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志民(詩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志民(1926年-1998年)出生於北京直隸宛平。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現實主義詩人。[1]

1938年,在平西參加抗日革命工作,歷任譯電員,文化教員,支部書記,軍分區宣傳及教育幹事、幹部、軍校隊長、教導員,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專業創作員。

1940年,十四歲參加八路軍,進入抗大四分校學習。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

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5年,畢業於中央文學講習所。

紮根在泥土中的番茄

張志民的家鄉,今北京門頭溝區(以前的宛平)是純山區,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貫穿全區。他所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作品的性質和特點。大自然造就的靈山秀水給予詩人與詩歌的空靈和浪漫;更由於過去京西山區具有較為封閉、自然條件差的地域特點,帶有濃厚京西特色的苦難構成了京西的原生態。這種京西生態使張志民詩歌具有大山一樣的淳厚、質樸、自然、深刻和情真意切的品格。[2] 他的詩歌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但他的詩歌絕非從俗到俗,而是俗中有雅,他以高超嫻熟的詩藝和高度的錘鍛,給民間傳統以嶄新的內容。不論是敘事還是抒情,或是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他的詩歌語言通俗易懂,自然灑脫,新鮮靈動,在流暢上口的恰切表達中,承載著思想與精神的穿透。[3]

關於現代詩的看法,他曾打了一個生動的譬喻:詩歌的新品種不是不可以移植,但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紮根,如同番茄一樣。

著名長篇敘事詩《王九訴苦》

1947年,發表的描述中國農民命運的著名長篇敘事詩《王九訴苦》,引起廣泛反響。[4]

《王九訴苦》中描寫地主「孫老財」與農民的貧富懸殊:

進了村子不用問

大小石頭都姓孫

孫老財一手把天地蓋

窮小子死了沒處埋

孫老財家陳米生了蟲

窮小子菜粥鍋里照人影……」

詩人肖三看到此詩後立即發表了評論《我看到一首好詩》,從此確立了張志民在詩壇的地位和影響力。

在所謂的詩歌史記述中把他定位於現實主義詩人,恰如其分,他的質樸之心真切自然,細緻入微,耐得咀嚼和品味。

鮮明的鏡頭詩風

張志民開闢了一條寓大雅於大俗之中、集民族化、大眾化於一體的新詩創作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創作風格。

其詩歌善於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在敘事的同時注重傳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和人生體悟,並且緊貼社會現實。

在詩歌形式和語言上,他廣泛採用民間歌謠體和自由體的創作手法,在雅俗之中又不乏哲理性的思辨和深沈的歷史反思。

「詩是人類的母語,語言並非植根於生活的散文性,而是植根於生活的詩性上。」張志民的詩歌大都以敘事為主,他的詩歌朗朗上口,和京西的民謠有著密切的聯繫。

他還是一個熱愛生活的詩人,以獨特的觀察力,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現和抒寫不平常的事情。他的詩充滿生活的情趣。[5]

《倔老婆子》

那時間——

她拿棍子趕著小伙子走,

背過臉,

罵著她家大丫頭:

「哪有女娃招後生?

十七大八不知羞……」


昨晚上——

她拿筷子戳著三閨女的頭,

囑咐著:

「抹抹嘴兒還不趕快走!

省得他,

在咱家門口兒乾咳嗽……」   一九五九年·張志民

這首詩僅有十二行,卻創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詩人的選才、提煉、剪裁的工力,兩個小小的鏡頭組接再一起,反映了兩個時代的不同風氣和兩代人物的不同思想,具有縱深的歷史感。

歷任

民眾出版社副總編輯。

《北京文藝》主編。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

《詩刊》主編。

中國作家協會駐會專業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及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

中國歌謠協會會長。

北京詩歌研究會會長。

中國詩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著作

詩集

《死不著》

《將軍和他的戰馬》

《家鄉的春天》

《村風》

《西行剪影》

《江南草》

《七月走關東》

《自賞詩》

《夢的自白》

《大海·蒼天·人世》。

小說集

《婚事》

《考驗》

《一簍油》

《血緣》

《張志民小說選》

《故人入我夢》

文論集

《詩說》

《文學筆記》

獲獎

1983年,詩歌《邊區的山》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1983年,《今情·往情》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新詩。

1983年,《祖國,我對你說》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全國優秀新詩獎。

1984年,《"死不著"的後代們》獲北京文學獎。

1996年,《昨夜星辰》獲中國作家協會所屬報刊抗戰文學徵文詩歌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