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子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子立(1503—?),明代黃縣人,兵部尚書王時中的二女婿,其父張濬,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進士,曾任常熟知縣、都察院右僉都御使、延綏巡撫、山西布政司右參政。

簡介

張子立嘉靖四年(1525年)中舉,嘉靖五年丙戌科三甲一百九十三名進士,初任行人,掌傳旨、冊封等事。經過考選任監察御史,巡按浙江。浙江某知府對他望塵下拜,張子立甚是鄙夷,說:「人有欲,故無剛。」該知府果然因罪去職。嘉靖十三年(1534年),張子立在浙江主持鄉試,慧眼識人才,認為茅坤(進士,明代散文家、藏書家)必中。嘉靖十七年(1538年)調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嘉靖二十年(1541年)七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任延綏巡撫。

生平

明代中期,邊患嚴重,除了沿海的倭寇,北部的蒙古也時常入侵。明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北方修築長城,駐紮軍隊。延綏鎮又稱榆林鎮,總兵府駐榆林城,所轄東起清水營(府谷縣北)黃河岸,經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諸縣,西達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境)界,長一千二百餘里。延綏並不是一個行省,只是作為戰區而設巡撫。張子立在延綏「修城堡,開紅石峽以通水利,軍民利賴」,做了不少好事。

嘉靖二十四(1545年)年七月,蒙古人大舉入侵,據《延安府志》載「套人數萬由寧塞犯保安」,張子立和軍事主官陝西總督總督張珩調兵擊之,互有勝敗。不料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兵科給事中鮑道明詳細比較了雙方的勝敗,認為敗多勝少,屬於「誣功類奏」。嘉靖皇帝聽信了鮑道明的彈劾,認為:「延綏為虜所殘,更以捷聞,大為欺罔。」遂將張珩、張子立逮至京訊問,最後給他們定罪謫戍,張子立發配到寧夏固原戍邊。

張子立被抓的時候,當地士民「號泣遮道中」,以致欽差也感動流淚,請人為張子立在延綏學宮立碑。在固原期間,張子立閉門謝客,遇到有公務的時候才持軍棍去見官長,平時毫不鑽營。不久,就因為思親成疾去世。

據縣誌載,張子立生活儉樸,喜文學,好藏書,收藏有兵書、文學、醫書等各種圖書數萬卷,均鈐印「東黃張氏書籍」。嘉靖二十二年,張子立刻印宋朝張杲《醫說》十卷;嘉靖二十四年,張子立又校對並出資刻印了宋代計有功的著作《唐詩紀事》一書,對於文化的保存有一定的貢獻。在《唐詩紀事》的序中,張子立云:「傳者其詩具在,人之賢不肖,可據而議也」。目前可見的張子立詩只有兩首,一首是《明詩紀事》中保留的《黃花堡》:「關塞雄三鎮,風煙劇五戎,胡塵驚代北,漢月照雲中。戰士黃沙磧,將軍白玉驄,防秋烽火近,何日捷音同。」另一首是選自《三關志》的《陽方口堡》:「龍沙北望接三關,十萬旌干虎豹閒。隘地風煙臨晉水,連營烽火動燕山。行邊總鎮勞推轂,成算朝廷重轉圜。黠虜早聞牧馬去,將軍新自射熊還。」詩中可見張子立建功立業的願望,但未免大意輕敵,駐守邊境,竟然認為狡猾的敵人已經聞風喪膽而牧馬去了,軍人們居然有閒去打獵。其軍敗陣,良有以也。

和他一起定罪的張珩,謫戍六年後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七月起用為延綏巡撫,次年十月任南京兵部侍郎。其實若不是張子立英年早逝,他還很有可能被重新起用。[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