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戲作花卿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戲作花卿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戲作花卿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寫花卿勇猛剽悍,所以平賊有功;但平賊之後,不當留蜀滋亂。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戲作花卿歌[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詩詞正文

《戲作花卿歌》

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用如快鶻風火生,

見賊唯多身始輕。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李侯重有此節度,

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詞語解釋

【鶴注】此當是上元二年作。【盧注】公為此歌,本稱述花卿,題曰戲作,有諷意焉。《舊唐書·肅宗紀》:上元二年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襲東川節度使李負於綿州,自稱梁王,改元黃龍,以綿州為黃龍府,置百官。五月,成都尹崔光遠率將花驚定攻拔綿州,斬子璋。《高適傳》:西川牙將花驚定,恃勇,既誅子璋,大掠東蜀。天子怒光遠不能戢軍,乃罷之

成都猛將有花卿①,學語小兒知姓名②。用如快鶻風火生③,見賊惟多身始輕。綿州副使著柘黃④,我卿掃除即日平⑤。

(此言勇猛剽悍,所以平賊有功。)。

①《抱朴子》:「猛將難御,而可以折衝拓境。」②《南史》:齊桓康王,隨武帝起兵,摧堅陷陣,膂力絕人。所過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兒。③《世說》:曹景宗謂所親曰:「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麞數肋射之,覺耳後風生,鼻頭火出,此樂使人忘死。」④【朱注】子璋,《新書》作節度兵馬使,《舊書》、《通鑑》作梓州刺史,此詩又雲綿州副使,蓋以梓州刺史領副使時,據綿州反,遂稱綿州副使耳。《唐書》:綿州巴西郡,屬劍南東道,本金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唐六典》:諸軍各置節度使一人,五千人以上置副使一人。又:隋文帝著柘黃袍、中帶聽朝。⑤漢陳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

子璋髑髏血模糊①,手提擲還崔大夫②。李侯重有此節度③,人道我卿絕世無④。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東都⑤。

此見平賊之後,不當留蜀滋亂。梓州作亂者,段子璋也。綿州奔竄者,李矣也。成都舉兵者,崔光遠也。斬段授崔而安李者,花驚定也。一事而三善備,故曰絕世無。此詩兩韻分截。前段庚陽通協,本於古韻。)

曹植《髑髏說》:「顧見髑髏,塊然獨居。」②王洙曰:崔大夫,謂光遠。手提擲還,謂歸功於主將。③【朱注】李矣初出奔成都,後夏鎮東川,故曰「重有此節度」。④晉《白石郎曲》:「郎艷獨,絕世無。」⑤上元二年,史思明方據東都。據《崔光遠傳》,花驚定將士肆其剽掠,婦女有金銀釧者,多斷腕以取之,蜀人之受毒甚矣。詩云「何不喚取守東都」,此馭將之善術也。蓋以東都之命見召,則驚定既不疑懼,而蜀中可免其患。且東方諸鎮屯聚,花卿必不敢專行跋扈。朱注謂刺其一將之雄,不能掃除大寇,此語優覺未盡。」子璋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寫得壯氣勃勃。明人沈明臣詩:「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可與此詩,並樹旗鼓。

《唐詩紀事》:有病瘧者,子美曰:吾詩可以療之。「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其人誦之,未愈。曰:更誦吾詩:「子璋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誦之,果愈。

謝皋羽《花卿冢行》云:「濕雲模糊秋草空,雨青沙白丹陵東。莓苔陰陰草茸茸,雲是花卿古來冢。花卿舊事人所知,花卿古冢知者誰?精靈未歸白日西,廟鴉啄肉枝上啼,綿州柘黃魂正飛。」按:杜詩以柘黃為衣色,謝詩以柘黃為樹色,意各有所指。

黃山谷詩話:花卿冢,在丹陵縣之東館鎮,至今有英氣,血食其鄉。

點評鑑賞

《古今詩話》:

杜少陵因見病瘧者,謂之曰:「誦呈詩可療。」病者曰:「何?」杜曰:「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其人誦之,瘧猶是也。又曰:「更誦吾『手提髑髏血模糊』。」其人如其言,誦之,果愈。

《苕溪漁隱叢話》:

細考此歌,想花卿當時在蜀中,雖有一時平賊之功,然驕恣不法,人甚苦之。故子美不欲顯言之,但云:「人道我卿絕世無,既雲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語句含蓄,蓋可知矣。

《藝苑雌黃》:

世傳杜詩能除瘧,此未必然。蓋其辭意典雅,讀之者脫然不覺沉疴之去體也。

《鶴林玉露》:

杜陵《花卿歌》末云:「人道我卿絕世無,既雲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此詩全篇形容其勇銳有餘,而忠義不足,……語意涵蓄不迫切,使人咀嚼而自得之,可以亞《國風》矣。

《載酒園詩話》:

(苕溪漁隱所評)余意則殊不然。此歌上言其勇,中敘其功,下則惜其不見用。其時,祿山雖死,慶緒未滅,思明復叛;良將如卿,遠棄於蜀,此少陵所致嘆也。

讀杜心解》:

前韻敘述,後韻賞嘆,本皆讚詞也。然前敘平亂,自有一種剽悍之氣,躍將出來。後言「髑髏」「擲還」,「重有節度」,功已烈矣,而氣則傲睨,譽亦假託。結語亦於言外見非重用之器,即贊為貶。使筆如駭雞之犀。通體粗辣,「髑髏」二句精采。

杜詩鏡銓》:

張云:玉理奇情,他人說不出,久在行間方知(「用如快鶻」二句下)。邵子湘云:「子璋」二語,至今讀之凜凜有生氣,當時愈瘧不虛耳。 王西樵云:花卿功罪不相掩,少陵筆亦雙管齊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倒霉的杜甫

詩聖杜甫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戲作花卿歌》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