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才鴻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才鴻年
原圖鏈接

才鴻年(1940年1月29日-)出生於北京,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簡介[1]

才鴻年主要從事先進材料技術的研究,是我國薄裝甲鋼、複合裝甲和炮管自緊技術的創始人之一,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主戰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等十多種主戰武器,其成就已載入《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參加和主持了「七五」至「十三五」我國軍用材料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劃擬制,為我國武器裝備發展所需關鍵材料的保障做出了貢獻;近十年來主持開展了軍用材料體系的研究和創建工作,主編了《武器裝備基本材料體系要覽》和《武器裝備基本材料體系要覽(材料系列研究)》,為我國軍用材料發展的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等科技成果獎勵。

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防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現任裝備發展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組長,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軍用材料配套專家組組長,國家新材料重大科技項目專家組成員等。兼任亞穩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衝擊環境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兵工學會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多個學術期刊編委。

1984年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和兵器工業功勳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人物經歷

1957年9月,才鴻年考入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

1961年1月,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7月,本科畢業後繼續在北京鋼鐵學院就讀研究生。

1966年1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兵器工業52研究所,先後擔任課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至1988年2月)。

1982年3月,擔任兵器工業52研究所所長(至1993年1月)。

1988年1月,擔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副組長、組長。

1993年1月,擔任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至1999年7月)。

1999年1月,擔任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軍工配套分委會副主任。7月,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7月,擔任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1月,擔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至2008年1月)。

2007年1月,擔任總裝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國防973)專家顧問組成員 。

2009年1月,擔任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

2016年10月18日,受聘為電子科技大學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才鴻年長期從事軍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和中國第一代複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中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裝甲鋼,為中國複合裝甲材料與結構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後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並成倍提高疲勞壽命;組織了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研究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10月,才鴻年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60餘篇,出版專著3部,譯著1部 。

承擔項目

截至2016年10月,才鴻年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國防973)項目"特種材料模擬、表徵與優化設計"。參與和主持了"七五"以來歷次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的研究和五年計劃的編制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6年10月,才鴻年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84.05 《淬透性 測定方法和應用》 (日)大和久重雄著;趙之昌,才鴻年譯 北京:新時代出版社
1997 《火炮身管自緊技術》 才鴻年等著 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
2010.01 《現代熱處理手冊》 才鴻年,馬建平主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03 《金屬材料手冊》 才鴻年,趙寶榮主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7月,才鴻年在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一共培養碩士生、博士生20多名,根據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才鴻年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8年 一九八六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系統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2年 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 國家發明二等獎

榮譽表彰

年度 名稱 作者 作者學位
2016 高速衝擊作用下材料宏細觀響應行為的跨尺度數值模擬研究 劉金濤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16 新型超高強度鋼設計、力學行為及微結構分析 周士猛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16 新型鎢鋼複合材料的製備、微觀組織及力學性能研究 李偉赫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16 連續増強SiC3D/Al複合材料三維實體模型重構及動態力學性能模擬 王慶祥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16 新型結構鋯合金的靜動態力學性能研究 聶洋洋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15 熱處理工藝對AerMet100鋼微觀組織及靜動態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研究 張勝男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14 Al/Fe2O3納米複合含能材料的製備、表徵及在推進劑中的應用 高坤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14 Ti–6Al–4V合金中絕熱剪切帶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對抗多次打擊性能的影響 孫凱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14 C_f/SiC基體等離子噴塗耐燒蝕塗層性能與防護機理研究 文波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14 衝擊加載下Ti-6Al-4V靶板失效機理研究 劉騰騰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10 形變態93WNiFe合金絕熱剪切現象研究 彭磊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09 電流、電場和電脈衝對TC6鈦合金力學行為的 裴傳虎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09 擠壓、扭轉複合形變提高鎢合金絕熱剪切敏感性的研究 劉金旭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08 藥型罩用高密度純鎢及鎢鎳合金研製 范愛玲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08 高應變率下變形態鎂合金力學行為各向異性研究 吳園園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08 寬溫高穩定性MLCC介質材料的製備及其改性機理研究 杜旻 電子科技大學 博士
2008 TC4鈦合金微觀組織與絕熱剪切敏感性關係研究 胡陽光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08 多孔W增強Zr基大塊非晶合金複合材料性能研究 薛雲飛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07 三維連通網狀SiC/Zr基非晶複合材料動態性能及變形特徵研究 劉娜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07 一維加載條件下鎂合金動態力學行為研究 彭磊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06 粘結NdFeB永磁材料製造原理與技術 白書欣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博士
2006 粘結相對鎢合金自銳性能影響的研究 祝志祥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2006 結構鋼成分組織與絕熱剪切敏感性關係研究 冀建平 北京理工大學 博士
2006 Mg-基、Zr-基大塊非晶合金及其複合材料的動態力學特徵研究 邵長星 北京理工大學 碩士
1995 平板結構在衝擊載荷下動力響應的數值分析與試驗研究 范亞夫 上海交通大學 碩士
1990 自緊身管殘餘應力穩定性的研究 朱秀榮 第五二研究所 碩士

社會任職

才鴻年曾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防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現任裝備發展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組長,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軍用材料配套專家組組長,國家新材料重大科技項目專家組成員等。兼任亞穩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衝擊環境材料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兵工學會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他還擔任多個學術期刊編委 。[2]

人物評價

才鴻年是中國薄裝甲鋼、複合裝甲和炮管自緊技術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所需關鍵材料的保障做出了貢獻,為中國軍用材料發展的系列化、標準化、通用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北京理工大學評)

才鴻年是兵器工業系統中一位優秀的科技專家,多年來,他為中國科研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為中國兵器工業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新華網評)

參考資料

時間 榮譽/表彰
1984年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1年 兵器工業功勳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1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才鴻年  ,北京理工大學網
  2.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導介紹:才鴻年   ,北京理工大學考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