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性別認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性別認同
圖片來自搜狐網圖片

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深切感受到的基於個人體驗的性別,可能與出生時被指派性別相同(也就是順性別)或者不同(也就是跨性別)。所謂被指派性別,指的是一個人在出生時被分配或指定的性別。這種分配或指定通常體現為在出生證明、身份證件等上面的性別標記。在醫學和社會學文獻中,被指派性別常被稱為「原生性別」(natal sex)或者「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

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社會性別、性別表達、性別不安等概念有所聯繫,但實質各不相同。性別認同通常在童年形成,學界認為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都對性別認同有影響。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雖未明確提及性別認同的概念,但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認為「性別」理論應當涵蓋所有不同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群體。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正)中正式把性教育列入法律。這對性別平等的推進和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與性別認同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的了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發展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

性別認同是指兒童三歲左右在心理上由認識而接受自己的性別,並進而表現出同性別類似行為的性別發展階段。社會發展達到性別認同階段,兒童在性別行為上的表現就會與他內心的願望一致;是男生者自願做男生,是女生者自願做女生。惟此言所指者一般正常現象。有些異常現象,即使在年齡上已數成年,而在心理上仍然缺乏性別認同,此種現象稱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如變性症)。在性別認同之前的兩歲左右,幼兒開始由發現自己生理的特徵而先表現性別認定(sexual identity),此時的兒童認定自己是個男生或女生。性別認定與性別認同二者之間只是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前者以生理為基礎,後者生理之外則加上心理基礎。影響兒童性別認定與性別認同發展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自嬰兒期開始父母的教養方式。[1]

性別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深切感受到的基於個人體驗的性別,可能與出生時被指派性別相同(也就是順性別)或者不同(也就是跨性別),性別認同包括對身體的感覺和認知(在自願選擇的情況下,這可能會涉及到通過藥物、外科手術或者其他方式來改變身體的外觀或功能),也包括性別的表現形式或表達方式(包括着裝、言語、舉止等)。

概念區分

跨性別

性別認同與跨性別有緊密的聯繫。跨性別是一個傘狀術語(傘狀術語通常是涵蓋了若干術語而形成的術語),指代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被指派性別的個體或群體。在此,傘狀術語範圍內的個體可能認同於與此相關的一系列術語,如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異裝、非二元性別等。所謂被指派性別,指的是一個人在出生時被分配或指定的性別。這種分配或指定通常體現為在出生證明、身份證件等上面進行的性別標記。

跨性別女性(Male to Female,MtF),指被指派性別為男性、性別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者。跨性別男性(Female toMale,FtM),指被指派性別為女性、性別認同為男性的跨性別者。跨性別酷兒(Transqueer),指被指派性別為男性或女性、性別認同為酷兒的跨性別者。稱呼跨性別者時,應使用其選擇的名字,而不是其出生時被賦予的名字,並且應使用與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相符的代詞。如果不確定該使用何種代詞,應當詢問跨性別者希望以何種代詞被稱呼。跨性別者與順性別者同樣應當被尊重,應當得到平等的對待。

性傾向

性別認同和性傾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性別認同是一種人的內在的意識,也就是對自己是男性、女性或者非二元性別者的認同感。而性傾向則包括一個人對另一個個體(無論是不同性別還是相同性別,或者不僅限於某一個性別)具有的情感和性的吸引。性別認同和性傾向可能都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人會被假定為是順性別異性戀來撫養。例如一個人如果出生時有陰莖,則會在各個方面按照男孩的標準被撫養和教化,包括如何表現得具有男子氣概,如何對待未來的妻子等。

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指的是一切社會認為適合於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非男女二元身份者的角色、行為、活動、屬性和機會,以及男性之間、女性之間、非二元身份者之間和不同性別之間的關係。社會性別和性別認同的聯繫在於,性別認同指的是個人深切感受到的基於自身體驗的社會性別。

