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壽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慈壽寺 慈壽寺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年(1576年),是慈壽寺的附屬建築,又稱「慈壽寺塔」。原名永安萬壽塔,因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俗稱八里莊塔,又名玲瓏塔。

從東門進入公園,向南行走不遠,便能看見公園的主要景點——慈壽寺塔。該塔先後於1957年和2013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玲瓏塔下有完整的慈壽寺復原圖,我們從簡介中可得知,寺廟是萬曆皇帝為了給母親聖母慈聖皇太后祝壽所建造。

公園北側的火車頭廣場是公園內部的特色景點之一,廣場中的火車頭於1991年移入園內,利用1937年產的日本蒸汽機車,在1956年中國對其進行了改造,機車全長22.634m ,設計時速能達到80km/h,於20世紀70年代退役。

中心湖區北側,有一個面積很大的觀景平台,平台視野開闊,往東南方向眺望,可以看見著名的中央廣播電視塔。[1]

建築雕刻藝術

玲瓏塔檐角原掛有3000風鈴聲響400年玲瓏塔為八角13層密檐實心磚塔(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層密檐,稱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頂、密檐、塔身、塔基四部分組成,秀美端莊,古色古香。塔基有一個三層覆蓮座, 上承摩尼珠式塔剎,上面為鎏銅寶珠。再以八根鐵鏈和剎座下垂脊相連,以加固之。 塔頂下面是八角十三層密檐, 檐下以磚砌斗縅支承, 八面轉角處立浮雕盤龍圓柱。各層密檐每面設三個佛龕,內供銅佛像,每層24個,共312 個。 密檐之下就是塔身了,塔身的八面分別有磚砌裝飾券門和半圓形雕飾券窗邊磚雕上雕有龍鳳,兩側塑立木胎金剛或菩薩佛像。塔身之上砌有磚雕坐佛像和蛟龍,下有兩層磚制蓮瓣承托,每邊蓮瓣上為14個,下為15 個。 塔身下面為塔基。塔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三級八角磚砌平台,邊角鑲花崗岩石,無雕飾。上層為須彌座,又分三層。 上面一層須彌座束腰上各面均開有7個長方形龕,龕中雕有佛教故事圖案,描述善財童子拜師修身成佛的故事,53幅畫面,刻有200多個人物像。轉角處雕瓶狀角柱,上雕仰俯蓮花瓣圖案。 中間一層各面均開有7個長方形龕,龕中雕有佛教故事圖案,描述善財童子拜師修身成佛的故事。各幅畫面之間,雕有立勢金剛力士像。在須彌座的轉角處,雕有蟠龍角柱。最上層雕刻著雲版,笙,蕭,琴,瑟,鼓,笛,銅,鑼等各種樂器。 須彌座最下一層的每面開壺門形龕6個,每龕中各雕獅首1尊,已殘破。龕與龕之間雕有輪、螺、傘、蓋、盤長、雙魚、瓶、花八件佛教吉祥寶物的浮雕。

慈壽寺塔後面有兩個石碑,同等大小,碑高三米,寬一米。碑之基座上刻二龍戲珠圖案,正反兩面均刻有圖案和文字。 左碑稱「魚藍碑」,位於塔的西北方。碑刻魚藍觀音像。面目慈祥,右手提一竹藍,藍中有一尾鯉魚。赤足,立於草徑之上,兩側有蓮花若干。碑正上方有「御製」二字,和右碑完全一樣,也有一方璽印章,「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寶」 。 下面也刻有正楷字頌詞,」贊曰: 惟我聖母, 慈仁格天…」和右碑相同。旁刻「大明萬曆丁亥年造」。說明建碑年份,和「觀音碑「同時所建。背面刻有關公像, 長髯威武, 肅穆端嚴, 右手摟髯, 左手握青龍偃月刀。碑的左上側刻篆書「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寶」。旁刻正書「萬曆XXXX孟夏吉日造」,X字看不清楚。據閻崇年先生考察為:「萬曆歲次辛丑孟夏吉日造」。 右碑稱「觀音碑」,位於塔的東北方。碑身刻聖母像,光環,碑的左下方刻有童子 ,腳踩蓮葉,項掛佛珠,光環,雙手合掌作揖狀。石碑上方有 「御製」二字,篆體。旁邊有一方形璽印章,篆體,「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之寶」 。下面有正楷字體的頌詞:」贊曰: 惟我聖母, 慈仁格天。感斯嘉兆,闕產瑞蓮。加大士像, 勒石流傳。延國福民, 宵壤同堅」。旁刻「大明萬曆丁亥年造」。

