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拉穆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拉穆古鎮,是肯尼亞最古老的居住城鎮,是東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斯瓦希里人聚居地,用珊瑚石和紅樹林木材建造而成,以簡樸的結構為特色,並仍然保持着它的傳統作用[1]

拉穆古鎮位於肯尼亞東部的拉穆古城其實就是一個瀕臨印度洋的小島,一踏上這個小島,就會有種時空倒轉的感覺。港口邊矗立着幾個世紀前的大炮,手工藝人們在一鑿一鑿地雕琢木門。拉穆古城仍保留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飛速發展的世界面前,古城的人們正在尋求發展與傳統之間的平衡。

中文名:拉穆古鎮

外文名:Lamu Old Town

編 號:1055

所屬國:肯尼亞

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名稱:拉穆古鎮(Lamu Old Town)

入選時間:2001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v)(vi)

地理位置:S02 17 04 E40 51 09

遺產編號:1055

遴選描述:

拉穆古鎮(Lamu)位於肯尼亞東南部濱海省印度洋邊的拉穆島上,拉穆島是屬於拉穆群島的眾多島嶼之一。拉穆鎮是處於蒙巴薩東北面341公里,是拉穆郡的首府,是拉穆島上最大的城鎮。古鎮歷史悠久,始建於1370年,面積1.275平方公里。 作為肯尼亞最古老的居住城鎮,拉穆有一個豐富而燦爛的歷史。這個鎮是從索馬里到莫桑比克這些斯瓦希里最原始的殖民地中之一。從狂暴的葡萄牙入侵到後來17世紀的阿曼統治,它一直是一個繁榮的港口城市。直到20世紀初拉穆的經濟一直是以奴隸為基礎。當1907年奴隸製取消以後,這個島的經濟受到很大的衝擊。直到最近隨着遊客的進入才使它的經濟獲得了新生。

200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v)(vi),拉穆古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 (ii):拉穆的建築和城市結構生動地體現了來自於歐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的幾百年來的文化影響,利用了傳統的斯瓦希里技術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文化。 遴選依據標準(iv):港口都市東非海岸的繁榮與衰退以及班圖、阿拉伯、波斯、印地安和歐洲之間的相互作用反映了這個地區歷史上的重要文化與經濟的逐步發展,而拉穆古鎮是其最突出的體現。

遴選依據標準(vi):拉穆的重要的貿易角色及其對學者和教師的吸引力使它在這個地區具有重要的宗教功能。繼續保持着伊斯蘭和斯瓦希里文化教育中心地位。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拉穆古鎮是東非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斯瓦希里人聚居地,並仍然保持着它的傳統作用。這個鎮用珊瑚石和紅樹林木材建造而成,以簡樸的結構為特色,同時,庭院、陽台走廊、精心雕刻的木門為其增添了很多特有風貌。從19世紀開始,主要的穆斯林宗教節日活動都在這裡舉行,這裡也已經成為伊斯蘭和斯瓦希里文化的重要研究中心。

遺產簡介

作為非洲斯瓦希里文化的發源地,拉穆古鎮仍保留着傳統的生活方式。這裡大多數建築的歷史都能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十分完好。拉穆人吸收着外來的一切,異域文化特別是阿拉伯文化深深地影響着拉穆古城。拉穆的建築和城市結構生動地體現了來自於歐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的幾百年來的文化影響,利用了傳統的斯瓦西里技術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文化。

拉穆古鎮的房屋及營造物的建築尤其獨特,建築材料取源於當地,包括牆壁用的珊瑚石,支撐木門用的紅樹林柱子,以及雕刻複雜的百葉窗。村落,拉穆堡壘,斯瓦西里住宅博物館和驢子避難所都是值得旅客參觀的地方。

地理環境

拉穆看起來像是一個在幾乎停滯不前的地方。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它的物理外貌及特徵變化很小。狹窄曲折的街道只能供步行者或者是驢子來往。人口幾乎全是穆斯林。男人們仍然穿着長袍,女人像其他穆斯林一樣用黑邊布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拉穆因為它的異國情調、偏僻和沉寂而出名。它成為嬉皮士和其他非英國國教徒的精神中心,他們被它的不受外界干擾的傳統文化所吸引。有些人認為拉穆的出名以及旅遊的增長終究會破壞這個斯瓦希里殖民地獨一無二的價值體系與文明。然而又有些人認為,沒有旅遊業拉穆會受到損失而變得蕭條。這個鎮建立時間至少是14世紀,甚至更早。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在肯尼亞於20世紀60年代獲得獨立之前,這個島及其周圍的群島從葡萄牙人手中移到阿曼人手中,最後受英國人統治。在19世紀阿曼統治時期,這個島處於繁榮時期,因為盛產象牙、紅樹林木材和從內部駛往中東的奴隸而成為貿易中心。人丁興旺,這個島成為東非海岸的斯瓦希里和阿拉伯藝術中心,也是至高無上的知識中心。