性別表達

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概念緊密相連,但性別表達與性別認同的區別在於,性別表達相較於性別認同的內向感知性、隱私性和無形性而言,更側重於性別的外向表達。只有當個體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時,才能判定其性別表達是否與其性別認同相一致。根據聯合國對於性別表達的定義,「一個人的性別表達並不總是與其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相關。」性別表達具有多元性與流動性,很多人的性別表達與社會對其性別的期待保持一致,但其他人則並非如此。性別表達不符合社會預期的人,比如被視為「女性化」的男性和被視為「男性化」的女性,常常受到人身、性和心理暴力以及欺凌等。人們應該不囿於狹窄的性別期待,尊重他人的性別表達。穿與性別認同不一致的服裝,或實施與性別認同不一致的角色行為皆屬於個體的性別表達,並不影響其性別認同。

性別不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別認同。部分人會因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不一致而感到不適或出現有壓力的症狀,這種症狀被稱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也被稱為性別焦慮。2013年之前,性別不安作為一種被稱為「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被包含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2013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將其修改為性別不安,以便更好地描述有這種感受的兒童、青年和成年人的經歷。此外,這也有助於摘下「性別認同障礙」這個詞給性別不安者帶來的負面標籤。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通過了《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ICD-11),正式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障礙分類中移除,而在性健康分類中增添「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一項

,指「個人體驗到的社會性別與被指派的性別之間存在明顯、持續的不相符」。這一改變表明性別不一致並非一種精神類疾病,這個認識的轉變有助於減少社會對多元性別人群尤其是跨性別者的污名,保障他們不受歧視地獲得必需的衛生服務。

性別認同在何時形成,學界尚無定論,並且關於性別認同的形成時間的研究比較難以進行,因為兒童語言能力匱乏導致研究者需要基於間接證據作出假設。一般認為,性別認同通常在童年形成。大部分3歲的兒童對自己的性別已經能夠識別,但是還有約一半的3歲兒童不能判斷他人的性別。4歲時,大部分兒童已能夠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性別。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發布的《2017年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指出,61.3%的跨性別者最早在7~12歲或13~17歲之間發覺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同於自己的被指派性別。

影響因素

性別認同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性別認同的成因尚未被完全理解,因此,關於社會和生物因素對於性別認同的影響程度仍有爭論。但學界提出了可能影響性別認同的不同因素,認為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都對性別認同產生影響。

生物因素

性別認同的研究無法通過在動物中建立模型進行,最好的研究方式是對性別認同與被指派性別不一致的人,也就是說對跨性別者進行研究。目前研究認為,基因和激素都可能對性別認同產生影響。

基因

基因在性別認同中的作用尚未確定。有研究發現,跨性別男性的CYP17A1的A2等位基因多態性的發生率增加,在跨性別女性中未發現類似狀態;但在雄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β和CYP19多態性之間的關聯又有相互矛盾的結果。總體而言,這些遺傳學研究尚無定論。

激素

出生前激素(prenatal testosterone)影響性別認同發展的證據更充分,但遠未得到證實。

美國生物學家米爾頓·戴蒙(Milton Diamond)以加拿大人大衛·利馬(David Reimer)的例子證明出生前激素可能對性別認同產生影響。1955年,新西蘭心理學家約翰·莫尼(John Money)曾提出,性別認同具有可塑性,並由兒童在幼兒期是按照男孩還是女孩被養育決定。此後該假設被美國生物學家米爾頓·戴蒙(Milton Diamond)以大衛·利馬(David Reimer)的例子推翻。米爾頓·戴蒙(Milton Diamond)認為,性別認同可能在相當大程度上於胚胎髮育期在子宮中就被決定了,並舉了大衛·利馬(David Reimer)的例子。大衛·利馬(David Reimer)的男性生殖器官在嬰兒時期的包皮環切術中被意外損毀,於是他進行了性別置換手術,並被當作女孩來扶養。在童年時期,利馬作為女孩長大一直是約翰·莫尼(John Money)的觀點的例證。

但是,利馬在9~11歲開始排斥自己的女性身份:他喜歡和男孩閒逛,不喜歡洋娃娃等「女孩的玩具」,也不喜歡按「女孩的方式」打扮,他認為「自己是個怪胎」,甚至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他有着寬闊的肩膀,缺少「女人味」,因此他在學校經常受到其他女孩的嘲笑,他以暴力回擊攻擊他的女生,最終被學校開除。12歲時,利馬接受了雌激素療法。但他不喜歡自己的乳房發育,也不喜歡戴胸罩,他向堅持讓他服用雌激素的醫生坦陳「我懷疑自己是從二年級開始就一直是男孩」,並始終拒絕接受女性身份。14歲時,利馬的父親告訴了他小時候所經歷的意外以及手術,成年的利馬回憶道「當時有一下被擊中的感覺,第一次覺得我的一切感受都說得通,並且我明白了我到底是誰」。此後,他要求注射雄激素,並且進行了乳房切除術和陰莖形成術,決定以男性的身份開始生活。

