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古鎮位於新洲區東北邊緣,與麻城、團風、羅田三縣(市)毗鄰。轄32個行政村,9536戶,42175人,版圖面積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300畝,山林面積58000畝,是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100個重點貧困鄉鎮之一,也是武漢市重點扶貧鄉鎮之一。徐古鎮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為群眾開闢了一條致富路,建起了蘑菇「楚天第一鎮」。蘑菇是徐古鎮的支柱產業。2007年,全鎮種植蘑菇400萬平方米,創產值1.7億元。洪良品清季進士(新洲區徐古人)。同治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1854太平天國丞相吉文元統兵入境,洪受黃岡知縣翁汝瀛命,辦團練以抗。1871年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1873年任山西鄉試正考官。1882年任順天府鄉試監考官,江西雲南道監察御史,兵部給事中,戶部掌印給事中。洪司諫18年,屢向清廷上疏,力陳時弊;亦為鎮壓捻軍出謀劃策。1897年2月卒於北京。在詩文方面頗有建樹。[1]

簡介

徐古鎮為 武漢市十大貧困鄉鎮之一,轄32個行政村,9532戶,42100人,版圖面積96.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5.8萬畝, 耕地3.63萬畝。

徐古鎮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位於武漢市郊東北角,地處大別山南麓,與大別山地區的 麻城、團風、羅田三縣(市)毗鄰;是武漢市對外開心的窗口集錦,更是大別山區六縣(市)南下廣州、深圳,西出武漢、 重慶等地的要衝,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隨着麻南公路、東環公路、新道公路、新徐公路的陸續開通,徐古鎮交通優勢日益凸現,徐古距武漢市中心90公里,距 麻城市中心30公里,距新洲火車站12公里,能滿足大規模的物流、客流的往來需要。徐古鎮依沙河兩岸,東環 公路、新徐公路兩旁, 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實,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民風純樸,是商家投資建廠進行 農副產品加工、 工業品生產、物流中轉的理想之地。

徐古鎮境內東山西崗,中流少河。東部山區群嵐起舞,森林密布,溪流淙淙。春來鳥語花香,秋觀「 香山紅葉」。西部丘陵,一望無垠,五條山崗,自北而南,似龍爪飛馳,直欲江南。中部徑流沙河,從大別山中,通舉水,入長江,夏時洪流滾滾,波驚兩岸,平日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燕舞鷹飛。

革命老區

徐古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 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三個不同革命戰爭年代分別有方毅、劉西堯、漆光庭、張體學、林少蘭、 文祥等革命前輩率部駐紮於徐古鎮將軍山周圍,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 毛主席的「威逼武漢、扼制南京」的戰略意圖,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此徐古鎮兩千餘先烈前仆後繼,血灑疆場。為表彰他們的功績,警示和教育後人,徐古鎮建立了 革命烈士紀念碑,文祥同志和汪敬先同志分別題寫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雖死猶生,浩氣長存」的碑文。[2]

經濟發展

2010年,我鎮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3608.35萬元,比上年增長56.5%;農民人均純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長18%。財稅收入連續5年增幅穩居全區前列,街鎮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2011年,區下達我鎮財稅收入目標值為4469.4萬元,今年上半年,我鎮已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2679萬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國稅完成58萬元,地稅完成2585.6萬元,財政完成35.4萬元,預計全年全口徑財政收入可突破5000萬元。

行政區劃

徐古鎮 駐徐古,人口42029人,面積85.1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徐古、龍巖、成興寨、周灣、桃花寨雷桃樹、扁擔山、孫家咀、桃花崗、克昌灣、沙河、胡家畈、龍崗、鐵河、大屋、柳河、琵琶垴、將軍山、長崗山、馬崗、萬崗、張灣、周岩、茅崗、劉二、烏缽窯、徐古、曹興寨、謝元、大和灣、謝店、許易、周山、傅山。[3]

特色產業

1997年從 上海引進 蘑菇生產項目、投資32萬元新建1.5萬平方米的試種基地,1998年擴大到2.8萬平方米,獲得投入與產出1:1的 經濟效益。1999年採取「政府搭台、農民唱戲,股份經營、社會籌資、幹部帶頭,部門支持」的辦法,規模猛增到28萬平方米,巨大飛躍帶動了快速裂變,此後四年翻三番,2001年56萬平方米,2002年120萬平方米,2003年8月總規模達到240萬平方米,全鎮搭建菇棚2300多個,建立生產基地28個,參與菇業生產經營的菇農達到3600多戶,形成了10萬平方米的周灣蘑菇科技示範園區,10公里長的兩大蘑菇走廊,各50萬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塊,興起了基地十農戶的大發展強勢。

