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悌,字巨先三國孫吳大臣,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吳景帝時為屯騎校尉。孫皓時累官至丞相。天紀四年(280年),西晉伐吳。張悌明知必敗,仍與沈瑩諸葛靚孫震率軍三萬渡江接戰,與晉軍交戰,大敗於板橋。諸葛靚率眾來迎張悌,張悌不肯逃命,不久遇害。


生平

少年時便可以辨析事物的是非同異,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任屯騎校尉。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曹魏蜀漢,吳國有人問張悌道:「司馬氏自從掌權以來,屢有禍變,雖然有足夠的才智和勇力,但百姓沒有服從他。現在又傾其財力,遠征蜀漢,士兵和人民疲憊不堪,又不知體恤,敗日不遠,怎麼能成功?當年夫差伐齊,不是因為交戰失敗,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不考慮自己的根本,何況他要爭奪土地呢!」

張悌說:「不是這樣的。曹操儘管功蓋華夏,威震四海,崇尚權術,征伐無度,百姓害怕他的嚴厲,但不感懷他的德行。曹丕曹叡繼承,想要依靠殘忍暴虐維繫他們的政權,在內興建宮室,在外害怕雄豪,東西邊境不停被侵擾,沒有一年是安寧的,它(曹魏)失去民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已經很久了。而司馬懿父子,重權在握,屢建奇功,他們廢除了繁重的苛捐雜稅,施恩於民,百姓歸服於他們也已經很久了。所以淮南三叛而他們的腹心未遭到侵擾,曹髦死了,周邊也未受到驚動,摧毀強敵如折斷枯枝,蕩平叛賊易如反掌,任勇賢能的人,讓他們各自盡心盡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誰能夠像這樣啊?他們的威武得以宣揚,治政之根本得以鞏固,百姓之心得以歸服,野心得以確立啊。如今蜀漢,閹宦專朝,國無政令,窮兵黷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漁利於外,而不修繕守備之器。這是強弱不同啊。謀略高人一籌,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勝的。如果不能取得勝利,沒有過錯也沒有功績,最終也沒有退守北方之憂,全軍覆滅之慮,為什麼不可以呢?他們獲得成功,將給我們帶來恩惠。」那個人嘲笑他的這番話,結果蜀漢真的投降曹魏。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晉伐吳,孫皓使張悌督沈瑩、諸葛靚孫震,率眾三萬渡江迎戰。到牛渚時,沈瑩說:「晉在蜀地備辦水軍很久了,現在舉國上下齊心,一定率全益州之兵力順江而下。我們上流的軍部,缺乏戒備,名將皆死,幼少上任,恐怕沿江各城,都將無法抵禦啊。晉國水軍,也必定會到達此地,我們應集中眾人之力,等待一戰。現在渡江迎戰,恐怕不能取得勝利,如果兵敗,吳國就大勢已去了。」張悌說:「吳國名將都已死,這是眾人皆知的事,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我擔心蜀軍來到此地,軍心必定恐懼,並將無法休整恢復。現在應該渡過江去,可以決一死戰。如果我們失敗了,那麼我們同是為國捐軀,沒有什麼悔恨的,如果取勝,那麼敵人就會向北逃亡。我們將積蓄萬倍兵力,威勢由南而上中道迎擊,不擔心不能破敵。如果按照您的計策,恐怕兵力散盡,我麼只能坐以待斃,而君臣都投降,無一人死,不也是恥辱嗎?」於是渡江迎戰,吳軍大敗。

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讓人去拉張悌一起走,張悌不肯,諸葛靚親自前往,對他說:「天下存亡是有定數的,難道是你一個人可以洞察的嗎,為何在此等死呢?」張悌流淚道:「仲思(諸葛靚表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而且我還是孩童時,便為你家的丞相所賞識,我常常擔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了名賢眷佑。現在可以以身殉國,為什麼要逃走呢?不要再攔住我了。」諸葛靚也流淚不再牽他,才走了一百來步,就見到張悌[1]被晉軍殺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