另外也有臨床研究表明,一些出生時生殖器官形態較為模稜兩可的(可能是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缺乏症等原因而導致)、具有XY染色體且被視為女性扶養長大的女性中,也存在男性性別認同。利馬以及這些女性都曾在出生前受到睾酮的影響,這意味着出生前激素可能對於性別認同有潛在的影響。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對於性別認同的理論缺乏可靠的證據支撐。有研究認為家庭中父親的缺席、母親想要一個女兒的願望等都可能影響兒童的性別認同,但上述研究都僅得到了比較少的經驗證據支撐。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我國法律中有多個條款禁止性別歧視,但並無「跨性別」、「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等詞。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條款適用於性別認同與出生時被指派性別不同的群體(即跨性別者),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群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不因性別而受歧視;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女性的工種或崗位外,用人單位在錄用職工時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性或提高對女性的錄用標準;工資分配應實行同工同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作者註:其中的「性別」應當涵蓋女跨男、男跨女和性別酷兒及其「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同時,「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應該合理解釋為一個開放性語彙。因此理論上可以將性別表達納入這一條款所列的禁止歧視的理由。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二十七條

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中未明確提及性別認同的概念,但有關性別平等的政策和教育有助於保障不同性別認同的人的權益。

對性別平等教育的要求,《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體現得最為明確,提出「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但是這一要求並沒有充分體現在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規定中。同時,現行政策對性別平等教育的理解基本還是基於男女平等,沒有明確性別多元的概念。由此可見,我國與性別平等有關的教育政策還有改進的空間。

現階段,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與性別平等有關的內容,主要是從疾病預防、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公共衛生事故預防等方面予以體現的。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初中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學會應對敲詐、恐嚇、性侵害等突發事件的基本技能。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高中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中年級

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小學高年級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初中年級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高中年級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第四單元: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

了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增強性問題上的守法觀念。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和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了解同性和異性生殖器官的構造、特點和相關功能。

關於性別平等的教育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性別認同的充分了解將幫助他們學會尊重自我及他人的性別認同。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以及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當中,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3:寬容、包容及尊重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 反思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感受(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態度);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檢視社會性別規範如何產生危害,以及如何對人們的選擇和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在社會性別角色方面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 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社會性別偏見程度,並分析所在社區內存在哪些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演練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的策略(技能)。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背人權(態度);

►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舉例說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說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如何從教育的角度看待性別認同

成年人在兒童性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應當教育孩子樹立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使孩子具有預防心理障礙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讓孩子能夠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這就是說,成年人一方面要讓孩子懂得尊重其他人的性別認同,不對跨性別者產生恐懼、排斥或歧視性的心理反應,例如,當面對跨性別者時,可以對孩子說:「TA看起來也許和其他男孩/女孩有一些不同,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疏遠、排斥TA,TA也一樣可以和我們成為好朋友,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另一方面,當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別者時,成年人也要教育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並提高性侵害的防範意識,例如,可以對孩子說:「你在內心認同自己應該屬於某某性別,這是沒有錯的,不要因此感到緊張或者自卑,大家也應該尊重你自己的選擇。不過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尊重你的性別認同的人,但你不用因此而懷疑自己。」

與性別認同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開展全面性教育會不會導致更多人的性別認同與主流不符?

答:性別認同指一個人內心深切感受到的基於個人體驗的性別,是個人經過慎重考慮所確定的自我認同,不會因為接受了性教育就輕易改變。全面性教育可以幫助兒童和年輕人獲得適齡的知識和技能,樹立尊重、平等、多元的價值觀,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要求獲得性教育。全面性教育有助於提高跨性別者的自我認同,改善跨性別者的校園生活處境,減少跨性別者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和欺凌現象,同時也能教育全體學生尊重、接納具有不同性別認同的人,塑造平等、多元的價值觀。

常見疑問2: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嗎?

