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力性氣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力性氣胸
張力性氣胸
原圖鏈接

別   稱:高壓性氣胸

英文名稱 :tension pneumothorax

就診科室 :胸外科

常見病因 :肺氣腫、肺大皰、外力打擊胸部等

常見症狀 :極度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發紺、煩躁不安等

張力性氣胸是指較大的肺氣泡破裂或較大較深的肺裂傷或支氣管破裂,裂口與胸膜腔相通,且形成單向活瓣,又稱高壓性氣胸。吸氣時空氣從裂口進入胸膜腔內,而呼氣時活瓣關閉,腔內空氣不能排出,致胸膜腔內壓力不斷升高,壓迫肺使之逐漸萎陷,並將縱隔推向健側,擠壓健側肺,產生呼吸和循環功能的嚴重障礙。胸膜腔內的高壓空氣若被擠入縱隔,擴散至皮下組織,形成頸部、面部、胸部等處皮下氣腫。 [1]

病因

張力性氣胸指胸膜腔的漏氣通道單向活瓣狀,吸氣時胸膜腔內壓降低,活瓣開放,氣體進入;呼氣時胸膜腔內壓升高,活瓣關閉,氣體不能排出。創傷性氣胸的肺、支氣管,胸壁損傷創口可呈單通道活瓣膜作用,自發性氣胸的胸膜破口也可形成這樣的活瓣。 [2]

臨床表現

患者表現為極度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缺氧嚴重者出現發紺煩躁不安昏迷,甚至窒息。體格檢查,可見傷側胸部飽脹,肋間隙增寬,呼吸幅度減低,可有皮下氣腫。叩診呈鼓音。聽診呼吸音消失。胸部X線檢查示胸膜腔大量積氣,肺可完全萎陷,氣管和心影偏移至健側。胸膜腔穿刺有高壓氣體向外衝出。排氣後,症狀好轉,不久又可加重。如此表現也有助於診斷。嚴重胸部損傷,如張力性氣胸徵象出現迅猛,須疑有支氣管斷裂,應迅速搶救,乃至剖胸探查。 [3]

檢查

張力性氣胸
原圖鏈接

X線表現

胸片可顯示肺萎陷的程度、肺部情況、有無胸膜粘連、胸腔積液及縱隔移位等。胸片上顯示無肺紋理的均勻透亮區的胸膜腔積氣帶,其內側為與胸壁平行的弧形線狀肺邊緣。少量氣體局限於胸腔上部,常被骨骼掩蓋,囑患者深呼氣,使萎陷的肺更為縮小,密度增高,與外帶積氣透光區形成明顯對比,從而顯示氣胸帶。大量氣胸時,患側肺被壓縮,聚集在肺門區呈球形陰影。患者X線示肺尖部肺大皰;在血氣胸存在時,可見液氣平面;當胸內存在粘連帶時,萎陷的肺失去均勻向肺門壓縮的狀態,顯示出不規則狀壓縮或肺壓縮邊緣呈分葉狀;患側膈肌下移,氣管、心臟向健側移位;合併縱隔氣腫時,可見縱隔和皮下積氣影。

胸部CT掃描

清晰顯示胸腔積氣的範圍、積氣量、肺被壓縮的程度,或可見到肺尖部肺大皰的存在,同時胸部CT還能顯示胸腔積液的多少。尤其是對含氣量少的氣胸和主要位於前中胸膜腔的局限性氣胸,在X線胸像上容易漏診,而CT則無影像重疊的弱點,能明確診斷。 [4]

診斷

張力性氣胸症狀
原圖鏈接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X線檢查,較易診斷,也可根據胸腔穿刺,見高壓氣體將針筒芯向外推,進一步明確診斷。 [5]

治療

張力性氣胸治療
原圖鏈接

張力性氣胸急救治療原則立即排氣,降低胸膜腔內壓力。在緊急狀況下,可用粗針頭在傷側第2肋間鎖骨中線處刺入胸膜腔,有噴射狀氣體排出,即能收到排氣減壓效果。病人在轉送過程中,在插針的接頭處,縛扎一橡膠手指套,將指套硬端剪lcm開口,起活瓣作用,使胸腔內氣體易於排出,而外界空氣不能進入胸腔;或用長橡膠管或塑料管一端連接插入的針接頭,另一端放在無菌水封瓶水面下。

張力性氣胸正規處理是在積氣最高部位,放置胸膜腔引流管(通常是第2肋間鎖骨中線),連接水封瓶。有時需用負壓吸引裝置,以利氣體排出,促使肺膨脹。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經閉式引流後,肺小裂口多可在3~7日內閉合。停止漏氣24小時後,經X線檢查證實肺已膨脹,方可拔除插管。長時期漏氣者應進行剖胸修補術。若胸膜腔插管後,漏氣仍嚴重,病人呼吸困難未見好轉,提示肺、支氣管的裂傷較大或斷裂,應及早剖胸探查,修補裂口,或作肺段、肺葉切除術。

需要指出的是多數張力性氣胸經胸腔閉式引流術後,可暫時控制病情,但其潛在復發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肺復張後,應做胸部CT檢查,若有肺大皰,應在胸腔鏡下或開胸手術,切除肺大皰[6]


視頻

什麼是張力性氣胸

[7]

張力性氣胸演示

[8]

醫學動畫:張力性氣胸演示(國外)

[9]


參考來源

  • 趙銳瑾,周麗華,姜曙娟.   食管賁門癌術後張力性氣胸的觀察與護理17例. 《 中國實用護理雜誌旬刊 》 , 2004  
  • 劉旻生,李彥華.   創傷性張力性氣胸的院前急救分析. 《 中華全科醫學 》 , 2007  
  • 祝立平,孫正香,高喜容等.   新生兒張力性氣胸39例診治體會. 《 WanFang 》 , 2009  
  • 高淑強,巨容.   兩種閉式引流法治療新生兒張力性氣胸的療效對比. 《 CNKI;WanFang 》 , 2011  
  • 劉貴真,黃艷霞,肖明等.   小導管協助減壓治療交通及張力性氣胸. 《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 , 2006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