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戲贈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戲贈杜甫》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1]

《戲贈杜甫》是詩人李白寫給友人杜甫的的七言絕句,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85卷第23首。

此首《戲贈杜甫》大約作於公元746年(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

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在洛陽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們交往密切,曾同游齊魯,此後雖難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如杜甫「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春日憶李白》)。

此詩前兩句運用鋪敘的手法來描繪出一幅李白在飯顆山上遇見頭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兩句解釋為李問杜答,新穎別致,給人以信增親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此詩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生動詼諧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詩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為作詩苦」,情深意濃,體現了李白與杜甫之間的真摯友誼。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戲贈杜甫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詞句注釋

戲贈:意思是開玩笑的話。其實,所謂開玩笑,往往表現了至交之問的真情實話。

飯顆山:山名。相傳在長安一帶。「飯顆山頭」一作「長樂坡前」。長樂坡也在長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編成的笠帽,用來御雨遮陽。

日卓午:指正午太陽當頂。

借問:請問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為語助詞,唐時習語。

總為:怕是為了。

作詩苦:杜甫曾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裡所指的正是杜甫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

白話譯文

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着竹笠日頭剛好是中午。

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後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里作詩太費辛苦。

作品鑑賞

《戲贈杜甫》是李白杜甫的詩。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唐代大詩家,雖然在年齡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歲,他們卻成了忘年之交。對詩歌藝術的狂熱喜好和高深造詣,促使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遠大抱負、正義立場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們情同骨肉,終身不逾。這高尚的友情,和他們美妙的詩歌一樣,垂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交往中,相互贈和很多。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引起過前人的誤解,都出在這個「戲」字上。郭沫者對此有過精闢的辨析。自從唐人孟棨解說為李白譏笑杜甫作詩拘束之後,似乎成了定論。郭沫若不然其說,是高明的見解。郭對詩的末兩句解釋為李問杜答,信增親切,不失為一說。其實,「戲」字並不都是譏笑的含義,也可以解作「開玩笑」。古人寫詩題為「戲贈」,並不都是嘲弄,有許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語,而玩笑語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實話,倍覺親切可愛。

此詩幽默詼諧,甚至滑稽梯突,類似於打油詩。其實這並不是李白嘲諷杜甫作詩拘束遲緩,更不能說李白看不起杜甫。《戲贈杜甫》是朋友間的遊戲文字,謔而不虐,體現了李白對杜甫的知己和關愛。一方面,杜甫「窮年憂黎元」,寫作極認真,「語不驚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里說的那樣,「杜詩思苦而語奇」(接下來的一句是「李詩思疾而語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窮困潦倒,可能營養不良。李白顯然了解這些,而自己的處境也不比他好,不過達觀些,隨便些,又大了十一歲。

因此,李白實際上是以此詩勸慰杜甫,詩歌當不了飯吃,不要為了寫詩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詩比較灑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裡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着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詩的後兩句採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新穎別致,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末兩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話,也未嘗不顯痛切關懷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專心致意於詩創作的,也一樣「為作詩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習性,共同的甘苦,才有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多麼親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詩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從《戲贈杜甫》這首詩中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戲贈杜甫》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為什麼想要長生不老?李白的詩歌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魚仔談綜合,發布時間;18-12-1713:04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