快速裂變促進了 產業化發展。政府主導推動企業運作,2000年組建了武漢市康之源菇業有限公司,壯大成為菇業騰飛的龍頭企業。新建了年產100萬瓶的菌種廠和年產4000噸的蘑菇加工廠兩個股份制實體。2002年生產鮮菇12800噸,加工鹽水菇、保鮮菇4000噸、實現種植、加工總產值5600萬元,創純利1780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 特色產業。 徐古鎮種植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產鮮菇4.5萬噸,實現種植總產值1.2億元,創純 利潤5000餘萬元。省內外14家營銷商,自營或聯手鎮內4家公司,11個加工廠和8家營銷大戶,形成了龐大的購銷網絡,並顯現出新的特點:內外聯手收購,鮮銷加工並舉; 運輸陸空並進,鮮菇直銷出口;分級優質優價,購銷市場火爆;現采現賣現錢,菇農增產增收。全鎮出現了一大批一年賺2萬元以上的蘑菇 大棚,賺十幾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戶。

蘑菇產業的發展顯示了巨大的帶動效應:帶動了10多種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連過去不被人重視的塘泥、牛糞、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帶動了富餘 勞動力就業,一年進菇棚打工的勞力達到12萬人次,連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塊錢左右;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全鎮1000餘台大、小運輸車輛,圍繞菇業服務的各種專業戶上千戶,全鎮蘑菇生產帶動的經濟效益達到1650萬元。[4]

旅遊景點

將軍山地處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屬大別山脈,海拔675米,與大崎、接天諸峰構成了大別山在湖北境內的主峰,為武漢市最高山峰,素有「武漢第一山」之稱。是新洲區與團風縣、麻城市交界處,離新洲城區三十餘公里。人們對它的 地理位置有:「一腳踏三縣」和「雞鳴三縣聞」的說法。 將軍山東連大崎、接天二山峰,相互呼應;與西南諸山相對高差二三百多米。臨空俯瞰,它像一隻巨大的金盆,故山頂有古寨名曰「金盆寨」。金盆寨亦是「蘄黃四十八寨」之一。

新修的盤山公路可直達半山腰,環山近看峭岩削壁,絕谷深幽,樹高林密,山峰峻秀,溪流淙淙,奇石古洞隱於峰巒;絕頂遠眺,三地景色盡收眼底,原野梯田層層,溝壩交錯,農舍星羅棋布。山上有 將軍洞、九龍洞、情侶洞、仙人洞、望仙台及自然形成的仙人石、鯿魚石、青蛙石、鷹嘴石、試劍石、風動石和傳說中的巨人足跡等。據 清代光緒黃州府志載:「將軍山,峰甚峻,有巨人足跡。」 明代詩人、黃岡知縣、湖廣總督瑞徵曾作《登將軍山絕頂》詩云:非關性癖耽邱壑,何事猿騰絕頂過。千嶺遙翻紅日出,萬松深護白雲拖。雄圖尚說爭蠻觸,猛氣驚看印薜蘿。滿眼巉崖煙霧冷,好將談笑釋干戈。

將軍山一帶,地處大別山南,東鄰英(山)羅(田),入安徽;北上紅(安)麻(城)到河南,可直入大別山腹地。西望長江,是鄂豫皖水、陸兩路通向武漢的 咽喉要地,戰略地位十分獨特,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上世紀初至新中國建立的歷次革命戰爭時期,這裡都是 革命根據地,一直是新洲地區革命火種保存、積蓄之地。

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這裡是中共黃岡中心縣委常駐地之一。1927年, 蔣介石、 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武漢、黃州等較發達地區的中共黨組織遭到全面破壞,將軍山地區由于山高林密,易於活動,部分黨員奔赴 江西南昌參加「 八一起義」,為貫徹執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部分黨員和農會骨幹參加岡東回龍山暴動,中共黨組織在這裡反而贏得了較大的發展。[5]

