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田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田賦》是東漢辭賦家張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暢遊山林,悠閒自得的心情,又頗含自戒之意,表達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脫精神。《歸田賦》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開了駢賦的先河,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篇章。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着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誇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語言自然清新,洗鍊優美,感情真摯,情景交融,是難得的賦作佳篇。

歸田賦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鈎;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

於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詞句注釋

(1)都邑:指東漢京都洛陽。永:長。久:滯。言久滯留於京都。

(2)明略:明智的謀略。這句意思說自己無明略以匡佐君主。

(3)徒臨川以羨魚:《淮南子·說林訓》曰:"臨川流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用詞典表明自己空有佐時的願望。徒:空,徒然。羨:願。

(4)俟:等待。河清:黃河水清,古人認為這是政治清明的標誌。此句意思為等待政治清明未可預期。

(5)蔡子:指戰國時燕人蔡澤。《史記》卷七九有傳。慷慨:壯士不得志於心。

(6)唐生:即唐舉,戰國時梁人。決疑:請人看相以絕對前途命運的疑惑。蔡澤遊學諸侯,未發跡時,曾請唐舉看相,後入秦,代范睢為秦相。

(7)諒:確實。微昧:幽隱。

(8)漁父: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引王逸《漁父章句序》:"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而樂。"嬉:樂。此句表明自己將於漁父通於川澤。

(9)超埃塵:即游於塵埃之外。塵埃,比喻紛濁的事務。遐逝:遠去。

(10)長辭:永別。由於政治昏亂,世路艱難,自己與時代不合,產生了歸田隱居的念頭。

(11)仲春令月: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令月:美好的月份。

(12)原:寬闊平坦之地。隰(xí):低濕之地。郁茂:草木繁盛。

(13)王雎:鳥名。即雎鳩。

(14)鶬鶊(cānggēng):鳥名。即黃鸝。

(15)頡頏(xié háng):鳥飛上下貌。

(16)於焉:於是乎。逍遙:安閒自得。

(17)而乃:於是。方澤:大澤。這兩句言自己從容吟嘯于山澤間,類乎龍虎。

(18)纖繳(zhuó):指箭。纖:細。繳:射鳥時系在箭上的絲繩。

(19)逸禽:雲間高飛的鳥。

(20)魦鰡(shāliú):一種小魚,常伏在水底沙上。

(21)曜靈:日。俄:斜。景:同"影"。

(22)系:繼。望舒:神話傳說中為月亮駕車的仙人,這裡代指月亮。

(23)般(pán)游:遊樂。般:樂。

(24)雖:雖然。劬:勞苦。

(25)感老氏之遺誡:指《老子》十二章:"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26)五弦:五弦琴。指:通"旨"。

(27)周孔之圖書:周公、孔子著述的典籍。此句寫其讀書自娛。

(28)翰:毛筆。藻:辭藻。此句寫其揮翰遺情。

(29)陳:陳述。軌模:法則。

(30)如:往,到。以上兩句說自己縱情物外,脫略形跡,不在乎榮辱得失所帶來的結果。

白話譯文

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讚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願,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于山川。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鳴聲吱喳,美妙動聽。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於是我就在大湖旁龍鳴般唱,在小丘上虎嘯般吟詩。向雲間射上箭矢,往河裡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鈎,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魚。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嬉遊已經極樂,雖然夜來還不知疲勞。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聖賢書滋味無窮。提筆作文,發揮文采,述說那古代聖王的教範。只要我置身於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創作背景

《歸田賦》是張衡在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即去世前一年創作的一篇優秀抒情小賦。當時張衡任河間相,向朝廷自請退職。他深感閹豎當道,朝政日非,豪強肆虐,綱紀全失,自己既無法等到社會清明之時,又沒有報國之路,因而從《思玄賦》所宣洩的精神反抗中頓悟到徒臨川以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於是決心遠遠離開污濁的社會和世間的雜務,以歸隱田園的實際行動表示對黑暗政治的訣絕與抗爭。

作品鑑賞

這篇賦雖然很短,但卻凝聚了張衡仕宦一生的感慨與情志,《文選》將它納入"志類是非常科學的。全文共二百十一字,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自己功業難就,決心抽身退隱。所謂"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是用《史記》蔡澤與唐舉之典。蔡澤當年不遇於時,曾讓唐舉為他相面決疑。作者用此典意在以蔡澤自比,但通過卜相決疑後,他決心歸隱,去追隨像楚辭中所寫的漁父,過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在這一層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相當悲憤的,雖然語似曠達,但在曠達中掩蓋不住他對江河日下的東漢末世的失望。他感慨自己再也遇不到黃河為之澄清的太平盛世了;自己雖有蔡澤那樣的滿腹經綸,卻再也沒有他那樣建功立業的機遇了。他只好向着人間社會,慨嘆一聲,悄然而去。

