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道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道興,1935年4月出生於河北省獻縣(今河北滄縣)[1]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畫學會副會長,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創作研究員,北京印社顧問,西泠印社社員,曾任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張道興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省滄縣

出生日期 :1935年4月

職 業 :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職畫家

主要成就 :國家一級美術師

代表作品 :《茶嶺春》等

基本簡介

張道興 張道興1935年4月26日出生於河北滄州縣。現為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美術家理事,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擅長中國畫、書法及篆刻。

1962年以來,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全國書展及國外書畫交流展,作品多次獲獎或為國家收藏。其中中國畫作品參加四、五、六、七、八、九十屆全國美展、首屆中國畫展、首屆中國畫人物展、紀念香港回歸中國藝術家展、中國畫百年展、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中國畫創作的代表作有:《茶嶺春》、《讓路》、《不盡長江滾滾來》、《腳踏着祖國大地》、《春雨江南》、《喜鵲叫喳喳》、《茅山聽雨》、《兒子》、《待發》、《大秧歌》、《晚歸》、《海的容顏》、《兒子》為第八屆美展優秀作品,《待發》獲解放軍全軍文藝新作品獎二等獎。

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屆書展首屆篆刻展,二十世紀書法名家大展。1990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張道興書畫張"。1991年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張道興中國畫新作展"。1994年在馬來西亞舉辦"張道興畫展"。1995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張道興書畫展」。

1997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洲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新文人畫展"。1998年參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舉辦的"中國書畫展"。張道興的藝術創作注重傳統與創新、擺脫固枝、得益於書、畫、印的通學與互補,注重筆法、魔法、色法構成的結合,注重書法性與塑造性的結合努力把握創作的分寸感,以尋求藝術個性的綜合提升。

參展記錄

2012年1月14日,都市•田園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提名展,參展作品《悠然織錦是黎家》、《漁港無閒》、《椰林風秀》、《鄉音》[3]

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美展,中國美協主辦。參加作品《鄉音》;

7月26日,中國愛國擁軍書畫院成立,出任副院長;

8月14日,參加建軍85周年全國美展評審活動。文化部、總政、中國美協主辦。參展作品《步步協同》;

9月4日,參加民族情——中國友聯畫院赴南疆軍區慰問採風活動;

9月12日,中原行——中國當代著名畫家作品展,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國家畫院、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聯主辦。參展作品《鳴奏中原》;

2011年4月,參加中國美協組織去葡萄牙中國畫展;

6月1日,參加歐洲四國寫生展;

6月24日,中國國家畫院應聘為院務委員;

6月27日,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全軍第五屆書法展;

2010年4月20日,由中央電視台主辦,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募捐活動;

5月15日,由外交部組織去法國、塞爾維亞捷克、德國等國採風;

6月11日,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組織赴延安、榆林深入生活採風創作活動;

2009年9月,紀念建國60周年解放軍美展,總政、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參展作品《綠風》;

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向祖國匯報美展,文化部、中國美術館主辦,參展作品《腳踏着祖國的大地》;

10月8日,迎國慶六十周年香港美展,總政宣傳部、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主辦,參展作品《待發》;

2008年3月28日,書法作品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共和國書法大系》;

4月17日,赴俄羅斯文化交流團•參觀列貴美院,接受和平獎章、獎狀;

5月18日,參加全軍美術家通過全國紅十字總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捐款活動;參加《愛的奉獻》抗震救災,支援四川災區晚會的捐贈活動;

7月,參加2008•第三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參展作品《綠風》;

12月3日,參加解放軍美術、書法創作研究院院展;

12月10日,特邀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

12月30日,參加中國文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搭載神七航天中國名家書畫圖卷》義賣捐贈儀式;

2007年1月3日,參加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樹新風促和諧(赴唐山代表團)的活動;

1月26日,參加中國美協赴美國考察團的活動;

3月,參加解放軍文化交流書畫家代表團赴意大利埃及、坦桑尼亞;

7月19日,赴墨西哥,參加中國文聯組織的《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展;

7月31日,全軍紀念建軍80周年美展開幕,參展作品《海上的風》;

8月3日,參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聘任為院部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

8月11日,全國第三屆中國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參展作品《翠谷回聲》;

