏批評朝政,彈劾大臣,將戶部尚書王文韶參奏罷免。光緒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剛剛上任,立即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上下震悚。由此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次年五月,晉升侍講學士。從光緒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間,共上奏摺、奏片127件,其中彈劾大臣和直諫的達三分之一。時,中法爭執已起,張佩綸上疏請求發展水師,設南北洋水師四鎮以防備;招致劉永福黑旗軍以增強兵力。清廷討厭他阻礙和議,命他到陝西辦事。回京後,在總理衙門行走,一再在對外交涉中據理力爭,與外國政府的無理要求針鋒相對。英國公使巴夏禮以「沙面事件」向總署施加壓力,不准中國懲辦兇手,並拍桌咆哮。張佩綸當即也拍桌質問「你已經引起兩國間的一次戰爭,難道還想再來一次嗎?」事後,中國向英國提出正式抗議。

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失勢。恰逢中法關係緊張,被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後又署船政大臣。

辭官不就

二十六年(1900年),當聽到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後,張佩綸急得「咳血升許」,「累畫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鴻章保薦其隨辦和約,張北上入李幕,但對官銜辭而不就。和約告成後,李鴻章復保薦張佩綸,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張佩綸又堅辭不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