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抗磁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抗磁性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抗磁性(diamagnetism)是指一種弱磁性。組成物質的原子中,運動的電子在磁場中受電磁感應而表現出的屬性。外加磁場使電子軌道動量矩繞磁場進動,產生與磁場方向相反的附加磁矩,故磁化率k抗為很小的負值(10-5—10-6量級)。因此,所有物質都具有抗磁性。

一切物質都具有磁性,任何空間都存在磁場,只是強弱不同而已。磁化率k是材料的磁化強度M與外磁場強度H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物質磁化的難易程度,也是對物質磁性分類的主要依據。

物體的磁化強度M與磁場強度H的方向相反。從M=kH的關係來看,磁化率k是負的,原子磁化率的數量級約為10-5—10-6eMu。

抗磁性的本質是電磁感應定律的反映。外加磁場使電子軌道動量矩發生變化,從而產生了一個附加磁矩,磁矩的方向與外磁場方向相反。在磁場作用下,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是和沒有磁場時的運動一樣,但同時疊加了一項軌道平面繞磁場方向的進動,即拉莫爾進動。

大多數物質的抗磁性被其順磁性所掩蓋,只有一小部分物質表現出抗磁性。惰性氣體原子表現出的抗磁性可直接測量。一些離子的抗磁性只能從其他測量結果中推算得到。這些物質的k抗的絕對值與原子序數Z成正比,並與外層電子的軌道半徑的平方成正比,與溫度的變化無關,稱為正常抗磁性。少數材料(如Bi,Sb)的k抗比較大(可達10-4—10-3量級),隨溫度上升變化較快,稱為反常抗磁性。早年曾用Bi做測量磁場的傳感器材料。金屬中自由電子也具有抗磁性,並與溫度無關,稱朗道抗磁性。但因其絕對值為其順磁性的1/3,始終被掩蓋不易測量。在特殊條件下,金屬的抗磁性隨磁場的變化有振盪特徵,稱為德哈斯-范阿爾文效應,是費米面測量的重要方法。超導體中有超導電流時,存在邁斯納效應時具有很強的抗磁性,其抗磁磁導率為-4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