9月10日,參加中國百家金陵中國畫展評審活動,參展作品《海的容顏》;

10月,全軍藝術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被總政聘任為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6年2月28日,書法作品參加《中國美術館當代大家書法邀請展、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

4月12日,赴法國參加「巴黎•中國美術周」特邀展,此展於朗布葉市,並游比利時布魯塞爾,荷蘭阿姆斯特丹;

5月20日,書法作品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書畫同源•全國著名畫家書法展》;

11月8日,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1月20日,參加美協中國畫藝委會2006年年會及第三屆成立大會,任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

藝術風格

張道興是藝術作品

張道興強調畫面體制,如作文章,因一時思想情緒所異,文字每每變化殊術,所謂因勢利導、乘機為制者是,即稱其為「新」。其新,當然不只是完全可見的構圖的、色彩的或用筆的地方,更有觀念的、意欲的和理想的方面。「藝術意欲」,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審美的主要能源之一。看張道興的書法,可以感受到他機發矢直、澗曲湍回的表現力。這種力量,也同樣可以在他的人物畫中覺察。

在同樣年齡的畫家之中,張道興的畫有明顯的現代意識,那也是構成他的畫區別於同類畫風的所在。區別,有特點才能有所區別。作為頗富才華的全能型畫家,要在風格上與人區別開來,臻乎上乘,不考慮獨造是不可想象的。熟悉生活、抽象題材,通過創作積累經驗,把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要具體到造型的誇張變形、點線面的組合、色彩的運用等等,最終釀造出自己的符號語言,展露自己的面貌,不是簡單事。

以強烈的色彩鋪張來強調畫面的氣氛,在濃重的裝飾感中寄託內心的濃情。無論小品還是巨製,無論歷史人物還是當代民風,要在輕鬆的狀態下完成。用以造型的元素,從點、線、面到墨塊、色彩、肌理,從民族傳統的審美習慣到世界現代的審美特徵,瞬間吸納其中,化作一爐。繪畫的皴法與書法的飛白,虛實相間,疏密有秩,藉乎此,尺幅內部件雖多、人物雖眾,仍可秩序井然、層次分明,可見張道興隨類賦彩與經營位置的本事。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張道興形成了自己的筆墨方式與符號特點,質言之,是重表現、重意象、個性鮮明的水墨藝術原則。在這一原則下,畫家自由驅動筆墨、色彩,使其本體美感得到獨立昭示而又相互和諧匹配,並構成以筆墨意韻為主要美感的圖式效果。

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取法北碑書法用筆、宋元山水畫皴法及金農書法的筆墨特點,並從中領悟點、線、面的力度、個性、韻味,形成了方峻奇厲的筆法個性,使他的線極富表現性又具綿長柔韌、樸拙方正、內聚外放的特點。他常用方筆、側鋒組織線的節奏並加入「斧劈」般的皴法,使點、線、面、色結合完成人物造型與氣氛渲染,並以重墨的鋪染形成跳躍性,調整張力,使之在重法度、講筆墨的前提下,趨於灑脫而獲得自由,見出靈性。在點、線、面、色的完美結合中,重現着一種新的抒情方式和審美價值,以對大海母題的盡情表現,構築了張道興的繪畫美學,在法度與自由之間,畫家使我們相信那裡存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張道興的作品《苗家新曲》

總觀張道興的作品,我們注意到貫穿其創作始終的便是那種海洋般的詩意情懷;那種大氣、直覺、靈動與美感的表達都反映出畫家對生活、人生、歷史、世界的敏銳感受能力。在張道興的作品《歸晚》、《海的容顏》、《趕海》中,人為的表現與環境的氣氛渲染及筆墨的運用等,都見出一種詩化的藝術綜合能力,在點、線、面及色彩交響的節奏韻律中,分明感受到畫家心靈深處激情奔涌與詩意情懷的碰撞和思想情感火花的閃爍。在他的筆下,海作為自然的象徵,顯現出中國藝術傳統那種不是出於摹仿而是心靈體悟的意象性特徵,因而給畫家的藝術帶來了多姿多彩與耐人尋味的風範。

