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振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振圻,男,相聲演員。天津人。其父張小泉為著名西城板藝人。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曲藝藝術。十七歲開始演出生涯,主要演出相聲和評書。相聲曾問藝於前輩周德山,後拜師李壽增,評書則師承蓋誠蘭。一生以演出相聲為主,捧逗皆精,尤以捧哏見長。

人物介紹

張振圻,著名相聲老藝人,他出身曲藝世家,父親張筱泉是著名西城板藝人(這是個發源於天津的曲種,現在已經瀕臨失傳,只有前兩年老票友馬雲山在津門曲薈上表演了《計全訪天霸》,還在其他的場合唱過《送崔通》,留下一點資料)。張振圻早年演唱時調,拜馬鳳儀為師,還和朱文元先生根據實事編了一段時調【大數子】《槍斃曲香九》。後來改說相聲,曾問藝於周德山,1957年拜李壽增為師。除了相聲和時調外,他還會說評書,拜師蓋誠蘭,可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藝人。

張振圻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曲藝藝術。十七歲開始演出生涯,主要演出相聲和評書。一生以演出相聲為主,捧逗皆精,尤以捧哏見長。其表演不溫不火,特別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狀態的刻畫;語言生動,極具生活氣息,尤其是對津門市井人物的描摹更臻妙境。他抖包袱以「穩、准、狠」見長,代表作有《百獸圖》、《家庭論》、《跳大神》、《相面》等。

20世紀50年代參加天津市南開區相聲隊,為魏文華捧哏,兩人合作默契,相得益彰,常演的曲目有《雜學唱》、《捉放曹》、《對坐數來寶》、《學梆子》、《學評戲》等。「文革」後與郭榮起合作,演出了《繞口令》、《打牌論》、《打燈謎》等佳作,有錄像傳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二位表演的《繞口令》,堪稱相聲藝術之典範,已經成為今天相聲演員學習此段的範本。  張振圻先生藝名「張不開」,據劉立福老師說:「他在剛出來時,那時壽爺正火,所以他刻意地去模仿壽爺的口風,嘴裡有些習慣性的毛病,所以大家給他起外號叫張不開,後來也就叫響了。」張先生主要以捧哏為主,早年在南開相聲隊,為魏文華捧哏。晚年應郭榮啟先生的邀請,為郭先生量活,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藝術資料。

師承弟子

張振圻為相聲第六代寶字輩傳人,師從第五代壽字輩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李壽增,張振圻與孫少林、趙蘭亭、歐寶珊、王樹田、湯民一、張佩如、曹寶春、夏萬福、馬金良、來少如、焦立海、丁守義、劉玉鳳是同門師兄弟。張振圻的徒弟有王文玉、佟守本。

藝術風格

張振圻雖然是以捧哏為主,但逗哏造詣也很高,現在流傳下來的《天津評書》就是他創作的,據田立禾先生說,張振圻的《學墜子》有獨到之處,他能夠同時模擬墜胡和簡板兩種聲響,稱為一絕,現在魏文亮老師錄製的《武墜子》中學程玉蘭的《小寡婦上墳》時就部分繼承了這個特點;另外據汪恩祿說,張振圻的《跳大神》也是他的拿手節目,遺憾的是都沒有留下音響資料。

初聽相聲的人往往覺得他的藝術比較呆板。恐怕除了對張先生的藝術特點缺乏理解外,更因為張先生給郭榮啟捧哏時已是年近古稀,身體又不是很好(郭榮啟先生1984年版《打牌論》,出場時是攙着張先生上台的),所以在語言的處理上難免有吃力的地方,以力求平穩為主,不着力凸顯自己。其實張先生年輕時捧哏也是很靈活的,大家可以聽一聽他早年給魏文華捧《學梆子》的錄音,幾個包袱處理的都非常精彩

作品評價

張振圻和郭榮啟先生合作的節目當中,《賣布頭》和《繞口令》是最能體現張先生水平的經典之作。《賣布頭》是郭榮啟先生的代表作,墊話也是郭先生常用的「一朵花還沒開了」這個包袱,張先生在這段中捧得這個包袱是最出色的,前面的鋪墊真顯露出一種喜悅活潑的表情,這在他晚年的節目是很罕見的。後面的幾個貨聲,張先生也抖擻老精神,大賣力氣,特別是「賣包子」一節中的「牛犢子」這個包袱,現在郭德綱的《賣布頭》中還在用。郭、張這版《賣布頭》是現在存留下來的張先生所有錄像中最好的一個,只不過由於段子內容離現實生活實在太遠,效果不是很理想,不過功力還是可以領略到的。

《繞口令》是郭榮啟先生兩個「鎮山之作」之一(另一個是《打牌論》,郭先生以這兩段留下的資料為最多),他和朱相臣合作的版本固然是氣力充沛,神完氣足,但節奏顯得稍微有些快,他和張振圻先生合作的版本顯得沉穩老練多了,這段是一個考驗捧哏演員基本功的一個代表的節目,幾段繞口令必須說的流利連貫,一出錯就會貽笑大方了。張先生說這段的時候已經是年近古稀,但繞口令說的輕鬆自如,從容不迫,這是很難得的,也可見其基本功有多麼紮實。現在有的演員背貫口、或者是說繞口令到最後這個「喇嘛打啞巴」時,總愛以快取勝,速度一快觀眾自然會鼓掌了,其實細聽有的地方都說錯了。張振圻和很多老先生都是這樣,繞口令並不是以快取勝,而是非常平穩,大家聽郭全寶在《萬紫千紅繞營房》里的繞口令也是這樣處理的。可見老一輩演員技藝之純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