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傳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戴傳李

圖片來自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監製

國籍 日本(1926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08年)
出生 (1926-11-28)1926年11月28日 日治臺灣臺北州宜蘭市
逝世 2008年8月18日(2008歲-08-18)(81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
職業 排片員、製片、電影發行商
語言 國語、臺語、日語
教育程度 日新公學校臺北二中臺北高等學校臺灣大學(原醫學院轉法學院)
出道作品 《桃太郎》
代表作品 《流浪三兄妹》、《尋母三千里》
活躍年代 1950年-1980年

戴傳李(生1926年11月28日-2008年8月18日歿),臺灣宜蘭縣人,影劇工作者(製片、排片人、電影發行商)。2008年8月18日逝世,享年82歲。

簡介[1]

戴傳李1926年出生於宜蘭,他是日治時期民族運動者蔣渭水的外甥,曾就讀台大法學院,熱衷政治活動,大三時受朋友牽連而到綠島入獄二年。1951年出獄後,放棄學業,從此不再涉足政治,走入影劇界。1952年,經台大師長介紹進入地方戲劇協進會,負責修改劇本,因此認識蔡秋林、陳澄三、戚醒波等人。

1958年,戴傳李蔡秋林而加入美都影業社,正式踏入影壇。當時蔡秋林是美都的製片,戴傳李負責排片,幾年之間,美都的《英台拜墓》、《陳世美》、《孟麗君脫靴》等片,讓戴傳李獲得許多經驗,而從門外漢到對電影產生興趣且小露頭角。1961年,戴傳李離開美都自立永新影業社,以邵羅輝導演的《桃太郎》為創業作,並以《流浪三兄妹》、《尋母三千里》打下半壁江山,穩坐檯語片圈山頭。隱隱與賴國材的台聯影業相抗衡。永新出品的影片以文藝片著稱,因為戴傳李偏好文學,改編文學名著的《地獄新娘》、《悲戀關仔嶺》、《暗淡的月》等片都是他比較滿意的作品。又因為他有古典音樂的素養,特別重視電影錄音和配樂,製作嚴謹,不惜投下較多成本來拍攝水準較高的影片。

除了製片,戴傳李在發行方面的表現也很出色,他建立了一條北起基隆,南到屏東的發行院線,自己擔任排片人,他說當時「一半以上的台語片要上映都要先經過我的同意」。在諸多合作過的導演中,戴傳李很欣賞辛奇導演,認為他有內涵,適合執導文藝片。與邵羅輝導演卻很有因緣,創業作《桃太郎》,奠基作《流浪三兄妹》和結業作國語版《流浪三兄妹》都是由邵羅輝導演。

後來國語彩色片興起,加上電視台出現,台語片漸漸沒落,永新的製片量減少,但發行業務仍然持續,只是戴傳李自嘲為人代理發行就像是開當鋪一樣,製片公司向他借錢拍攝、沖印,之後把影片「典當」給他,交由他發行,而這種片子多半連成本都無法回收,因此出多入少。後來又因為幫人背書而被倒債,加上國語版《流浪三兄妹》拍攝花費高達三百六十萬,上片後賣座普通。戴傳李到此元氣大傷,負債累累,便於1980年結束電影事業。戴傳李製作國、台語片總計七十多部。發行影片不計其數。2008年病逝於台北。

青幼年時期

1926年(昭和元年)11月28日出生於宜蘭(日治-臺北州宜蘭市)。父戴旺枝,母蔣花。他是日治時期民族運動者蔣渭水的外甥,其姊蔣碧玉,妹戴芷芳

戴傳李出生不久就搬到臺北。讀日新公學校(現日新國小),臺北二中(現成功中學),1944年(昭和19年)考進臺北高等學校(現臺灣師範大學)。戰後先入臺大醫學院,後轉系至法學院。1946年(昭和21年/民國35年),就讀臺大法學院的戴傳李經由吳克泰的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負責組織臺大法學院的工作。同年一起在姐夫鐘浩東擔任校長的基隆中學擔任英文與數學教師[2]。1949年8月28日,戴傳李與許遠東等多名臺大法學院學生同時被逮捕,他被判「發交感訓」,到火燒島(綠島)管訓2年1月4日,1951年出獄。[3]

