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培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培剛(1913.7.10-2011.11.23),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之一。

簡介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學系,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張培剛研究發展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工商管理學,創立了系統的農業國工業化理論,曾獲亞洲糧農獎、第一屆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二屆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

張培剛
張培剛
出生 (1913-07-10) 1913年7月10日(110歲)
湖北黃安(今紅安)
逝世 2011年11月23日(2011-11-23)(98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經濟學家

人物生平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七月十日,張培剛,[1]出生在湖北省紅安縣八里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張培剛就開始放牛、砍柴、插秧、割稻穀,隨家人從事各種農活。

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未滿12歲的張培剛小學畢業,到武漢讀中學。這期間,武漢革命浪潮日益高漲。受"民主與科學"口號的影響,他刻苦攻讀數理和社會科學。

民國十七年(1928年),武漢省立第一中學初中畢業(現武漢市第十四中學)。

民國十八年(1929年),張培剛考入武漢大學文預科,次年順利進入經濟系學習。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六月,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獲學士學位, 即被選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工作。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四月,張培剛與吳於廑同榜考取清華大學第五屆留美公費生。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張培剛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通過答辯, 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張培剛從哈佛大學畢業時,拒絕張伯倫邀請他在哈佛任教的邀請決定回國,擔任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張培剛在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擔任顧問。

1949年,他的論文由哈佛大學出版,並成為許多大學經濟學專業的指定參考書。

1951年秋至1952年夏,在北京中央馬列學院學習。

1952年底,調至正在組建的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工作。

1957年,又被下放到湖北省紅安縣勞動。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Pei kang Chang"被視為特務暗號,他成了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因博士論文中曾提及"戰爭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他又被冠以戰爭販子等罪名,而當年在美國當排字工人攢錢買回的大量外文文獻被成箱搗毀。

1978年,任華中工學院(後改名華中理工大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教授。 同年5月,他成為第一批給國家領導人主講"外國經濟學"的專家,並與厲以寧合寫了《宏觀與微觀經濟學》,最早把西方經濟學(即市場經濟學)介紹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他通過著作和講學,全面介紹了西方經濟學、西方管理科學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1979年秋,張培剛回到原華中工學院,擔任社會科學部主任。

1983年3月,張培剛積勞成疾,幾度病危,經多方搶救,始脫險境。疾病迫使他在醫院治療達一年半之久。

1992年,非公募基金會"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設立。

1995年,張建華和張培剛合寫一篇關於中國經濟在亞太經濟發展中作用的論文。

2011年11月23日14時,在武漢與世長辭享年98歲。

主要成就

張培剛1

科研成就

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和宗師

1947年,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被哈佛大學授予經濟學科最佳論文獎和"大衛·威爾士獎金"(哈佛大學經濟學科最高榮譽獎)。後來被國際公認為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之作,被翻譯成西班牙文,流行於南美。1989年他寫的《發展經濟學往何處去》一文力挽狂瀾,拯救發展經濟學於重危之際。1992年,他出版的《新發展經濟學》實現了研究立場、對象、主題、方法的重大變革,並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為發展經濟學實現新的突破和飛躍作出了重大貢獻。

西方經濟學(即市場經濟學)的介紹者和評價人

從改革開放以來,他不僅通過著作和講學,全面介紹了西方經濟學、西方管理科學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圍繞"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特點、發展趨勢及借鑑和利用","當代西方經濟學說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進行評價。在體制轉換過程中,在研究和講學、寫作中,特別是在他著的《微觀經濟學》中不斷強調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強調消費者主權,企業是改革的中心環節,競爭、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等,並在他負責和指導的戰略設計中加以運用,對於改革起了促進作用。

張培剛發表專著和論文近三百餘萬字。他的著述一絲不苟,以《農業與工業化》一書為例(該書提出的發展農業以實現工業化的觀點,已被發展中國家認可),寫作此書時,涉及到的經濟學家就不下一百八十餘人,文獻資料達二百餘種,包括了當時經濟學中有關的主要論著。他的經濟思想中不僅包括經濟觀、市場經濟觀和發展觀,而且包括了宏觀和微觀理論和方法併力求運用於指導實踐。他是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

科研項目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封面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封面 戰後工業化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89-91年;

新型發展經濟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0-92年;

大國經濟發展與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3-95年;

發展經濟學新發展與大國經濟發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2-1994年;

新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97-1998年;

南方湖區經濟問題研究 國家"七五"課題

中國農業市場化問題研究 國家"八五"課題

著作發表

序號 作品 出版社 時間 1 《清苑的農家經濟》 商務印書館 1936年 2 《廣西糧食問題》 商務印書館 1938年 3 《浙江省糧食之運銷》 商務印書館 1940年 4 《農業與工業化》 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 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 5 《農業與工業化》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6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1980年 7 《發展經濟學通論第一卷》 1991年 8 《新發展經濟學》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9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 1996年 10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997年

社會任職

張培剛生前曾任職務: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武漢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教授;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院長,中美經濟合作學術委員會中方主席。

1947年,兼任前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1948年,任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顧問。

人物評價

張培剛先生是中國卓越的經濟學家、傑出的教育家,畢生致力於經濟學理論創新,創立了系統的農業國工業化理論,為發展經濟學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為中國經濟學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傾注了全部精力,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紀念張培剛先生,就是要學習他熱愛祖國的赤子情懷、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嚴謹創新的治學作風和教書育人的大師風範。希望與會專家努力研討,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獻計獻策。(湖北省委書記張昌爾評)

張培剛先生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其論文獲威爾士獎,但他毅然回到祖國,見證並參與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他所有學術成就都建立在對中國實際和實踐的深切關懷上。二是淡泊名利與提攜後輩。先生一生對人真誠豁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一生為人師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經濟學人才。(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評)

1982年,世界銀行的經濟專家錢納里來華講學時說:"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是你們中國人,是張培剛先生。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1986年,哈佛大學一教授在座談會上說:張培剛才真正是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劉易斯、舒爾茨的理論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

相關視頻

慶祝張培剛教授從事考研教學工作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