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強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強震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 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 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震級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級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1.0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世界上最大的震級為智利大地震的震級9.5級。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餘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主要分布區域

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此後,又發生5次6級地震,以22日發生於寧晉縣東南的7.2級地震為最大。由於災區土質鬆散,地下水位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響,地震造成破壞損失嚴重,破壞範圍大。6.8級地震波及142個縣市,7.2級地震破壞範圍包括136個縣市。有感範圍北到內蒙多倫,東到煙臺,南到南京,西到銅川等廣大地區。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樑86座。災區共發生事故性火災115起,燒死16人,燒傷26人,燒毀簡易房153間。邢台西部山區和井陘、武安一帶發生山崩300餘處,山崩飛石引起火災22起,燒山80公頃。地裂縫、冒沙、冒水現象普遍,斷續延長几十米至數公里。地裂最寬達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陽河上幾座橋遭嚴重破壞。艾辛莊大橋橋面向南移動,與橋墩錯開1.8米,致使交通中斷。地震影響區域廣。天津市和琢縣有發電機掉閘,造成短暫停電現象。石家莊以西和山西昔陽等地破壞程度也較高。國務院非常重視邢台地震,即令當地駐軍趕赴災區進行搶救。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災區,派出醫療隊,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災物資。周恩來總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險到震區隆堯縣聽取災情匯報和救災情況,慰問災區人民。震後進駐災區的醫療隊達到94支,醫務人員達到7115人。

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餘間,其中倒塌2.8萬餘間,房屋破壞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極震區內木結構房屋的木構架無破壞,而土、石牆多倒塌,土擱梁房和毛石砌築石擱梁房,大多數坍塌或倒平。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沖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占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度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于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