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思帝鄉·花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思帝鄉·花花》

作品名稱: 《思帝鄉·花花》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思帝鄉·花花》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這首詞是溫庭筠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之一,反映的是婦女的相思怨情,時間在春天。其創作年份未能確證。[1]

全詞圍繞「斷腸」寫人,時而繪景,時而動作與心情俱見,時而將心情隱於動作之中,時而又把心情寄之於話語之內,運筆多變,將人的內在心曲揭示無遺,極富神韻。

詩詞正文

譯文

千萬朵花兒竄上枝頭,將枝頭披滿紅霞。美人佇立在香車上,收卷畫簾的羅袖,搖曳着心底相思的牽掛。回頭與人閒語的時候,只見鳳釵金篦斜斜地簪住濃髮。莫非她的愛人也做了阮郎,春光逝盡卻還不歸家。

賞析

這首詞以春景起興,寫女子對丈夫的眷戀之情。開頭「花花」二句首先渲染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春光爛熳,百花盛開,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鋪墊。「羅袖」二句,寫女主人公出場,她穿着羅衣,面對畫簾,思念情人腸欲斷。由春日美景轉到相思之情的描寫,其中「腸斷」二字把景與情的和諧氣氛打破,樂景哀情相映,情更哀。「卓香車」,是說女子於畫簾之內,傷懷已極,故立車遣愁。

後四句攝取對話的特寫鏡頭:回頭閒聊,神態綽約。「回面」二句寫女主人公坐在車上與街上的熟人說話,這是女子掩飾自己情感的舉動,看似平靜,實為她在排遣自己「腸斷」的心情。結句寫女主人公因煩悶而向人訴說丈夫「不歸家」,很有情趣。女子之言實為衷曲,進一步揭示了她的內心世界,說明她「腸斷」的原由。這裡借用劉晨、阮肇典故,意指情人久出未歸。一個「惟」字,表現出女子對愛的專一和執着。

全詞圍繞「斷腸」寫人,時而繪景,時而動作與心情俱見,時而將心情隱於動作之中,時而又把心情寄之於話語之內,運筆多變,將人的內在心曲揭示無遺,極富神韻。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