答: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嘗試往往是侵犯人權的行為,並會對被強行改變的人造成嚴重創傷,比如旨在「治癒」跨性別認同的強迫精神療法。需要改變的不是個體的性別認同,而是對跨性別者的污衊和暴力,以及助長這些污衊和暴力的歧視性社會態度。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12冊)首次談及社會性別的概念是在三年級。

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三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社會性別」主題中介紹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別,指出「傳統的社會性別已落後,現代的社會性別很多元」,並提倡尊重社會性別的多樣性和不同性別的權利。讀本中強調不同社會性別的人可以有同樣優秀的品質,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也都可以參與社會發展。

除了明確講解社會性別的單元之外,《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還在其它多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性。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提及「人類因不同而多彩」,在四年級上冊中從權利的視角闡釋「不同性別的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在六年級上冊中講解「價值觀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的態度」等。掌握這些知識之後,兒童能夠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能夠反思自己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的感受,並學會理解、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

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社會性別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社會性別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

性別認同與其被指派性別相同的群體被稱為順性別者,而性別認同不同於其被指派性別的群體被稱為跨性別者。因為目前的人口研究很難準確地、完整地概括不同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方式,所以很難準確估計跨性別者的數量。根據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山姆·溫特(Sam Winter)估計,大約有900~950萬跨性別者生活在亞太地區,占人口總數的0.3%(基於聯合國2010年統計的人口數據)。跨性別者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並且面臨跨性別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指「對不符合社會性別期望的個人產生情感上的厭惡」,例如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異裝者和變性者,具體表現為對跨性別者的恐懼、無知、誤解、厭惡、排斥、歧視和暴力攻擊。

北京同志中心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下完成的《2017年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指出,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跨性別者曾經歷不同形式的性別不安,包括曾強烈厭惡自己的被指派性別、對青春期發育感到強烈痛苦和焦慮、渴望阻止發育或掩蓋自己的性徵等。許多跨性別者因性別認同產生了較大的精神壓力,在生活當中也廣泛遭受歧視,面臨來自家庭、職場、教育等各方面的壓力。如今全面性教育越發普及,人們應當樹立尊重人權、社會性別平等和性多元的價值觀,尊重和包容跨性別群體。

家庭

許多跨性別者的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跨性別身份,常常會有想要矯正其性別認同的行為,包含強制更改髮型與衣着、限制其經濟與交友,以及辱罵、體罰、禁足等家庭暴力問題,甚至將之趕出家門、斷絕關係,這無論是對於尚在求學階段的跨性別兒童與青少年,還是已經成年、獨立生活的跨性別者來說,都帶來很大的身心傷害,並且危及到他們的人身安全。

職場

許多跨性別者會在職場或求職過程中受到差別待遇。一些企業在招聘時將跨性別求職者排除在外,而且即使跨性別者進入工作,也常常遭受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等問題。除此之外,同事之間的排擠與公共空間(如公共廁所)的使用都對跨性別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教育

現有的二元性別觀念之下的教育體系對跨性別者不友善。如有些國家的學校依招生性別將學校劃分為男校和女校,嚴重影響到了跨性別者的入學、升學機會。此外,針對跨性別者,尤其是跨性別女性的校園欺凌相當嚴重。總的來說,跨性別者群體的受教育水平並不高,而校園欺凌是致其輟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體育賽事

受二元性別觀念影響,在一些體育賽事中,跨性別運動員無法以男女之外的第三種性別身份報名參賽。這一現象被體育界一些倡導人權保護的人士所關注,從而推動世界各國和體育組織制定保護跨性別運動員的相關法律和政策。

11月20日是國際跨性別紀念日(TransgenderDay of Rememberance,TDOR),又稱跨性別追悼日。它旨在紀念並悼念因跨性別恐懼現象而慘遭殺害的跨性別者們,並以此呼籲社會關注跨性別者所面臨的暴力威脅。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始於1998年的「紀念我們的死者」(Remembering Our Dead)網站活動以及1999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燭光守夜活動,紀念因公開性別身份而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謀殺的美籍非裔跨性別者麗塔·海斯特(Rita Hester)。她死後,很多人為她守夜,此後,每年的11月20日成為了「國際跨性別者紀念日」。國際跨性別紀念日如今已發展為全球性的主題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意大利、芬蘭、希臘、以色列、韓國等地都舉行過相關活動,紀念那些因歧視與仇恨被殺害的跨性別者。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定於每年3月31日,其設立旨在鼓勵世界各地的跨性別者真實、開放地生活,同時也旨在促使人們對跨性別者仍在遭受的歧視提高關注度。