第二層寫自己歸田後的欣喜心情。感情的曲線由低沉轉向高昂。心情也從抑鬱轉向開朗。天氣是那樣的晴朗,百草是那樣的豐茂,鳥兒是那樣的歡躍。面對着這美好的大自然,他似乎真的要忘掉世事的一切煩惱,"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了。

第三層又頓作轉折。感情的曲線又跌了深淵之中。作者在寫漁獵時,並沒有寫其中的樂趣,而是大發了一頓"雲間之逸禽"如何"觸矢而斃","淵沉之魦鰡"如何"貪餌吞鈎",這明明是語此而意彼,藉以大發世事之險惡,官場之傾軋的感慨。話雖很短,但這裡面顯系包含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種種悲憤與心酸。

最後一段是真正的曠達語。所謂"老氏之遺誡",乃指老子所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意即應節制田獵,加強人生的自我修養。於是他徜徉徘徊於舜所製作的美妙的五弦音樂和周公孔子所遺傳下的深奧的典籍之中,並奮發著述,闡明聖則。最終他以老莊的哲學--游於物外,意即寓意於物而不留意於物,輕外物而自重的哲學來武裝自己,於是達到了齊榮辱、忘得失的境界,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了。感情的曲線在這一層中又轉向開朗昂揚,全篇也就在這曠達超脫的調子中戛然收束。

總觀全篇,可以看出這確實是一篇言"志"之賦。其"志"就是對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對人生怎樣擺脫這種悲哀的深刻反省。而這種"志"又是他一生的總結,所以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感情凝聚得也相當深厚和真實。話雖不多,但句句發自內心,且句句閃現着他生活遭遇的折光。而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不斷跳躍變化的感情曲線,更增加了表情的生動性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性。這一切都使這篇小品化的抒情小賦在言志抒情時獲得了真實性和個性化的永恆價值。

《歸田賦》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運用,也同他所展現的內容相稱。作者一反《思玄賦》等作品中的藝術表現習慣,此賦篇幅短小,語言清新自然,與作品所展現的環境、心情渾然一體。

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賦的一大特色,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分別引用《淮南子·說林訓》和《左傳·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也是從《楚辭·漁父》中"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化來的。張衡充分利用了歷史典故詞句短小、內涵量大的優點,於文辭之外又平添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因而《歸田賦》並未因為篇制短小而顯乾癟。同時,《歸田賦》所選用的多是為人們所熟悉的典故,並不晦澀難懂。所以這篇小賦以其雅致精煉、平易清新的語句,包容了內涵豐富的史實,並賦之以新意。

此外,《歸田賦》還用了一些疊韻、重複、雙關等修辭方法,如"關關嚶嚶"、"交頸頡頏",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而"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鈎",既反映了作者暢遊山林,悠閒自得的心情,又頗含自戒之意。

後世影響

馬積高《賦史》指出:《歸田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在此之前只片段的描寫,如《莊子》中的某些段落;它既是現存東漢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賦;它又是現存的第一篇比較成熟的駢體賦。這三點對以後賦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第一點則對以後詩文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歸田賦》所開創出來的境界,在賦史上是極其值得重視的。它已很不同於先前的漢大賦了,已開始由敘事大賦轉入抒情小賦,風格上也不再追求氣勢的鋪排、辭藻的堆砌,而類似於四六句駢文,開了駢賦的先河。無論從張衡的全部創作看,還是從漢賦的發展過程看,《歸田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之後東漢末年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三國兩晉時期王粲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向秀的《思舊賦》、陶淵明的《悲士不遇賦》,以至具有同樣特點的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劉伶的《酒德頌》、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相繼問世,把賦從僵死滯重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開闢了一塊具有生命力的新天地。當然,《歸田賦》給後代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要算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了。可以說《歸去來兮辭》在構思、命意、手法上都直接受《歸田賦》的啟示,只不過寫得比它更成熟、更深刻、更成功、更富有個性化和文學色彩罷了。

作者簡介

張衡(78~139),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人。曾在京師洛陽就讀於太學。後兩度擔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創製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即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首次解釋月食的成因。著有天文著作《靈憲》,又有詩賦,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