電影事業

1952年(民國41年)在臺大師長的引介下進入地方戲劇協進會,負責修改戲碼劇本(薪金300元)。在會中認識蔡秋林陳澄三戚醒波等人。1958年(民國47年),在蔡秋林的鼓勵下,加入美都影業社擔任排片員,讓他在電影發行與製作工作上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並建立了一條北自基隆南達屏東的發行院線。1961年(民國50年),自行創業成立永新影業社,同時經營台語片的製片與發行。經常合作的導演有辛奇邵羅輝等,以出品文藝片著稱。代表製片作品有《桃太郎》、《流浪三兄妹》、《尋母三千里》、《舊情綿綿》(1962)、《地獄新娘》(1965)、《悲戀關仔嶺》(1966)、《暗淡的月》(1967)、《危險的青春》(1969)等。同年因應電視臺與國語彩色片興起,致臺語片市場縮減與沒落。除公司出片量減少外,兼同好之製片商已片源抵押借錢,最終因資金短缺,已花費360萬拍攝的國語版《流浪三兄妹》,亦無資金可資沖印、拷貝發行。負債累累的結果,1980年(民國69年),結束相關事業(總計自營業以來,臺語片拍攝60餘部,國語片7部)。

作品

電影

1961年:

1967年:

  • 《懷念的人》

1959年:

  • 《英台拜墓》
  • 《陳世美》
  • 《孟麗君拖靴》

1960年:

  • 《牛郎織女天河會》
  • 《王金保合同記》

1961年:

  • 《乞食與千金》
  • 《劍龍小飛俠》
  • 《王寶釧》

1962年:

  • 《送君情淚》
  • 《雙雄大鬧雙假面》
  • 《舊情綿綿》
  • 《金銀天狗》
  • 《銀面小天狗》

1963年:

  • 《流浪三兄妹》
  • 《小按君》
  • 《何日再相逢》
  • 《尋母三千里》

1964年:

  • 《三兄妹告禦狀》
  • 《三兄妹報父仇》
  • 《第六號情報員》
  • 《阿文哥》

1965年:

  • 《飛賊》
  • 《媽媽我思念你》
  • 《心茫茫》
  • 《做鬼也風流》
  • 《覆面女金剛》
  • 地獄新娘》(The Bride Who Has Returned from Hell),導演:辛奇,演員:金玫柯俊雄歐威柳青、戴佩珊、小惠、郭夜人、丁香[4]
  • 《難忘的車站》
  • 《煙雨濛濛》
  • 《只愛你一人》

1966年:

  • 《心心相印》
  • 《浪淘沙》(英文:Song of the waves)
  • 《難忘的愛人》
  • 《文夏風雲兒》
  • 《夢中的媽媽》
  • 《魔鬼門徒》
  • 《七歲逃犯》
  • 《死光錶》
  • 《悲戀關子嶺》
  • 《冰點》

1967年:

  • 《三八新娘憨子婿》
  • 《流浪天使》
  • 《賭命三劍客》
  • 《南北歌王》
  • 《難忘的大路》
  • 《三聲無奈》
  • 《走路新娘》
  • 《暗淡的月》

1968年:

  • 《尪親某親》
  • 《大小善》
  • 《三八阿花嫁阿西》
  • 《危險的十七歲》
  • 《杜財種花》
  • 《一夜夫妻百日恩》
  • 《日落西山》
  • 《人財兩得》

1969年:

  • 《阿西返外家》
  • 《阿西好過年》
  • 《永遠愛著你》
  • 《真假阿西》
  • 《燒肉粽》
  • 《丈夫要出嫁》
  • 《危險的青春》
  • 《無三不成理》
  • 《再見臺北》
  • 《阿西父子》

1970年:

  • 《大愚俠》

1975年:

  • 1970 《再會十七歲》
  • 《愛的滋味》

1976年:

  • 《日月童子》

1980年:

  • 《流浪三兄妹》(國語版)

參考資料

  1. 戴傳李者. 《參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2. 呂芳上計劃主持,《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臺北市:北市文獻會,1999),頁116-123。
  3. http://www.twgiga.com/web/orang/win.asp?ID=23
  4. 《地獄新娘》2018數位修復預告片 「The Bride Who Has Returned from Hell」 digitally remastered Trailer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