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仲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仲南
原圖鏈接  

徐仲南(1872—1953),名陔,字仲南,號竹里老人,珠山八友中最為年長者。齋名棲碧山館, 江西省南昌人。少時入南昌某瓷店學徒習彩瓷,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畫松竹,一生以畫松竹著稱。作品蒼勁挺拔,蕭疏縱逸,清新秀麗,不落俗套。書法道勁娟秀,詩韻挹趣無窮,餘音繞粱。為人平和清逸,與物無爭。作品受清代畫家戴熙的影響較深,其構圖、用筆、設色與戴熙同出一轍,同時,又受海上畫派和南宋文人畫家東坡居士的影響。

人生歷程

徐仲南自幼家境貧寒,父親靠幫人打點瓷器生意維持全家生活,兒時的徐仲南僅讀了幾年私塾。1887年,父親送除仲南到南昌一家瓷店「紅店」當學徒,出師後在南昌受僱畫瓷。雖不屬科班出身,但由於徐仲南勤學苦練,技藝日長。更由於他對畫藝孜孜以求,得與南昌的文人畫士和釋門畫僧結識、交遊,從而大大汗闊了眼界, 日積月累,畫技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了更好地研習瓷畫技藝,余仲南毅然來到全國的陶瓷創作中心景德鎮,這使他的瓷畫技藝產生了一個新均飛躍。

清末民初之交,徐仲南聲名漸顯,求畫者日眾,遂以賣畫所得販瓷器銷往武漢,後又在漢口開設瓷店,自畫自賣,開"改良瓷店"之先河。

1911年辛亥革命時,瓷店毀於兵燹,徐仲南孑然一身重返南昌賣畫。

1918年,徐仲南受江西瓷業公司之聘,到景德鎮擔任瓷業美術管理。然而,歸於他與當時的風尚格格不入,更由於也潔身自好、不迎合當局者,所以不久即被解聘賦閒居家。由於徐仲南在景德鎮瓷藝界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當時頗負盛名的王琦等人心志相通、志同道合,1922年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成立時,徐仲南應邀入社。

1928年,王琦發起成立"月圓會",邀請八位志同道合者配畫作詩,研討畫藝,人稱"珠山八友"。徐仲南為八友中最年長者,時年56歲。徐仲南以畢生精力投入陶瓷繪畫創作,而他的創作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可謂大器晚成。其傳世作品大多是30年代以後所作。 就在徐仲南的陶瓷藝術走向巔峰時期,"七七"事變的槍炮聲驚破了他的創作夢。為支援前線抗日將士,他在景德鎮御窯發起義賣。武漢保衛戰爆發,徐仲南冒着日機轟炸,乘船從漢口返回九江,途中解囊救助一位奔赴抗日前線的共產黨員。

1948年,年已76歲的徐仲南老人,專程去樂平縣舉辦畫展,慕名購畫者絡繹不絕。樂平展覽後又應其弟子邀請,在景德鎮民眾展覽館再次舉辦畫展,頗具影響。

1949-1950年蘇北水災,耄耋之年的徐仲南積極參加義賣,籌款救助災區同胞。當時景德鎮名藝術家只有3幅畫的義賣任務,徐仲南竭盡全力畫了10多幅,猶嫌自己手慢,特地傾平日所畫共提交40餘幅義賣。其高風亮節,由此可見一斑。

1953年3月,患病靜養的徐仲南,從廣播的哀樂中驚悉斯大林逝世,掙扎着立起,面對斯大林遺像默哀。同年7月,這位聲振瓷壇、著名陶瓷美術名家、81歲的竹里老人與世長辭。[1]

藝術風格

徐仲南瓷板畫
原圖鏈接

徐仲南作為珠山八友中最年長者,他以畢生精力投入陶瓷繪畫創作,而他的創作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可謂大器晚成。其傳世作品大多是30年代以後所作。傳世作品除松竹外,尚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多種題材瓷畫作品。徐氏畫作,設色彩淡雅,書法蒼勁,墨味淋漓,文人卷氣。山水博歷代名家之長,多顯米氏雲山;竹石虬松,得戴熙神韻;花鳥蟲草,設色甜潤,巧施胭脂紅裝飾,具白陽色彩霞人物畫作,與王琦同路,有黃慎遺風。

徐仲南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除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陶瓷繪畫技藝,還十分注重開闊自己的視野以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早年在南昌時他便廣交畫友,與文人畫士和釋門畫僧交往甚密,文人派畫風對徐仲南影響較深。爾後,得以見識清初揚州八怪畫作,尤其深受黃慎人物畫法影響,並以其筆意入畫創作人物瓷畫,如粉彩瓷板畫《東籬採菊圖》就直書擬黃慎筆法。中年以後接觸見識了更多的古人書畫作品,並反覆揣摩臨寫,尤為欣賞文人畫派作品,如宋時文同、蘇軾,清代黃慎、石濤、戴熙等。徐仲南師承的文同,乃北宋中期的文人畫家,將文學嫁接至藝術,以所繪梅竹來象徵純潔、虛心、氣節、操守,這對徐仲南的人品與畫品影響至深。徐仲南中年效法鹿床居士戴熙畫山水、筆墨雖似戴熙,但丘壑意境卻是自己獨有的,畫之風骨、神韻以及格調均來自其秉賦與生活。徐仲南畫竹亦得戴熙神韻,而且筆法更為鬆快灑脫,其直取北宋米家皴法畫竹石,自成風貌。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他清逸古雅的藝術風格。

