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悲陳陶(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悲陳陶》

作品名稱:《悲陳陶》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悲陳陶》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講述的是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戰敗後肅穆沉重的氛圍;後四句先寫胡兵的驕橫,後寫長安人民對官軍收復長安的渴望。全詩寓主觀於客觀,把對胡虜的仇恨、對官軍的痛惜、對長安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等種種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場面中,體現出一種悲壯的美。

原文

譯文

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征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曠野現在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鮮血,唱着人們聽不懂的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復昔日的太平生活。 [2]

賞析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役。杜甫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屍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於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 至於下面「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罷以後,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後四句,從陳陶斜戰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兩句活現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於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麼也辦不到的,讀者於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盪。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着陳陶戰場,向着肅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着一「更」字,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鬥爭。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悲陳陶 杜甫閱讀附答案, 語文網,
  2. 悲陳陶,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