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累斯頓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累斯頓戰役(Battle of Dresden) 是第六次反法同盟與法國作戰期間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發生在1813年8月26-27日的德累斯頓地域。對陣雙方分別為奧地利元帥卡爾·馮·施瓦岑貝格親王統率的波希米亞同盟軍與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

戰役概述

進攻的波西米亞軍團分為三個部分:左翼由奧地利人組成,由施瓦岑貝格親自指揮,包括9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128門火炮;右翼由維特根斯坦領導下的俄軍和普軍組成,包括2個俄羅斯步兵師和馮·克萊斯特的普魯士軍團以及158門火炮;預備隊由巴克萊·德托利領導下的俄軍和普軍組成,包括2個俄羅斯擲彈兵師、4個俄羅斯衛隊騎兵師、普魯士皇家衛隊和大約150門火炮 。 在德累斯頓,聖西爾的第十四軍分散各個堡壘和防禦陣地駐守。從早上6點到中午,聯軍武力探測了法國的防禦工事。拿破崙於上午10點左右從北方抵達,隨後不久,近衛軍步兵和繆拉的騎兵抵達,法軍在三天的強行軍中行進了140公里(87英里) 。

上午11點過後,聯軍注意到大批法國軍隊從北方趕往德累斯頓。中午到下午3點之間的戰鬥暫時平息了下來,這時法國的增援部隊占據了陣地。聯軍終於在下午3點左右開始了對城市南郊的炮轟和總攻。隨着聯軍不斷取得進展,拿破崙迅速向受威脅地區派遣增援部隊——第一騎兵團在法軍右翼,第二騎兵團和青年近衛軍第二兵團在中部,莫蒂埃和青年近衛軍第二兵團在法軍左翼。下午5點半,拿破崙發起反擊。到了傍晚,法國人幾乎恢復了聖西爾原來的所有陣地。8月26日夜幕降臨,一場傾盆大雨持續了一整夜,河水暴漲,地面也變得泥濘不堪 。 8月27日早晨,維克托的第二軍、馬爾蒙的第六軍和近衛軍騎兵聯手在大雨中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徹底摧毀了聯軍的左翼,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戰術勝利。暴漲的魏塞里茨河切斷了約翰·馮·克萊諾和伊格納茲·久萊指揮的聯軍左翼與中部聯軍主體的大部分聯繫。繆拉元帥利用了這種有利形勢發起進攻,給奧軍造成了重大損失。克萊諾軍團里幾乎所有的營都被迫放下武器,五個步兵團被繆拉的騎兵包圍並俘虜,大約有13000人;久萊的師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因為他們在暴雨中受到了有維克托第二軍支持的繆拉的騎兵的攻擊,雨水打濕了燧石和火藥,奧軍的步槍和大炮失去了用途,在法國胸甲騎兵和龍騎兵的打擊下蒙受了巨大傷亡 。 在聯軍左翼瓦解之際,內伊、莫蒂埃和聖西爾再度進攻盟軍右翼。儘管遭到俄軍與普軍騎兵的猛烈反擊,但聯軍右翼很快也遭擊退。法軍中央由馬爾蒙的第六軍據守,但兩軍在中部的戰鬥很大程度上僅限於炮兵的對決。到了下午5點左右,儘管聯軍依然具備強大的後備力量尚未投入,但施瓦岑貝格過高估計法軍戰績,整個聯軍不得不開始緩慢後撤。當晚,聯軍撤出戰場。拿破崙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意識到敵軍已經撤離。 有效的後方防衛部隊加之惡劣的天氣讓施瓦岑貝格從容的撤出了波西米亞軍團的大部分主力。整場戰役中,聯軍損失了大約38000人和40門火炮;法軍傷亡人數總計約10000人 。[1]

戰役後續

8月27日,旺達姆將軍接到命令,向皮爾納挺進,與他的第一軍在那裡渡過易北河。這是在一場傾盆大雨中完成的行動,並沒有驚動在澤希斯塔高地上的俄軍。旺達姆的這一行動是在聯軍從德累斯頓撤退的過程中發生的,並導致三天後的庫爾姆戰役,在受到占壓倒性優勢的敵軍攻擊後,旺達姆最終被迫投降。這一招致嚴重後果的命令在後世也飽受爭議。庫爾姆的失利加上烏迪諾元帥和麥克唐納元帥的接連失敗,給拿破崙在德累斯頓的勝利蒙上了一層陰影 。 拿破崙的老對手讓-維克托-瑪麗-莫羅(Jean-Victor-Marie Moreau)剛剛從美國流放歸來,他在德累斯頓戰役中受了致命傷,於9月2日在魯尼去世 。

戰役評價

此戰,施瓦岑貝格雖然占有數量優勢,擁有強大的預備隊,但他優柔寡斷,不善於識破敵人行動意圖,使拿破崙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取得了勝利。這是拿破崙一生中最後一次大兵團作戰的勝利,但是已經無法挽回法蘭西帝國江河日下的命運 。此戰法軍雖然給聯軍造成了重大傷亡,但由於法軍缺乏有效的追擊手段,加之天氣惡劣等原因,使得聯軍保存了實力成功撤退,並為之後法軍在萊比錫戰役的戰敗埋下了伏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