張道興的作品以軍旅和歷史題材、少數民族題材為主。他的創作不是一種表象的表現,而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張道興的藝術特點:一是造型把握得好,真是、樸實,不做戲劇化的表象;二是方意識的線,綿長柔韌,樸拙方正,有現代風韻;三是筆、墨、色構成的結合,書寫性與塑造性的結合,由此反映出他筆墨格調和品位。他的畫總體給人的感覺是:樸實無華、凝重大度。我們欣賞他的作品,會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會有一種詩意的激情,會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

張道興清楚地看到,中國畫語言方式中的筆墨,雖可視為種種形態的點線面,但統統離不開書法用筆,完全不同於西洋畫中沒有筆法的線。在中國畫中,筆法可以決策線的面目,而線的面目又可以確立形的特徵,而形的特徵又自然推導出作品的風格。由之,為了強化個人風格,他便從書法用筆的創新開始。張道興的太爺張濂是晚清的翰林,寫得一手極好的顏體字,以草書融入楷書,風格獨具。

張道興自幼喜愛書法,亦由習顏入手,後來轉入向趙子昂,上追二王,兼及蘇米,在20世紀8年代的書法熱中,在探索強化個人繪畫風格的同時,他又開始由帖轉碑,臨習金文、漢隸,特別在河南觀賞了近千萬北魏墓誌之後,更加致力於魏碑。魏碑的寬博剛健,導致他筆法形態的化圓為方,中鋒與側峰並用,魏碑的計白當黑,顏體的外緊內松,啟發了他兩度空間的經營和平面構成的張力,形成了自覺以書法之變帶動畫法之變的意識。自此他畫中書寫性魏碑式方筆,為了引導和調整人物造型、空間結構、色墨配置以至意象形成的紐帶,他獨具一格的新面貌漸漸突現出來。

繪畫技法

《步調一致》(中國畫) 張道興

張道興的作品風格鮮明,自成一家。書畫印三位一體,相得益彰,恰到好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稱於畫壇。縱觀其繪畫歷程,以80年代中期為界,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業餘習畫和專業創作。50歲以前打基礎,60歲前後出成果,堪稱大器晚成。他早期的作品,淡雅素淨、畫面簡練,多以青年女子入畫,如《月上歌墟》等,女孩子們結伴出行,打理生活,找尋屬於她們的快樂。畫家認為,「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生活中一切物質的、實際存在的東西作精神和情感的真實轉換與傳遞」。以他那般善良淳樸的平民意識,與勞動者休戚與共,深情地謳歌<勞動者壽> ,希望其作品能為他們帶去一份快樂、一份祝福。那淡淡的筆墨,儒雅的線描所構成的一幅幅生活畫面,把我們帶進閒適祥和的生活情趣中,留連忘返,陶乎其樂。讀過這些早期作品後,我曾對畫家說,就這麼畫下去也行,也是一條路子。道興老師點頭稱是。但他卻中途易轍,畫風陡變。早先,他對筆法的了解很含糊,認為筆法只是為着造型需要,沒想到線在造型以外還有獨立地位。

後來,他着重研究了金農和吳昌碩,從其線條、筆法中獲得啟發。金農的作品從頭到尾貫以方筆,渾厚老辣。吳昌碩則以金文篆書入畫,線條舒展活靈、力透紙背。筆法不同,則作品面貌絕然不同,可見筆法是實現藝術個性化的基礎。基礎符號不同,決定畫面效果不同,一如建築,草木結構、磚瓦結構還是鋼混結構,決定所建房子的質量不同。

他的變法由書法引起。他自小寫帖,以臨摹顏體為主、中鋒為主。有了求變、創新的要求,轉而看了許多墓誌、魏碑,嘗試改臨碑銘,且一改而為方筆,並把這一筆法帶進國畫創作中,書畫互動,以筆法帶墨法。這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發生於80年代中期。概括起來,畫家重點做了兩件事:一是筆法改變,變中鋒為側鋒;二是調整色彩,入俗出俗。借鑑民間的木版年畫、壁畫、剪紙、彩瓷等藝術樣式中對色彩的運用,以此入俗,紅黃藍綠,大塊着色,直接入畫,中間很少過渡色。通過色彩反差,強化視覺效果,過渡則靠飛白的大量使用來實現,破解單一色塊容易產生的堆積感。黃色以及粉紅、粉綠、粉紫等色彩,少見於傳統國畫,而於生活卻易於表現鮮亮的一面,貼近本土及百姓情感要求,為民間藝術所大量採用,用以表現節日的喜慶氣氛、豐收的繁忙景象。中國畫講的是點面線、黑白灰,墨分五色,着色要力求淡雅。對民間藝術的吸收與中國畫的特定要求乃是一對矛盾,入俗容易出俗難,筆墨很差,流於形式,單憑色彩套用難以建立起新景象,倒跟民間藝術沒有區別了。

