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希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張希聖

| 圖像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公元1885年-1917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字宗周 | 職業 =

生平軼事

 張希聖(1885-1917),字宗周。河南省濬縣城關西后街人。辛亥革命志士。   清光緒十一年(1885)生。父親張春和為人敦厚。昆仲四人,張希聖排行第二。老大張希岑,精拳術;老三張希曾,以教書為業;老四張希孟,1930年前後曾任濬縣政府第三科科長。   光緒三十年(1904),19歲,考取庠生,後肄業於濬縣英文學堂。   光緒三十四年(1908),赴開封,先執教於河朔中學、河南省立優級師範。與私立中州公學學監韓警亞、教習暴式彬友善。同盟會河南支部派杜潛密赴開封活動,設秘密機關於中州公學,張希聖由杜潛介紹加入同盟會。   宣統元年(1909)起,歷任衛輝、懷慶、汝寧各中學教員,並以宣傳革命為重要任務,曾聯合同志集資2萬元,購買太行山之葫蘆寺,作為根據地。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前夕,河南同盟會在洛陽中學召開秘密會議,聯絡地方武裝團體,策動新舊軍隊,準備發動武裝起義。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張希聖辭去教習職務,在沁陽組織革命武裝,多次襲擊清朝軍隊,響應起義。   民國元年(1912),中華民國成立,當選為河南省臨時議會議員。張希聖認為議會是為軍閥官僚服務的機構,聯合同志對其進行攻擊,後被免除議員職務。   1913年,袁世凱稱帝,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散議會,張希聖繼續從事反袁活動,遭通緝。在葫蘆寺挖掘窯洞,隱蔽年余。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樹起護法旗幟,張希聖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失敗後,隨孫中山到達上海。不久,奉命回豫,謀劃南陽起義,並至南陽鎮守使吳慶彤部,策動該部反正,事泄,以「亂黨」罪被捕殺害,時年32歲。   1931年,河南省府發文,為張希聖建烈士祠,因時任縣長李樹德離任,未成;次年,繼任縣長李長庚派張希聖四弟張希孟,在「梓潼閣」舊址為張希聖修建祠堂。江蘇省省長兼督軍韓國鈞為其題寫碑文。 

學術成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