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戈壁針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戈壁針茅(學名: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 var. gobica (Roshev. ) P. C. Kuo)是禾本科、針茅屬天山針茅的變種, 多年生密叢草本植物。稈高可達23厘米,具節,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無毛,短於節間;葉片縱卷如針狀,圓錐花序緊縮,基部為頂生葉鞘所包;小穗淺綠色;穎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外稃頂端光滑,不具毛環。密生柔毛,內稃與外稃近等長,6-7月開花結果。

戈壁針茅分布於中國寧夏甘肅新疆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多生於石礫山坡或戈壁灘上。

戈壁針茅為山地草地上的優等飼用植物。各種家畜均喜食,穎果無危害,最適宜放牧山羊。

戈壁針茅形態特徵

戈壁針茅多年生密叢草本。

稈高17-23厘米,具2-3節,無毛或在節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無毛,短於節間;基生與稈生葉舌長約1毫米,邊緣被短柔毛;葉片縱卷如針狀,基生葉長為稈高1/2-2/3。

圓錐花序緊縮,長約5厘米,基部為頂生葉鞘所包;小穗淺綠色;穎披針形,先端長漸尖,3脈,兩穎等長或第一穎稍長,長約2.7厘米;外稃長7-8毫米,外稃頂端光滑,不具毛環。基盤尖銳,長約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轉,芒柱長約1.2厘米,芒針長6-7厘米,具長約5毫米的羽狀毛;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脈,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1]

戈壁針茅生長環境

戈壁針茅在內蒙古高原區組成的主要草地類型有以下幾種:

戈壁針茅+線葉菊草地:生長在山脊(海拔1470米)和陽坡上部。草群高10-20厘米,蓋度15-20%,其中戈壁針茅占15%,線葉菊占3%。

戈壁針茅+山蒿草地:主要生長在陰山山脈北麓石質丘陵的向陽坡地上部。受所處地帶的影響,草群中含有大量的荒漠草原成分,草群高度平均10厘米,蓋度15%,產草量公頃約975千克,禾草占80-85%,小半灌木蒿類占15-20%,雜類草的作用極微。

戈壁針茅+冷蒿草地:生長的地理範圍和戈壁針茅+山蒿草地相似。不同點表現在草地所處的小地形部位比較平緩,礫石性程度略低、土層稍厚。草群平均高10厘米,總蓋度15%,其中禾草占8%,小半灌木占5%,雜類草占4%。地衣層片較發達。

戈壁針茅+女蒿草地:這類草地和戈壁針茅+冷蒿草地經常出現在同一生態序列上,但占據着礫石性更為強烈的凸起的小地形部位,抗侵蝕耐乾旱能力更強的女蒿代替了冷蒿。草群變得更低矮、稀疏,最高7厘米,平均5厘米左右,總蓋度7-8%。

戈壁針茅+蓍狀亞菊草地:見於狼山西南段,海拔1600米左右的西北麓石質山坡。基本葉層平均10厘米左右,蓋度10-12%,禾草類和小半灌木各占1/2。

在分布區範圍內,戈壁針茅除了作為建群種形成獨立戈壁針茅群落外,還經常出現在其他禾草、雜類草草原,如短花針茅群落、石生針茅群落、甘青針茅群落、羊草群落等;在內蒙古戈壁針茅也常出現在白蓮蒿、百里香、蓍狀亞菊等旱生小半灌木群落當中,對山地生態條件的適應性比較廣泛;受山體所處地帶的影響,戈壁針茅草原的群落組成也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烙印,但由于山地生境條件的特殊性,群落中適應岩縫礫質土環境的植物居多數,一些植物具有蓮座狀形態(如瓦松),叢生和匍生形態也很普遍;群落結構的不均勻性十分明顯,而且一般情況下戈壁針茅草原並不占有很大的面積,多以片段形式出現,並和其他的石生植物群落(以地衣為主)、石縫植物群落結合在一起。

戈壁針茅群落主要生長在中部和南部的適宜地區,如戈壁阿爾泰山以及東戈壁的石質丘陵上,在內蒙古地區有廣泛生長的戈壁針茅草原群落,是因為其中部有東西跨度1200千米的陰山山地,同時在陰山北邊有一條西起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東到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的花崗岩丘陵。蒙古國西北部地區,如杭愛山西部、大湖盆地區、準噶爾戈壁地區的石質山坡、丘陵上的相似生境中,逐漸被東方針茅草原群落占據,局部地段有鐮芒針茅草原生長。[2]

戈壁針茅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寧夏、甘肅、新疆、青海、陝西、山西、河北。

戈壁針茅草原在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北部的適宜生境中分布較為廣泛,特別是內蒙古地區更為突出;在蒙古高原的北部,即蒙古國境內,但分布面積沒有中國境內廣泛。

戈壁針茅生長習性

戈壁針茅在中國內蒙古高原4月上旬返青,5月下旬到6月上旬開花,6月中旬種子成熟。旱年不抽莖結實。

戈壁針茅主要價值

戈壁針茅為山地草地上的優等飼用植物。各種家畜均喜食,穎果無危害,最適宜放牧山羊。為山地草地上的bai優等飼用植du物,各種家畜均喜食,穎果zhi無危害,最適宜放牧dao山羊。戈壁針茅草地所占的面積較小,且呈分散的小片混生在其他草地中,其利用價值,往往要與其周圍相鄰的草地一齊考慮,才有一定實際利用價值。[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