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安道見示近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安道見示近詩》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詞

《張安道見示近詩》是宋代蘇軾寫的一篇詩詞,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張安道見示近詩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題材;詞

詩詞正文

《張安道見示近詩》[1]

人物一衰謝,微言難重尋。

殷勤永嘉末,復聞正始音。

清談未足多,感時意殊深。

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風琴。

荒森蜩蚻亂,廢沼蛙蟈淫。

遂欲掩兩耳,臨文但噫喑。

蕭然王郎子,來自緱山陰。

(其婿王鞏攜來。

)雲見浮丘伯,吹簫明月岑。

遺聲落淮泗,蛟鼉為悲吟。

願公正王度,祈招繼愔愔。

作者簡介

蘇軾[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蘇軾詩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參考資料

  1. 《張安道見示近詩》 詩詞文句網
  2. 蘇軾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