典型案例

中國互聯網企業跨性別就業歧視第一案:當當網男員工變性被以曠工為由解僱,法院判恢復工作。

2020年1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起當當網員工變性後遭解僱案,該案已二審宣判,或是國內互聯網企業首例跨性別就業歧視案。

2015年4月13日,高某某入職當當網,擔任技術部產品總監,最後一份勞動合同到期日為2019年4月12日,月薪為51259元。2018年4月16日,高某某經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易性症,需要進行男轉女性別重置手術。

易性症是指渴望以與自己生物學性別不同的另一種性別生活並為人所接受的心理現象,通常伴隨着對自己的生物學性別感到不適或不恰當的感受,希望接受手術和荷爾蒙療法,以使自己的身體儘可能與自己的性別認同一致。高某某在經歷內心掙扎以後,於2018年6月末向主管領導請假,而後住院手術,根據醫院康復建議,高某某請假休養時間共計2月有餘,期間主管同意休假,而員工關係管理員卻一直「不同意」高某某休假。同年9月初,當當網以高某某「曠工」為由解除與高某某的勞動合同通知書,高某某申請仲裁,委員會裁決雙方於2018年9月6日起繼續履行勞動合同。

法院一審判決,噹噹公司屬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繼續履行高某某的勞動合同,二審判決雙方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同時,法院稱,高某某有權以女性的身份進行如廁,其他同事也應當接受高某某的新性別,以包容的心態與其共事。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判決書最後,北京二中院還寫下了一段近千字的話:

現代社會呈現出愈加豐富多元的趨勢,我們總是發現身邊出現很多新鮮事,我們又會學着逐漸的去接納這些新鮮事,除非它威脅到了他人、集體、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也許正是我們對很多新鮮事的包容,才奠定了文明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長足進步。我們習慣於按照我們對於生物性別的認識去理解社會,但仍然會有一些人要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表達他們的性別身份,對於這種持續存在的社會表達,往往需要我們重新去審視和認識,這種重新審視和認識或許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確實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包容,我們也確有必要逐漸轉變我們的態度。因為只有我們容忍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才能擁有更加豐富的文化觀念,才能為法治社會奠定寬容的文化基礎,這或許就是有學者指出「社會寬容乃法治之福」的邏輯。我們尊重和保護變性人的人格、尊嚴及其正當權利,是基於我們對於公民的尊嚴和權利的珍視,而非我們對於變性進行倡導和推廣。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關於公民手術變性後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為變性人在戶口登記中進行性別項目變更提供了明確依據、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布的《性別重置技術管理規範(2017年版)》則為易性症患者進行性別重置技術提供了醫療技術規範。而如變性人作為勞動者,其就業的權利也應當受到法律保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的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上述法律條文雖然並未明確規定勞動者不因變性而受歧視,但勞動者因為進行性別置換手術而轉變性別並獲公安機關認可後,其享有平等就業不受歧視的權利,應系其中之義。本案中,當當網公司於2019年7月22日向高某某發送的函件中提及了「精神病人發作,其他員工的恐懼、不安和倫理尷尬,如廁問題」等內容,導致高某某據此主張受到了當當網公司的就業歧視。在此,本院呼籲並相信當當網公司及其員工能夠發揚「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分享」的互聯網精神,以更加開放、寬容的心態面對高某某,在高某某能夠勝任新崗位的前提下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本院亦提示高某某要珍惜社會給予的尊重和保護,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不要濫用權利,以更加坦誠、平和的心態面對當當網公司,力爭在新的崗位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影片信息

導演:吳葉潤

主演:汪欣蕾/趙博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國大陸)

片長:34分鐘

又名:靈魂裝錯軀殼/Genderin Bias Out

劇情簡介

他們作為不被目前社會所認知的一小部分人群,飽受着社會、家庭帶來的不解和歧視,他們經歷着各種暴力問題、工作歧視問題以及醫療問題。通過8位跨性別者以及他們的家人、醫生,和我們最真實的鏡頭故事,帶你走近、了解、認識他們。