史書記載

慈壽寺塔「風鈴三千隻,聲響四百年」。塔有13層,下面10層每排塔檐都掛著28隻小鈴鐺,邊角掛1隻稍大些的圓形鈴鐺,1隻方形鈴鐺。上面3層每排塔檐則掛著26隻,邊角2隻。如果全塔按8個面、13層都掛滿了計算,共有3072隻。風一吹來,方圓幾里之外都能聽到悅耳的鈴聲,非常好聽。[2]

歷史沿革

清朝時,寺廟一直衰敗,未能恢復明朝初年的規模。光緒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師手敲木魚,四處募化,重修了大雄寶殿。今天在大雄寶殿還掛著這樣的楹聯:「伏虎初興慈壽寺,敲魚重振古囊山」。1908年,源智、慧賢法師相繼興建禪堂、齋堂、庫房、客室、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功德堂及左右兩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證明、妙義法師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門。這些建築都採用磚木混合結構,至今保存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壽寺的保護和維修工作,支持僧眾按照佛教叢林規章管好這一千年古剎。1951年,在海外僑僧資助下,修建了辟支岩了塔,創建茶毗場,增建了藏經閣。1956年,住持化光法師主持樹立了《囊山慈壽禪寺歷代中興碑記》。到「文化大革命」前,寺中仍住僧30餘人。 「文化大革命」中,僧眾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1981年,囊山慈壽寺經政府批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重新開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內,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時募集資金,重塑佛像,對殿堂進行全面修復。1983年,慈壽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廟後,加快修復的步伐。23名僧人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耕種田地、看護山林,開墾耕地。囊山慈壽寺在海外擁有6個下院,如馬來西亞的紫竹亭、觀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亞的金德院、廖內島媽祖宮和茂物福德廟等。近年來,這些下院不斷前來朝拜祖庭,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可以矗立至今。[3]

清乾隆年間修繕

慈壽寺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時,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壽寺和永安萬壽塔,並為慈壽寺題聯:「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蕊常舒歡喜園。」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一場大火,又將寺內殘存的建築盡數燒毀,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兩座石碑。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復舊觀。元代末年又毀於戰火,僧眾散盡。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傑重建法堂,後續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師集資建香積、齋堂及廂房。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師重修毗盧閣、輪藏殿、鐘鼓樓,後一行法師重建大雄寶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壽寺擁的殿堂僧房300多間,重量同重現閩中名剎的風采。嘉靖年間(1522-1566年),慈壽寺遭到三次破壞,寺廟被毀,公輪藏殿和鐘樓倖存。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發生大地震,震級現經專家估算為八級,據當時的資料稱,京城許多宮殿寺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而慈壽寺塔卻絲毫未損,成為建築史上的奇蹟。

與天寧寺塔並稱為「姐妹塔」

1957年10月,玲瓏塔被定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明代單層密檐塔的代表作,是仿北京天寧寺塔而建,故與天寧寺塔並稱為「姐妹塔」。[4]

《魚籃觀音圖》

玲瓏塔北立有兩塊萬曆年間的石碑,左側為紫竹觀音像(也有九蓮菩薩像一說),右側為魚籃觀音像和關帝像。魚籃觀音取材於佛經《感應傳》及《法華持驗》。據上世紀80年代 文物普查統計,玲瓏塔所存的一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5]

文物保護

1957年10月28日,慈壽寺塔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43。1988年,海淀區人民政府為了保護慈壽寺塔、同時美化京密引水渠沿岸,以慈壽寺塔為中心修建了玲瓏公園,並於1989年正式建成開放[8]:184。1988年12月,有2人用鐵卡子盜走慈壽寺塔上的4尊明代銅佛,這些銅佛全部為北京市三級保護文物。此後兩名犯罪嫌疑人先後到案並被判處徒刑,4尊銅佛移交海淀區文化文物局[6]:324。1989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對慈壽寺塔進行了重點修繕[1]:588。2013年,慈壽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