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 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畫家

張杲:男,漢族,字約翰,晚年號老呆子、寂寥居士、蓑鶴台上人、杏園老人等[1]

,1942年出生於西安,原籍山東昌邑。國畫家[2]

中文 : 張杲

國 籍 : 中國

出生地 : 西安

職 業 : 畫家

主要成就 :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別 名 : 老呆子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 1942-5-26

畢業院校 :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代表作品 : 《張杲畫選》《老呆子作品輯》

目錄 : 1人物簡介 : 2社會評價 : 3經典事跡 : 4張杲印記

1人物簡介

國家一級美術師、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駐會專業畫家、陝西省文化廳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3]

1959年拜 石鲁为师,1974年陪同石鲁被批判参加在西安碑林举办的“黑画展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进入 李苦禅教授工作室。1980年由国家出版机构—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

版《張杲畫選》,全國發行。1990年由香港英屬艾利博有限公司出版《張杲畫選》第二集。1995年應邀出訪英國皇室學院---蘭卡斯特大學為紀念歐洲二戰勝利五十周舉辦的「張杲與中國日」文化

活動以及講學與畫展、並獲毛卡姆圖書館收藏證書、作為一門嚴肅藝術的中國畫引起英國BBC的兩次專訪與報道。997年出訪歐美八國講學,在美國獲院士獎項。1998年成功引進紐約「全美粉畫第

25屆年展」並率團回訪美國舉辦多次美術交流活動,獲紐約全美粉畫協會榮譽證書,1998年十月又應英國皇家美術聯合總會暨皇家水彩協會之邀第三次赴英國舉辦畫展,出版畫冊等。2002年出版第

三本大型畫冊《張杲畫集》在西安發行。 2011年「長安精神——陝西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在北京、廣州、上海三地的巡展。在漫長而艱辛的藝術生涯中,立足於中國畫傳統,廣泛而深入地

取鑒中外文化藝術資源,積極探尋中國畫的筆墨精神與表現潛能,以充沛的創作激情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引領着陝西美術的方向和潮流,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巡展在各地引起了巨大反響。無疑是當代陝西美術的巔峰呈現,對於美術理論界深入解析「 長安畫派」之後陝西美術的發展歷程,把握當代陝西美術新格局,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和學術價值。

2社會評價

張杲有才,膽也正,作事每有奇思,好獨行。三十年前他作裝修,打家俱不落俗套, 洋味十足,在圈內己小有名氣,作畫也與眾不同。一日造訪,進門就讓我大吃一驚。半面牆壁,畫一幅魔鬼

咄咄逼人。原版當是俄國著名 油畫家,瘋子 弗魯貝爾所作的《天魔》。作為摹品,形色俱佳。問其材料:宣紙、墨汁、國畫色耳。人知張杲是國畫人,出身書香,師從甚廣,然而他如此這般逾

越規矩,卻讓我一時竟回不過神來。所以只好恭聽他的「國畫色彩革命」的宏論,灑灑萬言,想必十分有道理。只是我心裡苦笑:「關公戰秦瓊」,何必要和油畫比顏色呢?

3經典事跡

張杲有一本畫集封面蓋有一方印章日:「騷鬍子」,他說是西街回民的罵人話,意指配種的公羊。粗話但語入印,我是頭一回領教,感覺十分新鮮。打開來是一整本的西洋線描女人體,顯然也是

從哪兒摹來的,雖不及學院派的嚴整,卻足見他過人的激情。是時,正值「文革」的中期。(指1968---1970年間) 張杲畫畫不屑於陳陳相因的老調,但卻與 石魯先生過從甚密。曾有傳言他在

北京飯店「壟斷」了 石魯,其實不過是他有心照顧老師,有心在這位創意大師那裡多薰陶點「開先」之氣。七十年代末,張杲又進中央美院 李苦禪教授門下讀研,是時他已若不系之舟,全然

無羈無絆,我行我素之態依然,畫風愈發唯美。我幾乎認定,張杲的骨子裡是一個「東洋鬼子」。因為他太愛在洋酒與「二鍋頭」,咖啡與「碧螺春」之間攪和。他的畫用色綺麗,筆意舒展,卻

總透出些「東洋花布」式的妖艷。張杲深諳中國畫理的意境和韻致,卻不追趕古人的蒼涼,也不追文人畫的恬淡。他的日曆上少有悲天憫人,愁腸百結的壞天氣,有的是欣欣向榮的熱情和唯美主

義的態意。

90年代,張杲出訪頻頻,回來後作一批英國皇宮的珍奇花卉,其富麗雍容在中國畫裡少 見。間或,又在裡面嵌上些他所鍾愛的裸女。其出格與大膽再次讓我吃驚。或許,藝術原本就是悅己之

術,首先是自己的感動,否則就不會有別人的感動。托翁說:「如果你的表演或寫作讓人感到你不是在愉悅自己,而是為他們所作,就會本能地產生反感和牴觸」。我想,張杲的獨一無二和自戀

至少己確立了它獨行的價值。遠勝過那些千人一面的因襲。

98年我與張杲同行訪美,相伴月余,很想找一句話來形容我對他的印象。年長我七歲的他在美國像一個精力過盛的癲子,或縱酒調笑,或插科打諢,全無羈絆。女士們說他的笑像「盛開的菊