相關報道

古鎮又現百年老橋

「我們這裡有座石橋,估計有100多歲了」,新洲區徐古鎮柳河村銀河灣村民趙師傅致電本報反映。

2月14日,本報25版報道了徐古鎮柳河村范家咀灣一石橋已有90歲高齡,在當地引起關注。而據報料人趙師傅介紹,像這樣古老的石橋,在當地就有三四座。

他所指的這一座石橋,是一座橫跨當地柳河支流的拱橋,位於銀河灣境內。這座橋寬2.44米,弧長4.7米,橋身由條石砌成。據當地人稱,條石之間用於粘合的,是用石灰與糯米調成的,「歷百年而不壞」。

據該灣一74歲老人戴榮清介紹,他小時候曾聽說這座橋建於光緒末年,由當地趙、余、黃三人出資興建,方便了一方百姓。當地村民希望,政府部門能將此橋列入文物保護名單,並刻碑立傳記錄其歷史。

而據新洲區文物管理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區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已將此橋列入申報市級文物保護的名單,目前正在審批中,「據初步判斷,這座橋應是建於清朝末年」。

徐古山頂小村走上致富快車道

2011年3月29日上午, 新洲區徐古鎮琵琶垴村的山坡上,幾千隻土雞在松林中覓食,幾十隻黑山羊在山 坡上吃草,種養大戶方進明告訴記者:「這種散養的土雞和黑山羊根本不愁賣,俏得很。」

琵琶垴是新洲徐古鎮東南部的一個山頂小村,海拔400多米,與麻城交界,從武漢驅車要2個小時才能抵達。這個小村只有146戶,550多人。3個自然灣分布在三個山脊上,以前進出十分不便,離最近的小集市沙河也要跋涉8公里。全村耕地不到210畝,種一季水稻維持全村人的基本口糧,集體經濟幾乎空白,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靠外出打工,農民收入歷來在徐古鎮墊底。

方進明說,是幫扶工作隊為村民帶來了致富希望。2008年,小康幫扶工作組來到村里後,採取養一頭牛補助500元、養一頭豬補助300元的辦法,鼓勵村民搞家禽家畜養殖。剛開始,村民半信半疑,長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鄒家順聽到消息,咬咬牙,一次性買了60頭小豬娃,獲補貼一萬多元,當年淨賺2萬多元。「當時我打工一個月也就千把塊,刨去吃喝,自己落不到幾個錢」。於是,鄒家順鐵了心回家搞養殖。

昨日,鄒家順指着坡下的一排豬舍說:「這是我去年花3萬元蓋的200平方米豬舍,去年出欄120頭,賺了5萬多元。現在有57頭豬,馬上還要抓60多個小豬娃回來。」

小康工作組對口幫扶三年來,已多方籌措資金120多萬元,實施進村通戶道路、自來水、有線電視及村民綜合服務中心等項目。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

今年,隨着「萬名幹部進萬戶入萬家」活動開展,市委農辦外,地產集團、市一醫院和舟橋旅對口幫扶琵琶垴村。幫扶工作組通過調查走訪,和村委會一起確定了村里今後的發展方向:一種一游五養。

「一種」指種油茶,計劃達1100畝;「一游」指引進老闆,修建休閒山莊,發展鄉村休閒遊。「五養」就是指利用村里林地資源和小水庫,養土雞、養黑山羊、養豬、養黃牛、養魚,也為村裡的休閒遊提供產品和觀賞項目。

中國蘑菇第一鎮

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鎮」美譽的新洲區徐古鎮欲更上一層樓。昨日,該鎮政府向中國食用菌協會正式提出書面申請,申報「中國蘑菇第一鎮」稱號。

據介紹,徐古鎮70%的農民(2萬餘人)從事蘑菇生產及經營,人平均種菇面積110餘平方米。

鎮內共有蘑菇大棚4600多個,生產基地36個,國內一流的蘑菇科技示範園3個,14家蘑菇加工企業、1家大型蘑菇深加工出口企業扎推。

打造新洲蘑菇節和徐古蘑菇兩大品牌

武漢市新洲第二屆蘑菇節將於11月16至17日舉行,主題為「科技·開放」。  舉辦第二屆蘑菇節,旨在進一步擴大新洲蘑菇的影響,促進新洲蘑菇產業上檔升級,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本屆蘑菇節擬邀請中央及省市領導、中國食用菌協會負責人、全國知名專家、教授、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的朋友等各界人士光臨。屆時將舉辦的活動有:大型開幕式、招商簽約、蘑菇烹飪大賽、蘑菇科技高峰論壇、食用菌科技千人培訓、八藝節「走進菇鄉」大型文藝演出、新洲民間藝術節、新洲農民運動會、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大展示、電影放映周等,同時,將邀請各界來賓參觀徐古蘑菇生產園區及加工企業。

