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恭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恭陵位於中國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為唐高宗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墓。陵園座北朝南,平面正方形,建築規化工整,長、寬均440米。四面建圍牆,辟四門,門外均有石獅一對。神道寬50米,兩旁列石雕傭群,封土呈覆斗狀。東西現長150米,南北寬130米,現高22米。其東北50米為太子妃裴氏墓,底邊長、寬40-50米,現高13米。

文物簡介

恭陵位於洛陽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南依嵩山,北臨洛河,東南群山環抱,西北崗巒疊起,山川如畫,景色宜人。該陵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

冢為覆斗形,長163米,寬147米,高50米。整個陵墓布局極為嚴整。


陵側有唐高宗親自撰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一通,高6.1,寬1.95,厚約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園東北角50米處,有一方錐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稱「娘娘冢」,底邊長寬各40~50米,殘高13米。陵墓周圍有12個小土丘系當年的門闕和角樓,遺址原有神牆圍護,四面神牆的中部各置神門,以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南神門寬30米,門闕外10米有立獅一對、石人三對,飛馬、華表各一對,其餘三神門外分別為一對座獅。恭陵石刻,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精美,形象生動,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境界。堪稱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寫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1]

猝死之謎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之長子。公元675年,李弘隨高宗、武則天游幸東都時暴卒,年僅24歲,後被高宗追諡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有人說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殺的,也有人說他是因病去世的。李弘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李弘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於唐長安城感業寺,也有人認為是武則天二度入宮後懷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來歷。隋末唐初,在道教民眾中有「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讖語,說太上老君將轉世為人主,化名李弘來拯救眾生。武則天把頭胎兒子取名為李弘,無疑對這個孩子寄託甚厚。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經過兵不血刃的宮廷鬥爭,武則天終於被立為皇后。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是立太子。皇后之子乃為嫡子,按照禮法中「有嫡立嫡,無嫡才可立長」的原則,年僅4歲的李弘被冊封為太子。

郭瑜 《春秋左氏傳》 弒君 書嘆 天地之神 禮記[2]

高宗和武則天在李弘少小時即讓他參與朝政,他曾多次受命監國。由於李弘為人忠厚,處事謙虛忍讓,而且頗具政治才幹,高宗和大臣對他都很滿意。從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的頭痛病日益加重,這給武則天提供了參與政務的更大空間。據史書載,高宗非常信任武則天的政治判斷力,大小事情都交武則天處理。

有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李弘死於肺結核。《舊唐書》持的是「病死說」,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為太子之死撰寫了悼念文字,其中說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意思是李弘剛當太子就得了肺癆(即肺結核),身體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體稍好時傳位於他,不料太子一聽,心理壓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視頻

恭陵 相關視頻

航拍唐太子李弘恭陵
漢安帝恭陵實地拍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