成功的借鑑應是多元的、立體的系統工程,以防顧此失彼,力求相得益彰。畫家對民間藝術及傳統文人化的筆墨成就實行嫁接,強調筆墨的人格化、品質化、情感化、精神化要求,達到出俗的目標,實現畫面形態與內容涵蓋的完美統一。張道興性情溫和,寵辱無驚,極其平常、平和地生活於我們大家之中,彬彬有禮,不事聲張,得一個綽號叫「張老道」。道者,事物的一般規律也。把握規律方能成竹在胸,安身立命。他於哲學上所下功夫,恐不亞於在宣紙上付出的勞作。哲學是大智慧,造就大手筆。

人物心得

張道興1994年作《相馬圖》

一曰「泛飛白」。道興老師堪稱「點子大王」,經常冒出一些奇異新穎的想法。有一天他對利軍說,「我要刻個閒章,刻上飛白或泛飛白。寫意畫要提倡多用飛白、推廣飛白,故曰「泛飛白」。用飛白過渡,用飛白拉動透視效果。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曰「加分說」。全面提升繪畫的綜合品質,一如體操評判,上槓下槓多少分,托馬斯盤旋多少分,綜合起來才是運動員的最終得分,一個動作失手,往往前功盡棄。美術創作也是這個理,必須統觀全局,重視全面修養。造型能力加20分、筆法出色加20分、構圖得當加20分、素描過硬加20分、黑白灰加20分、色彩加20分,各門相加,總和超過100分,缺失一項,失去的將不止20分。

三曰「硬邊意識」。中國畫以文人畫占據主導,講究乾濕濃淡,一筆三漸。在宣紙上反映現代工業題材,反映大炮鋼鐵現代裝備,傳統文人畫模式難免蒼白。引入界畫,強化硬邊,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四曰「占邊意識」。古人作畫,功夫用在畫心上,往往四周放空,以求疏朗。受潘天壽作品啟發,張道興強調畫滿、畫實、不留邊角。同時多用飛白,調節畫面疏密,使之滿而不塞,雍而不堵。

五曰「中醫說」。中醫用藥,貴在因人而異,配劑適量,方可藥到病除。作畫也是此理,點線面、黑白灰須通盤把握,恰當運用,方可收到最佳效果。

藝術評價

張道興的作品《踏雪吟梅》

成功的借鑑應是多元的、立體的系統工程,以防顧此失彼,力求相得益彰。畫家對民間藝術及傳統文人化的筆墨成就實行嫁接,強調筆墨的人格化、品質化、情感化、精神化要求,達到出俗的目標,實現畫面形態與內容涵蓋的完美統一。張道興性情溫和,寵辱無驚,極其平常、平和地生活於我們大家之中,彬彬有禮,不事聲張,得一個綽號叫「張老道」。道者,事物的一般規律也。把握規律方能成竹在胸,安身立命。他於哲學上所下功夫,恐不亞於在宣紙上付出的勞作。哲學是大智慧,造就大手筆。

仔細想來,後天所學固然重要,性格、性情一樣重要。性格決定命運,而修養可以改變命運。性格如水,流淌在日常平凡的時光里。有一回筆者觀摩一大批名家聯袂作畫,場面很大,及到一幅丈二匹脫稿,眾人首推道興老師執筆題款,他則一讓再讓,到底讓與另一位名家。事不大,印象深,當時的情形一直留在腦子裡。

一個近70歲的人怎麼可以如此精力充沛,富有朝氣。交談中,張道興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彙叫「狀態」,生活狀態、精神狀態、社會狀態、筆墨狀態等等,而尤以精神狀態為首要。作為畫家,不同的精神狀態一定會在畫面中有所表現。而狀態有賴於調節,這就迫使畫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從大院到大海、從機關到基層,來來往往,年復一年,在走動中捕捉靈感,在換位中接受教育。