花」充滿着愛的激情。或徹夜不眠地拍攝與愛有關的電視屏幕;或逢人便問,遍尋美利堅與愛有關的藥片;很不在乎別人會怎麼看。我看到了一個赤裸的張杲。一年前,我又與他相遇,得知他用

了三年的時間在上海學習電腦編程,目的是要開發西安碑林的正宗書法字庫,要與台灣的「漢鼎」抗衡。以及採用「有機發光顯示技術(OLED) --一

種超前的繪畫載體。吃驚之餘,我又看到了一個敢想敢為,獨行天下的張杲。

北平2002年9月記於客墨堂附:如何使用有機發光顯視技術在中國畫上?一在這個全新的載體內宣洩陰暗或是創造光明,那是你自已的事。而種種機遇只

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一老呆子壬午中秋記朴西安古城

4張杲印記

張杲的繪畫和他的為人,長久以來就像謎一般對我充滿着吸引力。在他迂曲而漫長的人生經歷中,有許多不為常人所理解的事件和行為方式,這些在暗中聚合的東西使張杲的人生經曆本身,同他

的繪畫一樣都成為了精美的藝術品。

用迷醉來形容他的藝術和人生再恰當不過。在商業時代要想成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不單單需要勇氣,同時還需要執着,忍耐和棄絕功利的赤子情懷。從繪畫的角度看,張杲曾經拜國畫大師 石魯為

師,隨後又考入中央美院 李苦禪工作室,可謂師出名門。但張杲從不依此作為自己博取市俗功利的憑藉。他執着於自己迷醉之中的密葉、疏枝和花影,這些不是用眼睛可見的物像,它是心靈在

沉迷之中的自反和追問。什麼是花?什麼是靈魂?什麼是藏匿於它們其間永久不移的秘密?這便是張杲繪畫總體的精神指向。

呈現心靈之鏡的花影對人類思想最直接的啟悟,使得張杲的繪畫具有非常濃烈的哲緣意蘊。在畫室里是畫不出這些畫的,衣食無憂的閒情逸緻不可能產生這些近乎迷醉的精神世界。張杲不屬於這

個意義上的畫家,他像是荷爾德林的恩培多克勒,邁着自願的步履朝向埃特納火山,留下一團重返自然的烈火。不敢於自毀,不敢於義無返顧地踏向火山的深處,哪會有真正意義的收穫?哪會有

聖徒般地登入涅槃 之境?對於一個畫家而言,最為重要的是藝術道路。在什麼路途之中,才有可能碰到什麼樣的問題。張杲選擇的是「勞心於刻畫而自毀」的路,這意味着要在掙扎中,在危機的

淹沒意識里,在一塊塊板板的夾縫中拼出一線光明;這也意味着捨棄之後而獲大得,而贏新生。

這樣的藝術道路也註定了張杲在生活中的顛沛流離,破納襤褸。他曾經在童年時代的暑假裡賣冰棍,寒假裡賣報紙維持學費。青年時代,他曾在虢鎮河道里放馬,木作工廠鋸木板,郊外墳地打土

坯,西安火車西站掛坡作苦力,所有這些都是他選擇自己藝術道路之後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報應和累累傷痕,也使他在繪畫中獲得了杖責良心的淨化,浪跡天涯的放縱,以及寂寥寒居的溫存。張

杲的繪畫因生活的磨難得到沫浴和滋養。而他只是哈哈一笑,告訴你:「讀佛宜對美人」。

張杲的繪畫在形式和表現語言上獨具特性。淡墨與重彩的互滲互映,不僅效果滋潤淋漓,更使畫面從整體上產生魔幻離奇的況味;枝葉在構圖上的極度誇張,是在簡淡得近乎消退的水墨中呈現出

來。張杲是製造繪畫間離效果的高手。他的花卉總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即不離;在消隱中伸張,在張揚里聚斂,在丟棄中獲得,就像是一場夢,留下的是追憶和消逝的碎片,留下的是蹤

跡。張杲在觀念上更接近西方後現代繪畫,他有很濃厚的中國給畫的筆墨功力,這使他的繪畫語言顯得非常豐富。雜揉、融合中西繪畫技術方法之所長,表現自己身體的感受,心靈的感受,形成

了張杲繪畫獨特的樣式和格制,那些奇特的枝葉和花萼,不是應物相形的結果,也絕非坐在畫室中藉助模特而信手拈來,它們是迷狂的結果,是對沉醉在夢裡境象的固執追憶和大膽抒寫,既不同

於傳統的中國畫,也非所謂的 現代水墨。好的藝術作品往往引起的不是一律的讚譽和掌聲。張杲不是生活在掌聲和「桂冠」叢林之中的畫家,他屬於那一類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戰士」的藝術

家,他們不僅為這個世界創造出精妙的藝術品,而且還將自己的生命也塑造成一件藝術品。因而,張杲本人和繪畫,有可能引起歧見,有可能產生非議,更有可能遭人抵毀。但是,張杲作為畫家

卻讓善良的人們看到了真誠。

(本文發表於2002年1月9日《陝西日報》第5版,有刪改) 杜愛民

2001年月11月於西安

詞條標籤: 歷史 人物 書畫家 中國

視頻

著名畫家張杲先生專訪及優秀作品欣賞----金獅華納藝海人生上傳於 2016-04-11

書畫名人匯·張杲(長安精神)上傳於 2011-12-1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