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是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歌,該詩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

翰三入朝,一在天寶六載,一在十一載,後以廢疾還京,當在十三載之末。據本傳,於還京之後再提十四載祿山反,則知歸京在去年冬矣。其加河西節度使,封西平郡王,乃十三載事。詩言茅土山河,即是年所作以寄贈者。《舊唐書》: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後,因以為氏。《新書》:翰加開府儀同三司,在天寶十一載。

作品原文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1]

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

開府當朝傑,論兵邁古風。先鋒百勝在,略地兩隅空。

青海無傳箭,天山早掛弓。廉頗仍走敵,魏絳已和戎。

每惜河湟棄,新兼節制通。智謀垂睿想,出入冠諸公。

日月低秦樹,乾坤繞漢宮。胡人愁逐北,宛馬又從東。

受命邊沙遠,歸來御席同。軒墀曾寵鶴,畋獵舊非熊。

茅土加名數,山河誓始終。策行遺戰伐,契合動昭融。

勳業青冥上,交親氣概中。未為珠履客,已見白頭翁。

壯節初題柱,生涯獨轉蓬。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

軍事留孫楚,行間識呂蒙。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

作品注釋

今代麒麟閣①,何人第一功②?君王自神武③,駕馭必英雄④。

(首從朝廷任將說起,立言有體。)

漢武帝獲麟,作麟閣以畫功臣。漢宣帝甘露三年,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大將軍霍光等十二人於麒麟閣。②《史記》:漢王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不決。關內侯鄂君進曰:"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蕭何第一,曹參次之。"③《漢·刑法志》:高祖躬神武之才,總攬英雄。④《吳志·張昭傳》:夫人君者,謂能駕馭英雄,驅使群賢。

開府當朝傑①,論兵邁古風②。先鋒百戰在③,略地兩隅空④。青海無傳箭⑤,天山早掛弓⑥。廉頗仍走敵⑦,魏絳己和戎⑧。

(此記隴右戰功。先鋒百戰,初在王倕部下,又為王忠嗣將校也。略地兩隅,起下天山青海。背引廉、魏者,言戰與和俱善也。)

①唐制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官。《通典》:漢文帝元年,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東觀漢記》:章帝建初三年,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晉書·庚袞傳》:陳准曰:"君若當朝,則社稷之臣。"《舊唐書》:翰好讀《左氏春秋傳》及《漢書》,通大義。②《吳越春秋》:子胥與吳王論兵,七薦孫子。《馬援傳》:帝常言:"伏波論兵,與我意合。"干寶《晉紀》:皇太子有醇古之風。《世說》:阮裕曰:"志大宇宙,勇邁終古。"③《魏志》:太祖使張遼為先鋒。《孫子》:"百戰百勝。"④《左傳》:"吾將略地焉。"《漢書·蒯通傳》:毋戰而略地。舊注指突厥、吐蕃為兩隅,固非。《錢箋》以河西、隴右當之,亦非。河西事自在下段。⑤【錢箋】《舊唐書》雲:翰初事河西節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經略,三軍無不震懾。後節度使王忠嗣補為衙將,為大斗軍副使,討吐蕃於新城,遷右衛郎將。吐蕃寇邊,翰拒之於苦拔海,其眾三行,後山差池而下。翰持半段槍,當其鋒,擊之,三行皆敗,無不推靡,由是知名。《舊書》:天寶六載,翰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築神威軍於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築城於青海中龍駒島,吐蕃屏跡。趙曰:外寇起兵,則傳箭為號,無傳箭,息兵也。或曰:守城之法,更夜傳箭,以守其睡。今按:公《贈張垍》詩"靈虬傳夕箭",則箭即更籌也。⑥【錢箋】《寰宇記》:天山,在交河縣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祁連山,又名白山。又名天山軍,唐開元中置,在伊州城內。《唐·地理志》並隸河西道。《吐蕃傳》:吐蕃陷石堡城,為神武軍。本傳:以朔方、河東群牧十萬眾,委翰總統,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將高秀岩、張守瑜進攻,不旬日而拔之。阮籍詩:"彎弓掛扶桑。"⑦《克記》:廉頗,趙良將,破齊攻魏,封為信平君。⑧《左傳》:晉魏絳說悼公,和戎有五利。公悅,使絳盟諸戎,賜之女樂二八,歌鐘一肆。【錢箋】翰年已老,素有風疾,故以廉頗為比。《新書》:十二載,賜翰音樂田園。與魏絛賜樂事相類。

每惜河湟棄①,新兼節制通②。智謀垂睿想③,出入冠諸公④。日月低秦樹⑤,乾坤繞漢宮⑥。胡人愁逐北⑦,宛馬又從東⑧。

(此記河西恢復事。新兼節制,進封涼國公,加河西節度使也。趙曰:翰收復河西,故為帝所系想。出建節而入歸朝,獨冠於諸公。日月句,喻帝業之光昌。乾坤句,比皇輿之廣大。逐北從東,言其威名遠服。)