社會影響

有性無別》塑造了一系列跨性別者的人物群像,是中國首部以跨性別者生存現狀為主題的紀錄片。然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有性無別」,共找到0條結果,說明該片在中國電影研究與社會學研究領域仍未受到關注。不過,在豆瓣,《有性無別》得分在8分以上,收穫了數百條短評,這說明該片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跨性別群體的可見度。

丹麥女孩(2015)【英國】

影片信息

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

編劇:露辛達·考克森 (Lucinda Coxon)/大衛·艾伯豪夫(David Ebershoff)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艾麗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本·衛肖(Ben Whishaw)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美國/比利時/丹麥/德國

語言:英語/法語/德語

上映日期:2015-09-05(威尼斯電影節)/2016-01-01(英國)

片長:119分鐘

IMDb鏈接:tt0810819

劇情簡介

1926年哥本哈根,風景畫家艾納(埃迪·雷德梅恩飾)和擅長人物畫的格爾達(艾麗西亞·維坎德飾)結為夫婦。因為模特失約,格爾達為順利完成畫作說服了艾納穿上女裝救場。這次意外令艾納多出一個女性人格「莉莉」,而後者亦成為妻子的靈感女神,讓格爾達聲名鵲起。只是隨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喚醒,艾納開始厭惡自己作為男性的身體,他漸漸發現莉莉不但是藝術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爾達也沒有想到只是臨時起意的遊戲,竟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她該如何繼續愛她的伴侶?她們在各種社會非議和誤解中不離不棄,最後格爾達鼓勵艾納徹底變成莉莉……

社會影響

根據世界上首位變性人士生平改編的《丹麥女孩》講述一段跨越性別和性傾向的愛情,重現一位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丹麥畫家與妻子的傳奇故事。該片入圍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在電影中,霍珀對於天生的女性、跨性別者乃至男同性戀者,都給予了深切的凝望與理解,對艾納和格爾達所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命運表示了憂慮與關照。儘管霍珀本人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女性主義立場,但是《丹麥女孩》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籠罩在女性視角之下的電影。在男權文化和順性別中心主義盛行的當下,《丹麥女孩》無疑是令人欣喜的。

翠絲(2018)【中國香港】

影片信息

導演:李駿碩

編劇:舒琪 / 李敏 / 李駿碩

主演:姜皓文 / 惠英紅 / 黃河 / 袁富華 / 余香凝 / 更多...

類型:劇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上映日期:2018-11-22(中國香港) / 2018-10-28(東京電影節)

片長:119分鐘

又名:Tracey

IMDb鏈接:tt7762748

劇情簡介

安宜(惠英紅飾)與結縭(古代嫁女的一種儀式,泛指結婚)多年的老公大雄(姜皓文飾)在同個屋檐下,一同育有兒子(吳肇軒 飾)與女兒(余香凝 飾),出嫁的女兒也已有孕在身,一切看似和樂無憂,但她竟卻從未發現與枕邊人原來是同床異夢。某日深夜老公接到越洋來電,得知兒時老友已在倫敦逝世,致電告知的是他的合法同婚伴侶阿邦(黃河飾),並預計攜帶老友骨灰返港安置。與此同時,老公又在安宜客串票戲的場合,重遇他兒時認識的昔日粵劇花旦打鈴哥(袁富華飾)。故友驟逝又加上巧遇故知,翻起老公許多往事,他決定坦承揭示深藏已久的秘密:他想要變性。安逸過着師奶生活多年的安宜,自認平靜的婚姻生活頓時發生劇烈家變,她與家人將如何面對曾是一家之主的人,如今改名喚作「翠絲」……

社會影響

2018年11月上映的《翠絲》,是香港首部以跨性別為主題的影片,被稱為港版的《丹麥女孩》。該片獲得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2018)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提名,惠英紅獲得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19)最佳女配角,袁富華獲得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19)最佳男配角和第55屆台北金馬影展(2018)最佳男配角。

翠絲》與《丹麥女孩》最大差異在家庭敘述內容上。《翠絲》男主角大雄未能取得妻子諒解,與母親、妻子、兒女的關係糾葛是電影的重要刻畫內容。此外,大雄這一跨性別角色由素來外形彪悍、膚色黝黑的姜晧文主演,挑戰觀眾審美標準之餘,更反映了製作人突破固有性別框囿的苦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