本次活動由紅金龍集團特別贊助,武漢常陽集團、新八建設集團、武漢新七建築集團、武漢祥和建築集團、新洲煙草公司贊助。

十年前,新洲人起步種蘑菇;十年後,新洲蘑菇遠銷八方,出口歐美,小蘑菇長成了大產業,新洲摘取了「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全國雙孢蘑菇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範區」等眾多桂冠。

小蘑菇形成大產業

近幾年來,新洲區利用稻草、穀殼、棉籽殼、塘泥等農業生產中的副產品,大力發展雙孢蘑菇產業,歷經十餘年,現種植面積達640萬平方米,雙孢蘑菇、白靈菇、香菇等多品種競相發展,形成產、供、銷、貿一體的產業鏈,蘑菇產業成為新洲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

2006年,全區種植面積540萬平方米,鮮菇總產5。2萬噸,總產值6億元,參與農戶8000戶,從業人員1。5萬人以上。單個菇棚純收入2萬元以上,高的達到5萬元,不少菇農種植兩個菇棚純收入過8萬元。當年,新洲區成功舉辦了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會暨新洲首屆蘑菇節,唱響了新洲蘑菇品牌,推動了新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良好的經濟效益,激發了廣大菇農種蘑菇的積極性。今年該區雙孢蘑菇種植面積達到640萬平方米。新建種植示範園區6個,加快了生產種植園區化的步伐;雙孢菇栽培料機械化發酵拌料廠建成投產,為解除菇農繁重體力勞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提高了應用機械化的水平;許易產業園區溫控菇房的建成,實現了蘑菇種植由自然狀態下的單茬生產向數控智能化周年多茬生產的飛躍,形成了現代化生產的雛形;長華食品貿易公司生產的蘑菇醬油已投放市場,標誌着新洲食用菌產品加工由初級的鹽漬菇、罐裝菇向更深層次的綜合加工、循環利用方向發展;雙孢蘑菇菌種生產,鮮菇種植、採收、儲運等標準化生產的系統化應用,大大提升了蘑菇產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一大批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的應用,推動了蘑菇產業的整體發展,促進了產業上檔升級。「徐古蘑菇」系列7個品種被國家綠色食品管理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新洲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大體上經歷了起步、擴張、提升、上檔四個發展階段。

起步階段。1997年新洲區徐古鎮引進雙孢蘑菇生產技術,點燃了星星之火,搭建雙孢蘑菇生產大棚30個,1。5萬平方米,當年收回成本,取得成功,激發了農民種植蘑菇的熱情。

擴張階段。徐古雙孢蘑菇生產取得成功後,群眾爭相仿效,區政府積極引導,蘑菇種植迅速向周邊街鎮擴張。到2002年,全區新建成雙孢蘑菇生產基地28個,搭建雙孢蘑菇生產大棚560個,實現了「量」的擴張。

提升階段。正在雙孢蘑菇生產在實現量的擴張時,相繼出現了草棚失火、量多價低、菇多傷農的情況。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積極引導。從2004年開始,先後改草棚為遮陽網棚,改遮陽網棚為菇房,改分散種植為園區種植,改單季種植為周年生產,在生產規模、生產品種、種植技術、產品加工、市場流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食用菌產業得到了「質」的提升。

上檔階段。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人優我新。歷經十年的風雨征程,新洲的雙孢蘑菇從提籃叫賣發展到超市寵兒,餐桌佳肴,走出國門,遠銷歐美。從單一的雙孢蘑菇生產向雙孢蘑菇、草菇、白靈菇等多品種生產,從單一鮮菇到蘑菇罐頭、蘑菇醬油等系列產品,從粗放的蘑菇產品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創建了「徐古」、「徐古蘑菇」等六大品牌,全區食用菌生產初步形成了產業化格局。[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