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正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正吟
張正吟.jpg
張正吟
英文名 JuZheng Zhang
出生 1912年

江蘇南京
逝世  1995年
別名 原名鎮瀛,名志熙
職業 著名花鳥畫家、古琴家
知名作品 《張正吟花鳥畫集》
《百花圖卷》
《秋塞吟》等。

張正吟  

(1912年-1995年)名志熙,男,江蘇南京人。1937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受教於徐悲鴻呂鳳子張書旗等書畫大師。擅長小寫意花鳥。常與蕭朗合作,亦師亦友,與著名花鳥畫家蕭朗合稱「小寫意張朗」。他的人物畫,師法於徐燕蓀,在人物的開像和線條的技法上,也是一變徐的典雅為豪放。

長期在南京多所中學任美術老師。1962年和南京畫家王金山聯合舉辦畫展,1980年在鼓樓公園舉辦畫展。出版有《張正吟花鳥畫集》。先生對花鳥蟲魚莫不精心領會,色彩淡雅,清秀俊逸,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收藏,日本《當代中國書畫篆刻名人鑒》對先生評語"風格秀麗,雅俗共賞",曾繪製《百花圖卷》有金陵各家題詩百首於其上,美煥絕倫。《松雀圖》、《孔雀櫻花》、《松鶴延年》、《秋色秋聲》、《花王圖》、《迎春》等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及在報刊上發表。張正吟生前曾任鼓樓區人大代表,白下區政協委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成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書畫院特約畫師。

張老住在三條巷六合里九號,畫界朋友都戲稱他這個位於陋巷裡的住宅是「三六九」。

張正吟不但精于丹青,而且在古琴技藝上也有很深的造詣,是江蘇廣陵琴派的名家,他還是「南京樂社」的創始人之一。「南京樂社」從1952年創辦以來,幾十年間培養了大批古琴演奏人才。

人物經歷

張正吟 生前還精通古琴,是江蘇廣陵派的名家。上中學時課餘苦學民樂。1937年於中央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做美術教師。從古琴家夏一峰學習古琴三十餘年,與夏一峰、甘濤等於1954年組織「南京樂社」,任總幹事。為挖掘古琴曲、重新打譜,曾特地赴揚州搶救廣陵琴派藝術遺產。張還致力收藏古琴,集有南宋、明、清時期七弦琴二十餘張,有一張被專家鑑定為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遺物,後傳給高足、今上海民樂團團長龔一,龔一定其名為「正吟琴」,帶着它赴英國演奏。

張正吟先生寓所在三條巷六合里九號,畫界朋友都戲稱他這個位於陋巷裡的住宅是「三六九」。古琴界友人更是自六十年代發起每周一次的「三六九雅集」,與劉正春、夏一峰、梅曰強、鄧文權等定期琴會交流。期間既有查阜西、徐立蓀、程午嘉、謝孝苹等先輩的參與,又有後來的龔一、林友仁、李禹賢、王永昌、馬傑等人的加入。天南海北,其樂融融。1964年初夏,查阜西先生攜夫人南遊,在「三六九」與金陵琴人相聚,計有朱贊成、查阜西、王生香、田光烈、鄧文權、梅曰強、劉正春、常樂林、劉正志、王亞立、師小平、張剛等到場,並撫琴歡聚,所彈琴曲為:查阜西:《醉漁唱晚》《北國風光》、王生香:《漁樵問答》、張正吟:《秋塞吟》、鄧文權:《秋塞吟》、梅曰強:《秋塞吟》、劉正春:《醉漁唱晚》、《秋江夜泊》、劉正志:《良宵引》、常樂林:《酒狂》、師小平:《酒狂》。查阜西先生曾贈撫琴影照,以示對金陵琴學後輩的勉勵。六十年代中後期,由於文化革命運動,南京琴事活動基本停止。 [1]

人物評價

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江蘇以傅抱石為代表的新金陵山水畫派」琴韻人生•伴琴(一)是為很多人所熟悉的。和「新金陵派」同處於一個時期的,南京還有一個「新金陵花鳥派」,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李味青、趙良翰、韓少嬰、張正吟四位已逝的老畫家,就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他們長期生活在南京民間,自甘淡泊、埋首學問,貧困的生活造就了他們在藝術上的輝煌。他們在藝術上有着許多共同的理想,都強調筆墨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從藝術流變的風格上看,他們的繪畫繼承了清代揚州八怪和海派的優秀傳統,建立了一種不同於古人和同時代其他畫家的獨特的風格。他們還帶出了很多學生,為江蘇當代畫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南京博物院組織這批老畫家,臨摹太平天國王府壁畫,在兩年時間內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 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文革結束後,這四位老畫家在南京舉辦過畫展,產生了一些地方性的影響。但隨着他們的辭別人世,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卓越的藝術成就,美術史是不應該忘卻每一個優秀畫家的。為了將這些鄉賢們的畫作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南京博物院於今年元月二十五日,在現代藝術館為這四位已故的畫家舉辦了大型的遺作展。希望能夠引起全國美術界的重視。

張正吟先生的花鳥草蟲無不精妙。他筆下的花、鳥、外型準確生動,沒有絲毫隨意誇張的成分,體現出他對自然物象觀察得細膩入微。其技巧之嫻熟和題材之廣泛,在同時代的畫家中是極為罕見的。他的作品筆墨蒼潤華滋,設色典雅大方,在墨與色的搭配上彼此融合一體相互補益。晚年的作品則由繁入簡,筆下的花、鳥簡括生動,以少少許勝許許多,設色也由淡入濃,漸入化境。看他的畫如同和一位儒雅的君子相對,沒有絲毫的火氣和浮燥之感。他還精通古琴,是江蘇廣陵派的名家。由於長期撫琴的原因,在他的畫中有一種安靜平和的成分在其間,有人說中國古琴的特點是平和中正,虛靈雅致。我們想用這二句話來形容張先生的花鳥作品也是非常合適的。

他在中央大學學習期間就受到徐悲鴻、呂鳳子、高劍父等名家的指導。這些畫家們的繪畫風格不同。在張先生的作品中間,這些畫家們的風格特點都是有所流露的。但是,又重新統一在張正吟自己個人的面貌之中間,沒有絲毫牽強的成份。古人講智過其師乃堪傳授,張正吟是一生尊師的,但是沒有被老師們所左右。根據自己的本性,尋找到一條完全符合自己性格特點的路來。他有一方閒章曰「奔放中求精微」,這句夫子自道,概括出他繪畫的風格。

如果說山水畫是以大氣勢來體現出其精神的話,那麼花鳥畫則是以小情趣來表現。張正吟的作品是情趣主義的高手,故讓人看後,有餘音繞樑的感覺。如他畫鴛鴦,不畫一對而是畫一隻孤獨的鴛鴦,睡眼朦朧地站在石頭上,頭頂是斜柳和明月高掛,水中雪白的睡蓮花靜靜地綻放着,仿佛是天上人間了無蹤跡。這種對意境刻意地營造,在當代花鳥畫家中是不多見的。但在作大畫的時侯,他對大局的把握非常好,如畫松樹用篆籀的筆法一氣直下,毫不猶豫,有呂鳳子的遺風,和他作小畫時的精細入微是不一樣的。[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