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奮鬥 6 終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21世紀重大文學事件之一 克瑙斯高 「文學自殺之作」《我的奮鬥》系列大結局

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傳小說《我的奮鬥》與希特勒的野心無關,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長與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青春、夢想、思考。書中用流水筆調記敘平凡生活,直白坦誠,有着「自虐般的真實和瑣碎」,又在日常細節中呈現了動人的敏感。

本書為《我的奮鬥》系列的最後一部,如同一塊落下的巨石,將讀者對前五部的記憶和理解完整激盪而出。從第一部出版時在家人與朋友間引起的不快與爭議出發,以妻子琳達的抑鬱症治療與恢復結束,包括四百頁對希特勒、納粹主義和邪惡本質的思索,以及保羅•策蘭一首關於大屠殺的詩的細讀。全書在個人的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間穿插,探討文學與現實、私人與公共界限,以及個體生活與社會力量不可調和的緊張關係。

得獎記錄

2009 挪威文學評論獎

2009 布拉哥文學獎

2010 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2010 都柏林文學獎長名單

2013 《獨立報》外國小說獎長名單

2013 《衛報》十佳超級長篇小說

2014 都柏林文學獎短名單

2015 德國《世界報》文學獎

2017 耶路撒冷文學獎

野心、弱點、猶豫、懷疑,一位「在藝術與生活上皆失敗」的作家對自我的終極探討

「一部充滿美學力量的革命性文學巨作」

★ 21世紀重大文學事件之一,克瑙斯高六卷本自傳小說《我的奮鬥》系列終曲。「我再也不是作家了!」

我父親的家人們,以他的兄弟為代表,主張如果不更改小說里的真實姓名就要上庭和我打官司,還要喊停小說的出版。我照做了,我更改了叔叔、他的家人和父親家族裡其他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不能更改父親的名字。比如說我把他稱為「喬治•馬丁森」,那麼我寫的就不再是他了。我可以改掉其他所有人的名字,但他的不行。也因為我寫的就是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份:如果我父親是喬治•馬丁森,那我又該是誰?

2016年1月,《我的奮鬥》第一部中文版出版,經過6年,一年一部的速度,這部被《紐約客》書評人詹姆斯•伍德稱為具有「驚人的可讀性」的作品,中文版終於全部出版。或許如一位讀者說的「像是在挪威徒步旅行,最後你筋疲力盡,但高度上癮」。六卷本的最後一部《終曲》長達1350頁,開篇似乎還是換尿片,換衣服,做早餐,給孩子梳洗,一隻手推童車,另一隻手把孩子們推進電梯,過程中努力阻止他們喊叫,把孩子送到託兒所,其後五個小時用於寫作,接孩子回家等現代家庭生活的細微末節。下一頁則轉向作者叔叔居納爾威脅如果他不改掉書中的真名實姓以及對父親死亡場景的錯誤描寫,就要將他告上法庭。最後以妻子琳達的抑鬱症與恢復結束。《我的奮鬥6:終曲》詳述系列寫作的初衷與過程,以及關於何為「我」的深刻探討。

儘管出版風波不斷,然而自2009年陸續出版的《我的奮鬥》系列六卷本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並陸續獲得《世界報》文學獎、歐洲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安徒生文學獎等國際重要文學獎項。《我的奮鬥6:終曲》書末克瑙斯高如釋重負地說「我再也不是作家了」,現在的他仍一年寫作一到兩部作品。2020年初因疫情在倫敦隔離後,推出長篇新作《晨星》系列。

★ 一首保羅•策蘭的詩,四百頁對希特勒與納粹崛起的探討。「本書意在成為希特勒自傳的異卵雙胞胎,它證明那個書名自帶的邪惡是可以被戰勝的。」

爸爸去世後,英韋和我在他的東西里發現了一根納粹別針,也就是一根帶有德國鷹的針,可以固定在西裝翻領上。他從哪兒弄到的?……爸爸去世一年半後,奶奶去世時,我們為了分遺產把房子清理了一遍,我們在客廳的箱子裡找到了一本《我的奮鬥》。它怎麼會在這兒?

