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指細菌、病毒、真菌等隨着血液,進入心臟瓣膜處或心內膜,在心臟瓣膜上增殖,在心臟瓣膜上形成贅生物,包括微生物、血小板、纖維素、少量炎性細胞,進而破壞心臟瓣膜。除了會破壞心臟瓣膜,常常累積主動脈瓣,還有可能破壞腱索、心室壁內膜。贅生物脫落後,形成膿栓、血栓,進而形成腦膿腫、腦栓塞、手指、腳趾微血管炎、微血栓、誘發心肌梗死、菌血症等併發症。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急診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AIE

是否常見:否

是否遺傳:否

並發疾病:心力衰竭、心肌膿腫、急性心肌梗死、化膿性心包炎、心肌炎

治療周期:至少6~8周

臨床症狀:發熱、心臟雜音、脾大、貧血

好發人群:年老、體弱者,兒童,嚴重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有有創操作史患者,合併多種慢性疾病者。

常用藥物:青黴素、萬古黴素、頭孢菌素

常用檢查:血培養、心臟超聲、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能

病因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多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少數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溶血性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所致。

臨床表現

1.發熱:發熱是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症狀,除有些老年或心、腎衰竭重症患者外,幾乎所有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均有發熱,往往為高熱伴有寒戰。當發熱期間,可有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體重下降等非特異性表現。

2.心臟雜音:疾病早期由於心臟瓣膜尚未完全破壞,雜音可不明顯。約80%~85%的患者可聞及心臟瓣膜關閉不全聲音。在主動脈瓣聽診區,可聽到舒張性雜音。

3.周圍體徵:多為非特異性表現,較為少見。主要如下:皮膚黏膜瘀點,以鎖骨上皮膚、口腔黏膜、眼瞼結膜常見。 指和趾甲下線狀出血。 Roth斑,為視網膜的出血斑點。Osler結節,為手指和腳趾墊出血的豌豆大小的紅或紫色痛性結節。Janeway損害,手掌和足底直徑約1~4mm的出血紅斑。引起以上周圍體徵的原因多為微血管炎或者微血栓栓塞。

4.動脈栓塞:由於心臟瓣膜不斷的開啟、關閉,瓣膜上的細菌、炎性滲出物等組成的贅生物脫落,進而形成栓塞。贅生物引起動脈栓塞占20%~40%。栓塞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腦、心臟、脾臟、腸繫膜動脈、四肢動脈、腦動脈等。腦栓塞的發生率為15%~20%,在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者,肺栓塞也常見。

其他症狀:

脾臟增大:脾大占10%~40%,病程>6周病人多見,急性者少見。

貧血:較為常見,尤其多見於亞急性者,伴有蒼白無力和多汗。多為輕、中度貧血,晚期病人有重度貧血。

診斷

1.心臟疾病

心力衰竭

為最常見的併發症,主要由於瓣膜關閉不全所致,主動脈瓣受損者最常見,發生率約75%。二尖瓣損害心衰發生率約50%,三尖瓣損害心衰發生率約19%。如瓣膜穿孔或者腱索斷裂,導致的急性瓣膜關閉不全,可誘發急性左心衰竭。

心臟膿腫

在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中,較為常見。心臟膿腫可以發生在心臟的任何部位,但以瓣膜周圍最為常見。可導致心臟電傳導紊亂,進而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心臟膿腫穿刺心肌後,可導致化膿性心包炎。

急性心肌梗死

大多數是由於贅生物脫落,栓塞到心臟的冠狀動脈所致,主動脈瓣感染的時候,最容易發生心肌梗死。少數為冠狀動脈細菌性動脈瘤所致心肌梗死。<br

心肌炎

多為細菌在心臟肌肉處繁殖、感染所致。

化膿性心包炎

比較少見,多為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者,炎症穿破心肌形成。

2.細菌性動脈瘤

在急性感染性心內膜者比較少見,多為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為心臟瓣膜贅生物脫落所致,主要累及主動脈近端、腦動脈、內臟動脈。如發生在內臟動脈或者腦動脈者,往往直到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方可確診。

3.遷徙性膿腫

心臟瓣膜出血細菌贅生物脫落所致,隨着血液流動,膿腫多發生於肝臟、脾臟、骨髓和神經系統。

4.神經系統症狀

a腦栓塞

b細菌性腦動脈破裂繼而出血。

c中毒性腦病,多為細菌侵入顱內所致。

d腦膿腫[1]

e化膿性腦膜炎[2]

5.腎臟症狀

大多數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都有腎損害,包括腎動脈栓塞和腎梗死。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腎小球,形成瀰漫性腎小球腎炎。腎膿腫,比較少見。

鑑別診斷

治療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原則為儘早診斷、足量長療程抗生素治療,防治瓣膜破壞、感染擴散及動脈栓塞,病原體不明時,選用診斷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的廣譜抗生素,分裂出病原體後,針對藥敏試驗原則用藥。

急症治療

當出現心力衰竭,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胸腔積液等表現時,可應用的藥物有去乙酰毛花苷、呋塞米、米力農、硝普鈉、多巴胺等藥物。

當出現心肌梗死、動脈栓塞時,可應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藥物。

當出現心肌穿孔、化膿性心包炎,可行心包穿刺引流治療。

當出現瀰漫性腎小球腎炎,可應用呋塞米、地塞米松、細胞毒藥物、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

併發症

常發生心力衰竭、栓塞、轉移性膿腫和感染性動脈瘤等併發症。

1.心力衰竭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的二尖瓣和主動脈瓣最易受累,瓣膜損害嚴重,產生急性瓣膜關閉不全,可出現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腫的表現。病變若累及三尖瓣及肺動脈瓣,可出現右心衰的表現。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產生全心衰竭的徵象。

2.栓塞 若贅生物脫落,帶菌的栓子可引起多發性栓塞。最常見的部位腦、腎、脾和冠狀動脈,可產生相應臨床表現。

3.轉移性膿腫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易脫落,這些帶菌的栓子可隨血液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引起膿腫的形成。

4.感染性動脈瘤 多由於嚴重的感染,病原微生物侵蝕動脈壁彈性組織,導致動脈的局部擴張。發生於較小動脈的動脈瘤預後較好,發生於較大動脈的動脈瘤一旦破裂預後較差。

併發症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未經治療者,幾乎均在4周內死亡。急性期未愈者,演變為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預後不良因素中,以心力衰竭最為嚴重,其他包括主動脈瓣損害、腎損害、革蘭陰性菌或真菌致病、心肌膿腫、老年等。死亡原因為心力衰竭、腎衰竭、栓塞、細菌性動脈瘤破裂和嚴重感染。除耐藥的革蘭陰性菌和真菌所致的心內膜炎外,大多數患者可獲細菌性治癒(即炎症控制,菌血症治癒)。但是感染性心內膜炎近期和遠期病死率仍然很高。

視頻


引起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原因有哪些?


藍基因醫考醫學考研科目內科學視頻-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