張道興不喜張揚,而50年來,他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上可以說是成就斐然。自第四屆全國美展以來的歷屆全國美展和首屆中國畫展、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展,都有他的作品參展。《不盡長江滾滾來》、《腳踏着祖國的大地》、《春雨江南》、《茅山聽雨》、《兒子》、《待發》、《大秧歌》,以及近作<海的容顏>等頗具影響的作品,表明他在藝術觀念和繪畫語言的探索上總是與時俱進,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面貌。

張道興多才,繪畫、書法、篆刻皆有成就。如今,年過古稀的張道興,在藝術的生涯上,又開始了創新。他說,在今後的日子裡,他要在筆法、書法和畫意上有所突破。

張道興是一位潛心藝術、性格平和、生性淡薄的人。他的座右銘是「千方百計淡化環境,千方百計強化自己」。丹青之路雖如苦旅,筆墨書寫的卻是快樂人生。

品賞中年變法後的代表作

張道興的作品《草原春意》

其一,《海的容顏》,作於1998年。畫面截取海邊灘涂一角,停泊的漁船旁歇着幾位老漁民,超脫閒淡,一身輕鬆。人就是這樣,成熟了也便平靜了,哪怕面對喧囂的海浪,一樣安之若素,不復喟嘆。那滿臉皺褶與海浪的紋理有什麼不同嗎?海的容顏其實是人的容顏,蒼老卻不乏活力,雄沉正由於歷盡滄桑。海是不朽的,總在波濤聲中延續其生命之吟唱。人也是不朽的,生活被傳宗接代的鐵律拉成一條直線,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來者。畫面正中部位被畫家精心安排了一個身着開襠褲的娃娃,是為點睛之筆,沒有這個娃娃,畫面也許就直白了、一般了。放一個娃娃進去,作為主題性創作便有了靈魂和特定的精神指向。生命在延續,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延續。長輩們的生活歷程即將結束,而希望的太陽正待升起,他們終其一生的辛勤回報都在這個娃娃身上,新潮的吊帶褲、溜圓的小屁股,小狗似地在長輩們中間鑽擠着,大海、漁船還遠着呢,但總有一天,生活的擔子要落在這孩子肩上,長輩們的路他還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嗎?除了墨,這幅作品只用了一種顏色:硃砂。用於船體和孩子的開襠褲。

其二,《大秧歌》 ,作於1995年。畫家在題記中寫道:「大秧歌,京城一景,參與者多為老年男女,濃妝淡抹,鑼鼓聲聲,極為投入。」畫面中人頭攢動,喜氣洋洋,場面紅火熱烈。畫家善用飛白,虛實相間,儘管人群紮成堆兒,卻並無壅塞感。尤其敷色,畫家一反常規,大肆渲染,青綠紅黃橙藍紫,幾乎應有盡有,極盡鋪張。彩扇綾鍛,花團錦簇,節日氣氛,無以復加。人們為誰歌為誰舞呢?答案是對改革開放政策的真摯謳歌,反映着畫家對小平理論在中國大地開花結實後的由衷讚頌。

物質的色彩落實在宣紙上,所要表達的卻是精神層面的狀態。河北蔚縣的農民畫乃至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之所以強化色彩、鋪張色彩,因其直接取材於節日的服飾、氣氛。貧瘠苦澀的日子並不能泯滅勞動者的和平理念和生活熱情,畢竟還有節日、還有希望。正是普通勞動者的這種情感基調,構成我們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一個藝術家,深入生活只是過程,如何反映生活才是目的。道興老師所以醉心於借鑑民間藝術,也因其色彩從積極的方面反映生活真實,與其內心感受相一致。

無論《海的容顏》還是《大秧歌》,還是《趕海》、《喜鵲叫喳喳》等眾多成熟期的作品,無一不是國畫園地中的新品、上品、精品,畫家以其筆法之創新、敷色之膽識,乃至謀篇布局之匠心獨具,贏得業內、行家認同,並逐漸為社會所接受。其實踐再次說明,惟有創新,才有出路。

視頻

1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張道興

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