①《儀禮》:使者受命於朝。【錢箋】《舊書》:翰與安祿山、安思順,並為節度使。祿山在范陽,思順、翰分控隴朔,故曰"受命邊沙遠。"翰素與二人不協,上命結為兄弟。十一載冬,並來朝。使高力士於京城東駙馬崔惠童山池宴會,賜熱洛河以和解之,故曰"歸來御席同"也。寵鶴、非熊,即御席之人分別言之,言祿山、思順,軒墀之鶴耳,豈如翰為田獵之非熊乎。以衛懿公托諷玄宗,譏其不能屏祿山、思順而專任翰也。②沈佺期詩:"御席瑤觥落。"③《左傳》:"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庾信《新樂表》:"軒墀弘敞。"《邵氏聞見錄》,鶴乘軒,指軒車言,非軒墀之軒。或以為疑。朱注云:《韻會》:檐宇之末曰軒,取車象也。借用無害。張表臣《珊瑚鈎詩話》:若改墀字為車,則無弊矣。墀,乃傳寫之訛。④《史記·齊世家》:文王將獵,卜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乃霸王之輔。"果遇太公於渭陽,載與俱歸。【朱注】《爾雅翼》:熊之雌者為羆。則熊、羆可互用。⑤《書傳》:王者建諸侯,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煮以黃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潔,黃土取王者覆四方。李陵書:"當茅土之薦。"《漢書·高帝紀》:"民前或相保聚山澤,不書名數。"顏師古注:"名數,謂戶籍。"⑥又,高祖封功臣,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舊書》:天寶十二載九月,隴右節度使涼國公哥舒翰,進封西平郡王,食實封五百戶。⑦《孔從子》:處戰伐之世。⑧沈佺期詩:"風雲神契合。"《詩》:"昭明有融。"注:"融,長也。天既光大汝成王以昭明之道,甚有長也。"或以昭融指君,與上睿想犯重。或以昭融指天,與下青冥犯重。詩意言翰以戰功得君,自覺駿偉光明,無他詭道也。動,乃發動之動。⑨杜篤《吳漢誄》:"勳業既崇。"⑩鮑照詩:"交親篤離愛。"【錢箋】翰家富於財,倜儻任俠,好然諾,縱蒱好酒,其氣概可知。

未為珠履客①,已見白頭翁②。壯節初題柱③,生涯獨轉蓬④。幾年春草歇⑤,今日暮途窮⑥。軍事留孫楚⑦,行間識呂蒙⑧。防身一長劍⑨,將欲倚崆峒⑩。

(末段自敘,結出投贈之意。未為二句,嘆身老不遇。題柱,憶初志。轉蓬以下,傷暮景。孫楚、呂蒙,謂幕府英才。倚劍崆峒,欲參翰軍謀也。此章四句起,前二段各八句,後二段各十句。)

①《史記》: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②《田千秋傳》:千秋訟太子冤曰:"臣夢白頭翁老臣言。"③《後漢·戴就傳》:薛安奇其壯節。《成都記》:司馬相如初西去,題升仙橋柱曰:"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後果乘傳至其處。④曹操詩:"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⑤梁元帝詩:"既看春草歇,還見雁南飛。"⑥主父偃曰:"日暮途遠。"嵇康書曰:"若道盡途窮則已耳。"⑦【錢箋】翰奏嚴挺之子武為節度判官,河東呂諲為度支判官,前封丘尉高適為掌書記。又,蕭聽亦為翰掌書記,皆委之軍事。翰為其部將論功,隴右十將皆加封,若王思禮為翰押衙,魯靈為別將,郭英乂亦策名河隴間。又是年奏安邑曲環為別將,皆拔之行間。《晉書》:孫楚為石苞參軍,楚負其才氣,頗侮易苞。初至,長揖曰:"天子命我參卿軍事。"⑧《吳志》:吳使都尉趙咨使魏,對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前漢·吳王濞傳》:周丘曰:"臣以無能,不得待罪行間。"⑨《抱朴子》:卻惡防身者有數千法,如含景、藏形等,不可勝計。含景,劍也。宋玉《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⑩《舊書》:隴右道眠州溢樂縣有崆峒山,山在縣西二十里。王嗣奭曰:是時李林甫、陳希烈當國,忌才斥士,無路可通,翰獨能甄用才俊,不得已而欲依以進身耳。但稱頌之詞,不無過當。其攻伐吐蕃,明是殺人邀功,逢君之惡,乃王忠嗣所不肯為者,《兵車行》所以作也。此極稱之,豈衷語哉。

顧宸曰:公投贈排律,推崇如此,後來潼關一戰,竟至喪師失地,不幾昧於知人乎?然觀翰固守潼關,不輕出戰,賊勢窮蹙,已幾敗亡。當崔乾佑贏兵誘戰時,翰上奏曰:"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是必贏師以誘我,若往,正墮計中。況殘虐失眾,兵勢日蹙,將有內變,因而乘之,可一戰擒也。"此與李、郭北取范陽,覆其巢穴,潼關大兵,惟應固守之計,正相吻合。惜國忠懼禍,遣使趨戰,其慟哭而出,已預知必敗矣。厥後,慶緒推刃,竟如內變之說,則翰固能知兵料敵者。假使固守之策得行,與張、許、李、郭相為犄角,賊指日可滅。此即周亞夫堅壁以困吳楚之勝算也。此詩稱美,未為太過矣。

胡應麟曰:排律,沈、宋二氏,藻瞻精工,太白、右丞,明秀高爽,然皆不過十韻,且體在繩墨之中,調非畦逕之外。惟杜陵大篇鉅什,雄偉神奇,如《謁先主廟》、《贈哥舒》等作,闔辟馳驟,如飛龍行雲,鱗鬣爪甲,自中矩度。又如淮陰用兵,百萬掌握,變化無方,雖時有險撲,無害大家。近選者僅取"沱水臨中坐",以為他皆不及,塗聽耳食,哀哉!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