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志功之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志功之辯即: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1]

[]

《墨子·大取》:「義,利;不義,害:志功為辯。」 譚戒甫 註:「義不義,志也;利害,功也。蓋人存義不義之意志,苟見諸行事,即呈利害之功效。」

《大取》是我國古籍《墨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墨子》第四十四篇。

《墨子》是古代勞力者之哲學 ,現在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墨子言行的記錄。《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隋書·經籍志》著錄"《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都著錄"《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現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關於《墨子》的佚失情況,一種說法是從漢代開始的,另一種說法是南宋時佚失10篇,其餘8篇是南宋以後佚失的。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