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國遙·香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國遙·香玉》

作品名稱: 《歸國遙·香玉》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歸國遙·香玉》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詞人這樣寫她的裝飾,不僅是美的需要,也是為了寫出典型的人,寫出了她華貴的身份,是在說明她的不幸,完全不在於自己,她豈非已是非常完美的了,而就在於他所望之人的薄倖。

寫她如此孤寂,用「夢」來點明她思念之專,用「無限心曲」來寫她思念之深,用暗示一夜又一夜來寫她的忠貞,這就把一個守貞的貴婦人寫活了。然而她所等得的,分明是無情的遺棄。詞是華麗的,卻深深地隱藏着無聲的怨懟。會讀的會讀出如魯迅先生說的:「我們聽到呻吟,嘆息,哭泣,哀求,無須吃驚。見了酷烈的沉默,就應該留心了;見有什麼像毒蛇似的在屍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馳,就更應該留心了:這在預告『真的憤怒』將要到來。」(《華蓋集·雜感》)溫庭筠在這裡寫出的沉默和怨懟,很難說這不是即將崩潰的晚唐政治的寫照。而不會讀的、或者說滿腦子封建意識的,就只會讀出陳梁宮體,然而這確實是冤枉了溫庭筠[1]

詩詞正文

譯文

頭上佩戴着香玉,釵上的鳳墜低垂,花鈿輝映金粟。身上的越羅長裙,輕舞着春水般的碧綠。

畫堂殘燭忽明忽暗照在簾幕里,夢醒時只聽得更漏聲聲急。她那相思無限的愁緒,如曉光初映屏上山影,明了又暗,斷了又續。

賞析

這首詞寫美女的情態。詞一開始,用「香玉」兩字來概括了女子通體的優美。玉是滑潤的,卻也是冰涼的,但他着一「香」字,不僅成了活色生香,而且更有了溫潤的質感。不止見其膚色之細膩如玉,亦且見肌膚之氣息,中人如蘭之香。有此體香,其溫自不待言的了。古人喜歡用玉來形容女子。

王建的《宮中調笑》:「玉容憔悴三年。」再如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不僅人如玉,而且是香玉,唐玄宗的《好時光》中說:「蓮臉嫩體紅香。」這就使人感到了女子的膚色不僅潔白如玉,而且吹氣如蘭,甚至通體生香。如此的女子,雖不言其如何美,僅此「香玉」二字,便已足夠是人間之至可寶貴的了,其人如玉。而詞的第二、三兩句進一步寫她的身份。她頭上的釵是用翡翠打磨而成的一隻翠鳳,翠鳳的口中,還吊着一串耀眼的寶石,如流蘇般沉沉地垂着。鈿筐,是小簪子;交勝,是臂上的金環。這些裝飾品上面都閃耀着金星。頭上的首飾是華美的。第四句寫她身上穿的衣服。那質地的高貴,是經過西子浣洗過的春水般的越羅。用春水來形容羅,不僅寫出了顏色,而且還寫出了飄拂的姿態,像碧波般的漾盪。這就將人更襯的如出塵的仙女、那宓水妃子。這些都寫出她的身份是高貴的,這就恰如高明的電影導演那樣,首先給觀眾看到的是這麼一個服飾華麗的絕色女子的特寫,使觀眾一開始就為她的艷色所驚異。人既如玉,而服飾又是這般的華麗,極言其美,也就是極言其才。她既是這般的美,讀者便也極希望看到她將是如何幸福。

下片將鏡頭一下拉開,成了全景,使讀者看到了她所居的臥室,是雕梁繪藻的畫堂。自然室既如此,則與之相應的擺設也就不言而可知了。看來已是半夜了,因為蠟燭已經燒了很久;閃閃的餘光在低垂的竹簾上跳動着。這一特寫,首先給人的是一個不安定的空虛的感覺。

於是,讀者就要用另一種憐惜的眼光,再看一下這個女子了。她如此盛裝,卻原來是那無限傷心的樣子。而隨着更漏滴殘的聲音,讀者似乎也理解了她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她所守望的人。但卻被這無情的更聲驚醒了,好夢成空,原來只是一己的空想。是以她這才忡怔地呆着,兩眼只盯着那有着山水畫的屏風。讀者隨着她的眼光落在了屏風上,看到了曙色光臨,因為屏風是曲折着擺在那裡的。向陽的一面就被曙光照見了,而向陰的一面卻還是黑的,因此上面畫的山水,也就像若斷若續的那樣——讀者從這痴呆的眼神中,感到了她的惆悵,是在想望着那山水之間的他。是的,一夜又過去了,連夢也做不完全。這就又透露了她已不知這樣經歷過多少次的傷心和失望了。望極之後,便會是失望。詞人雖沒有說,然而其勢豈非已是擺在這裡的了。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