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化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化堂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1985-11-27

登錄類別  齋堂

地理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78號

建成年代  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德化堂為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齋教龍華派寺廟,過去是東安坊馬公廟街[1]:236。該齋堂屬於龍華派漢陽堂之下[2]:152,在安平化善堂受到安平沒落的影響後,成為臺灣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2]:153[3]

文化資產簡介

  • 齋教又稱持齋教,或稱食菜教,為佛教的一支,屬於在家佛教。源自於明末北直隸州盛行的羅教,教主羅夢鴻,或名羅因,山東萊州府即墨縣豬毛城成陽社人。清乾隆年間,齋教更由中國傳入臺灣,形成龍華、先天與金幢三派。
  • 明憲宗成14年(西元1478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龍華派齋教,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清嘉慶年間,福州府長樂縣漢陽堂孫德堂派盧普濤由興化府仙遊縣前來臺灣弘法,由於聲勢壯大,信徒眾多,齋教因而廣為流傳。清嘉慶4年(西元1799年),信徒謝普爵在安平設化善堂;清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又建德善堂;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更在東安場馬公廟街建造了前後三落,坐北朝南的德化堂。
  • 德化堂和其他傳統齋堂一樣,採用民居外形。
  • 大門為凹壽形式,正堂供奉觀音佛祖及該教創始人羅因,後方則是捲蓬拜殿,現充做講堂使用。
  • 正殿之中供奉觀音佛祖兩尊,前方是本堂原有的觀音神像,另一尊則是屬於德化堂所有,觀音右側乃是本派祖師羅祖塑像,案前陳祀三公椅三張,分別代表龍華派羅、應、姚三位祖師。正殿左右各有洞門連通左右兩廂房。其中左偏殿現為祖先堂,右偏殿則是宗德詞,陳列了滿滿的神主牌位,都是本堂歷代堂主及齋友。
  • 德化堂自從安平化善堂沒落之後,便逐漸取代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堂內匾額、楹聯甚多,如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的惠普群生及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的觀自在古匾均極為有名。
  • 堂中文獻除了教內的經懺寶卷外,尚有該堂鎮堂之寶三昄五戒牌護道榜文

歷史沿革

  •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龍華派齋友便至安平傳教,建立化善堂[2]:152
  • 而到了嘉慶十九年(1814年),門徒黃丑集資又建德善堂臺灣府城內的覆頂金[2]:152。信徒日眾後,道光十四年(1834年)才由謝普爵等四位齋友集資在今現址建立德化堂,於十八年(1838年)時完工[2]:152[1]:236。光緒二十七年(1834年),董事吳子周、陳普燃等倡修過[1]:236
  • 進入日治時期後,德化堂為求自保,與其他許多臺灣寺院一樣加入日本佛教曹洞宗[2]:152。之後在明治三十四年(1910年)曾修整過[2]:152。大正七年(1918年),德善堂因開新路而被拆除,遂併入德化堂中[1]:236。而五年後,德化堂也因為開闢今天的府前路一段而拆除了第一進的部分,將凹字型頭門移到中進,後進的宅居則改為正堂,堂前建四垂亭[1]:236
  • 二次大戰時,德化堂亦受到美軍空襲影響,其左右護室被炸毀[1]:236。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時,由洪池、盧世澤重修,之後於五十六年(1967年)時再修[1]:236。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時因年久失修再次進行修護,於三年後(2000年)完工[2]:152

建築特色

  • 由於具在家佛教特質,其空間和傳統民宅相同,但裝飾彩畫因空門化影響而與佛寺類似[2]:153。原本為座北朝南的三進建築,今只餘二進[1]:236
  • 堂門為凹壽形式,上繪有門神四大天王,馬背則有獅頭裝飾,而在門內則供奉韋馱尊者[2]:153。門後是捲棚式拜殿,現也做為講堂使用[2]:153。正殿以門罩形成神龕之空間,在中央供奉兩尊觀音菩薩,前面一尊是德化堂原有的神像,後面則是原本德善堂的神像[2]:153。而在觀音右側則供奉龍華派祖師羅祖,並在神像前陳祀「三公椅」三張,象徵龍華派羅祖殷普能姚普善三位祖師[2]:153。而正殿兩側「菩薩救世、大士顯身」和「居士說法、天女散花」壁畫,則為潘麗水之作[2]:153。而在正殿左右兩側有洞門通往左右廂房,而左偏殿現在為祖先堂,右偏殿則是宗德祠,陳祀立代堂主與齋眾、信徒的牌位[2]:153
  • 堂中古匾以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丁曰健所獻的「惠普群生」[4]:170與道光七年(1827年)的「觀自在」較為有名,而收藏的文獻除教內經懺寶卷外,還有「三皈五戒牌」與「護道榜文」,為該堂之寶[2]:153。除此之外,在佛壇兩側還有通判林英獻所現的楹聯「德興照福門春長南海,化雨沾仁里蔭薄東瀛」[4]:170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ISBN 957-01-6745-9.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957-30880-4-5. 
  3. 德化堂,文化地理資訊系統
  4. 4.0 4.1 遠流台灣館. 台南歷史深度旅遊.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3-02-01: 323、324頁. ISBN 957-30880-4-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