古鎮特色

拉穆鎮雖小——從這頭走到另一頭僅需要40分鐘——但是,鼎盛時期的痕跡仍然很明顯,儘管常常遭到破壞。許多19世紀的大官邸仍然存在;使房屋變的雅致的新雕刻門、複雜的珊瑚製品以及硬木家具在這個島上仍然能找到。長久以來,拉穆的商人們漂洋過海到達波斯灣甚至遠至葡萄牙,他們不但帶回了異國的商品,更帶回了異域的文化。經過了與本土文化逐步的磨合,最終形成了今天拉穆當地班圖人獨特的語言與生活方式。傳自波斯灣的銅製造型大門,以及獨特的古老珊瑚建築都是拉穆文化的驕傲。

拉穆有許許多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它的房屋及營造物的建築尤其獨特。絕大多數建築物都可以追溯到18世紀或之前,建築材料取源於當地,包括牆壁用的珊瑚石,支撐木門用的紅樹林柱子,以及雕刻複雜的百葉窗。村落,拉穆堡壘,斯瓦希里住宅博物館和驢子避難所都是值得每個旅客參觀的地方。在19世紀60和70年代,這個遠離肯尼亞海岸的白色的島鎮被稱作是非洲的加德滿都,是挑運工和其他陸地遊客在幾個月的風塵僕僕的跋涉後尋找慰藉的目的地。它的名氣不可避免地傳播開來,現在,旅遊業代替了帆船製造業和農業,成為島上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與它的沿着海岸線往南的相對來說更發達一些的鄰居相比,拉穆還一直保持着過去的風格。

肯尼亞古鎮拉穆有「驢島」之稱,島上的3800頭驢非常能幹,它們不但能運貨,還能馱着遊客穿過狹窄的棧道。說是客運貨運兩用,但「驢島」上毛驢的主要工作還是馱運貨物。居民們出行一般都選擇步行,只有一些小伙子成天騎着驢四處溜達。他們是在訓練,為參加島上的「賽驢會」做準備。所謂環島大道,不過是一條僅能允許一輛車通過的小路,但對於眼前這條路來說簡直就是大道了。眼前的路,類似中國人沿懸崖峭壁修建的棧道,一邊是牆,另一邊下面就是海,剛好能容一頭驢通過。

民俗文化

公元14世紀,東非的拉穆就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貿易發達的城邦。來自阿拉伯、波斯及印度的商人每年來到東非沿岸。他們帶來了印度洋對岸的陶瓷、地毯等奢侈品,同時,也把毛驢帶到了島上。如今,毛驢擔當着島上主要的客運和貨運任務,因而拉穆也被稱為「驢島」。每逢盛大節日,拉穆都要舉行騎驢比賽。在中國人用非洲式木雕、家具裝點家居的時候,中國瓷器和木門正成為非洲人的寵兒。

在家裡擺一個非洲雕像,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家居時尚。無論是硬朗的材質還是誇張的色彩和形態,這些帶着些許神秘的光怪陸離的飾品雖然多以深褐色為主,擺在家中卻非常奪目,眼下已被越來越多的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廣州人所接納,然而在遙遠的非洲,中國的瓷器、木門等文化味道很重的物件正被非洲人用來裝飾家居。

在非洲肯尼亞,有些人家的整面牆都用中國瓷盤來裝飾,位於肯尼亞印度洋邊的古鎮拉穆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成為中國陶瓷在東非的集散地,被當地人稱作是中國古瓷器的倉庫。自中世紀以來,「中國拉穆」即是當地人對中國瓷器的稱謂。這裡出土了自12世紀以來各個時期的中國古瓷及碎片,點點珍藏講述着數百年來中非貿易的繁盛往事。非洲人把這些古瓷及碎片全拿來裝飾家居了,這些瓷器掛在牆上,把原來冷酷、堅硬的質地變得很生動,很溫暖,甚至帶有柔情味道。另一方面,如果乘船到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島,走進充滿神秘色彩的石爐鎮,穿過迷宮似的窄巷,見精美的木門時,你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桑給巴爾島石頭城大街小巷裡各家各戶的木門是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一景,從木門的製作風格和款式可以窺見當年外來文化對桑島的影響。圓拱、方形門楣很有中國古代大門的影子,多數大門上有銅製尖門釘,現已成為裝飾品和財富的象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