我要去冰島兩天,打算在飛機上閱讀它,因為當我再回到家時,就開始寫這本小說的第一卷,而因為它也叫《我的奮鬥》,也因為希特勒的書和那枚納粹別針都屬於這段歷史裡未解開的謎題……我決定就希特勒的這本書寫上幾頁。

★ 歐美一線作家與評論家盛讚。「一部充滿美學力量的革命性文學巨作。」

許多當代一線作家毫不掩飾對《我的奮鬥》系列的喜愛。挪威暢銷小說家尤•奈斯博大力推薦《我的奮鬥》系列,「克瑙斯高的文學嘗試誠實到殘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譯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英國作家、《邊界》作者瑞秋•卡斯克說:「我心目中的年度好書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奮鬥》,事實上我每天都讀一部分。它充滿藝術、道德與技巧上的大膽探索。」《搖擺時光》作者扎迪•史密斯和《中性》作者傑弗里•尤金尼德斯幾乎對每一冊都讚賞「太不可以思議了。我才讀了兩百頁就像上癮般渴望讀下一本」《紐約客》著名書評人詹姆斯•伍德更是多次撰寫長文推薦和作對談「克瑙斯高這位熱情的理想主義者試圖反抗當代中產階級生存的同質性。」《紐約時報》書評人德懷特•加納稱「像得了瘧疾」般沉迷於《我的奮鬥》,忘了遛狗,不回郵件,顧不上洗碗。

媒體推薦

克瑙斯高多方面探討了語言可以做誠實披露和造成悲劇性民族主義,以及懺悔式寫作是否可以對抗宣傳式寫作。第六部為一項非凡成就畫上了句號,為一次大型分享的激進壯舉寫下恰如其分的大結局。——柯克斯評論

第六部最引人注目的也許是對希特勒、納粹主義和邪惡本質近四百頁的探討,將兩部《我的奮鬥》並列討論。這種令人不安的比較不僅擴大了小說可以做什麼的範圍,同時將焦點集中在敘述者的獨特觀點上。——書單

克瑙斯高借着古老的方式達到些微救贖,像奧古斯丁一樣,這個方法就是懺悔,即使他沒有上帝來接受他的懺悔。他的獎賞不是天堂,而是與神性的接觸。神性在他離神最近、陷於創作的鍛造爐中時向他顯現。在一個層面上,這是作為宗教體驗的藝術,其間藝術家感覺到仿佛上帝在通過他工作;在另一個層面上,這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升華,將黑暗的思想和衝動轉化為精緻和美。如果說這一過程是文明的勝利,那麼克瑙斯高達到的救贖不僅是為他自己。克瑙斯高以類似希特勒自傳的名稱作為書名曾被視為魯莽……我們並沒有意識到他的野心有多大,克瑙斯高的《我的奮鬥》意在成為希特勒自傳的異卵雙胞胎,它證明那個書名自帶的邪惡是可以被戰勝的。——新共和

克瑙斯高六卷本傑作的最後一部既是極繁主義也是元文本的,探索了自傳寫作對作者和周圍人生活的影響。本書聚焦在他寫這部作品的初衷。這個史詩系列激動人心的完結篇。——出版商周刊

純粹的文學姿態印證了盧卡奇將小說定義為「被上帝遺棄的世界的史詩」的部分傳統。克瑙斯高明確地將個人鬥爭的徒勞與更大的歷史進程聯繫起來,成為一部充滿矛盾、富有深刻洞察力和偉大平凡時刻的書,一部每件事的順序似乎毫無關聯的書,一部致力追求無意義的書。——克里斯托夫•貝亞,《哈珀雜誌

《我的奮鬥》系列促使我更多地去思考自我,尤其是自我的情感。它讓我重新認識了感情的生動性。這是一次感性教育。這部作品常被人說成是唯我論。它被認為是在捕捉個人對庸常、平淡、日常的印象。然而,將他的風格描述為無私的、非概念性的或自由的可能更準確。他的寫作高度個人化,但也是忘我的。他寫的是自己,但不訴諸於構成自我的絕對概念……這部作品想象了一種終極自由,一種由於徹底的開放帶來的精神自由。它廣闊、非個人,但人性化;它是具體的、反意識形態的,最重要的是,它有情感。除了對自我認知的內外在追求,也渴望了解世界。——約書亞•羅斯曼,《紐約客》

克瑙斯高這位熱情的理想主義者試圖反抗當代中產階級生存的同質性。——詹姆斯•伍德,《紐約客》

二十一世紀第一部里程碑式的文學作品。

我沉迷於《我的奮鬥》的前兩冊像是得了瘧疾。有四天時間除了貪婪地閱讀這兩本書,幾乎什麼都不干,不回郵件,狗也不遛,盤子在洗碗槽堆積如山。我就像一隻困在高速路中間的笨拙的動物,他的文字像汽車大燈一樣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這兩本書中幾乎沒有什麼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去雜貨店購物或者在晚餐桌邊的閒聊描述得像別的作家描寫刺殺本•拉登一樣重要。他是當代小說中關於日常描述的煉金師。