徐仲南自年少時到瓷店學徒,畢生從事陶瓷繪畫,所學甚廣,博採眾長。在長達近七十年的從藝生涯里,他無論花鳥草蟲,還是人物山水,均有涉獵,而且無不精到。徐仲南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又偏重於松竹,尤其喜愛畫竹,可謂對竹情有獨鍾,自號「竹里老人」。

晚年的徐仲南尤愛松竹,其傳世作品也以松竹居多,尤其是竹石最為著名。他在創作中,既學前人文同、戴熙,取其筆意,承其風骨,更師法造化。他在自家庭院栽松種竹,體察寫生,故所作松竹既承古人章法,又得自然精神,因而獨具風格。徐仲南早期所繪松樹濃密虬勁,晚年的則疏放蒼莽。所繪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一簇簇、一叢叢,或迎風搖曳,風姿綽約;或瓊樹臨風,亭亭玉立。所繪竹葉多為仰葉,縱筆揮灑,隨意疏放,似散似連,疏密有致;設色以墨為主,敷以淡淡的淺綠,既不失庭院修竹的婉約俊秀,又更具溪畔崖下翠篁的蓬勃野逸。他所畫的山石也很有特色,石的結構塊面多以筆尖或橫或斜地點出,似皴似苔,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山石的蒼古渾厚,深得米家筆法之妙。細品徐仲南的竹石圖,既有古人之筆姿墨趣,更具自然之精神風貌;既給人以滿目生趣,更使人感受遠離塵囂的幽靜,達到了一個很高的藝術境界。鄧白先生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陶瓷卷》總論中提及徐仲南的《風竹圖》粉彩瓷板畫等作品時,盛讚「這些作品技巧熟練,格調高雅,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力求運用中國畫的傳統筆墨、意境和詩詞題跋等手法與陶瓷彩繪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2]

作品

徐仲南從藝近70年,傳世作品除松竹外,尚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多種題材瓷畫作品。徐氏畫作,設色彩淡雅,書法蒼勁,墨味淋漓,文人卷氣。山水博歷代名家之長,多顯米氏雲山;竹石虬松,得戴熙神韻;花鳥蟲草,設色甜潤,巧施胭脂紅裝飾,具白陽色彩霞人物畫作,與王琦同路,有黃慎遺風。 從徐仲南的傳世作品來看,他60歲以後的竹石圖多題以行書詩文。其代表作之一的《瀟湘雨》粉彩瓷板畫題詩日:「曾記瀟湘系短篷,隔江煙雨翠重重。驚雷忽報春消息,一夜靈根長籜龍。」寫得極有文采,也很有氣勢。而他的另一件作品《溪竹圖》所題詩文:「吳松江水似清湘,煙雨孤篷道路長。寫出無聲斷腸句,鷓鴣啼處竹蒼蒼。」則寫得情思纏綿,婉約悽美。徐仲南的書法筆力勁健,墨色飽滿,顯得蒼潤俊朗。他的詩、書、畫在其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給人一種清逸高潔的感受。鈐印常見有朱文「徐陔」、「仲南」,白文「徐印」、「徐陔」。

作品《天風颯颯·粉彩瓷板畫》以橫式構圖,奇異空靈,右下角兩塊秀石,一高一低,以雨點皴浩表現,墨色皴染,敷以石青,蒼厚堅硬,極富質感。石後由右向左斜出的風竹,群居不倚,獨立不懼,刪去了不少繁瑣的細節,葉梢風翻轉折,一絲不苟,無板滯之弊,爽快生動,表現出秀竹勁節之氣。清冷的色調,概括的筆法,配以詩書印章,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的意味。粉彩着色光亮淡雅,層次清晰,富有立體感,更具瓷板畫裝飾表現的藝術魅力。此幅作品為徐氏70歲時所作,正是其純潔、虛心、氣節、操守美德的再現。徐仲南所畫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枝幹細勁,搖曳臨風,竹葉多為仰葉,疏密濃淡頗有章法,所配青石多以尖筆或斜點表現,似皴似苔,蒼潤渾厚。晚年專攻竹石以後,形成了不尚華麗、追求平淡古雅的創作風貌。[3]

作品鑑賞

後世影響

徐仲南一生勤奮刻苦,從一名「紅店」學徒,一步一步登上藝術殿堂,成為一代陶瓷美術名家。藝術成就,為世人所矚目,為後人所敬仰。徐氏後繼傳人,其子徐天梅、孫女徐亞鳳、孫婿張松茂均為景德鎮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儘管他在陶瓷界名聲鵲起,又有眾多高足不離左右,仍對景德鎮一慕名拜師學藝的聾兒憐愛有加,不但破例招收,還供其用膳,令聾兒十分感動,短期間技藝大長,出師後瓷畫小有名氣,可惜早年夭折。生活中的徐仲南為人平和,待人友善,蓄着飄逸的長須,顯得溫文爾雅,是南昌和景德鎮一帶頗負盛名的古畫鑑賞家,曾在景德鎮舉辦過西泠印社收藏的吳昌碩等人的畫展。他於繪事之餘,不僅在庭院栽松植竹,種花養魚,還在書房研玩古董,拉京胡,哼唱京戲,抽空為京劇團畫金鑾殿舞台布景,與景德鎮京劇名角交往甚密,借鑑姊妹藝術拓展畫理。他愛竹、栽竹、畫竹、詠竹,以竹抒懷,表達了這位「竹里老人」高潔的操守和淡泊的胸襟。[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