——德懷特•加納,《紐約時報》書評人

《我的奮鬥》系列規模之大、好評之多以及它在文化上引起話題之廣,使它有資格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文學事件之一。克瑙斯高似乎在作家和讀者之間的牆上打了一個洞,突破了一種微觀現實主義和情感真實性的形式,使其他小說看起來是虛構的、虛構的、無關緊要的。——《衛報》

《我的奮鬥》最好也是最令人興奮的特點是作者將冷靜的目光轉向自己家裡,談着自己家人的事情,過去我們一般更慣於說別人家的事。這部作品是一個記憶的萬花筒,在屋子內追逐,在派對上醉酒,做愛,閱讀,寫作,游泳,做飯……這是一部如同你我的生活般真實的作品。——《經濟學人》

作家推薦

克瑙斯高的文學嘗試誠實到殘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譯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尤•奈斯博,挪威小說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書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奮鬥》,事實上我每天都讀一部分。它充滿藝術、道德與技巧上的大膽探索。克瑙斯高擅於用簡單精確的筆法描寫當代中產階級私生活,視角新穎,獨一無二。他談論家庭生活和養孩子生活的方式也是絕無僅有。——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議了。我才讀了兩百頁就像上癮般渴望讀下一本。——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傳小說的音障。——傑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人生中最難忘的閱讀體驗。——尼娜•麥克勞芙林,作家

一位年輕作家從挫折走向成功的冒險故事。「世界伸出了手,我欣然與之相握」。在這整部長達三千多頁的傑作中,他一直沒鬆手。——塞巴斯蒂安•斯密,作家、藝術評論家。

作者簡介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

1968年生於挪威奧斯陸。1998年以首部小說《出離世界》(Ute av verden)獲得挪威文學評論獎,2004年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En tid for alt)又獲得北歐文學獎。2009年至2011年間,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傳小說《我的奮鬥》(Min Kamp),獲得挪威最高文學獎項——布拉哥文學獎。在挪威,每十個人就有一人讀過《我的奮鬥》。知名作家莉迪亞•戴維斯、扎迪•史密斯、傑弗里•尤金尼德斯、喬納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讀《我的奮鬥》仿佛上癮,讓人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讀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獲得德國《世界報》文學獎(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的得主是村上春樹);2017年4月與6月,先後獲得歐洲文學獎與耶路撒冷文學獎。

另著有隨筆集「四季」系列(《秋》《冬》《春》《夏》)以及關於蒙克、安塞姆•基弗的藝術評論。2020年10月,最新小說《晨星》(Morgenstjernen)出版。

譯者簡介

李樹波,作者,譯者,學者。英國威敏斯特大學媒體傳播研究所傳播學博士。曾在經濟日報、南方都市報、奧斯陸大學、挪威米凱爾森研究所工作。寫作聚焦文化、藝術和社會史,為《紐約時報中文版》《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新周刊》《旅行家》等報刊撰稿。現定居挪威奧斯陸。

原文摘錄

「自殺不適合你這種人。你的方法是把頭埋進沙子裡。」 「你說得對,」我說,「但是鴕鳥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這個。我看過一部關於鴕鳥的紀錄片。他們個頭很大,強壯得不可思議,還有那樣的爪子,能要人命的。所以知道養鴕鳥的人要靠近它們時會怎麼做?」 「用一個袋子套住它們的頭?」 「是的,那是最後一步。然後它們就徹底安靜下來。但是在那一步之前,當他們走過去準備套上袋子的時候?」 「不知道。」 「他們把一根棍子舉過它的頭頂。掃把杆,隨便什麼。當鴕鳥看到一個東西比它高時,它就不會發起攻擊。它的大腦小到了極點。哈哈哈!」 「它有三條處世原則:來了一個比我高的掃把杆,站着不動。如果受到威脅,就把頭埋進沙子。如果麻袋套在頭上,我就覺得世界正在消失,我也不存在了。」 「你說的是你自己的處世原則吧。」 「對啊,不然你覺得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但這也很讓人着迷,不是嗎?這是個古老的物種。畢竟,再大點的腦子它也用不着,它一直都活得挺好。」

短評

樹木就是那樣,正如里爾克所說,我們如不斷變幻着的陣風從其身邊經過。森林自言自語,漢德克寫道,它與我們之間隔着一道深淵,但自然的不仁顯出了威脅性,並不是因為它衝着我們而來,雖然如果你要這麼看它也會在它夢一般的疏離中顯得如此,而是因為它的愚昧和盲目也存在於我們身上。不仁是心臟的跳動。奧德修斯試圖在那文化與自然之間的深淵上架起橋樑,他對他的心臟說話,求它不要跳得那麼用力。深淵在我們心裡。我第一次面對...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