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 拼音: bài 注音: ㄅㄞ 部首: 手 部外筆畫:5 總筆畫:9

五筆86/98: RDFH 倉頡: HQMQJ 鄭碼: MDAC 電碼: 2157

筆順編號: 311311112 四角號碼: 21550 UNICODE: 62DC

基本字義

bài   ㄅㄞˉ 表示敬意的禮節:~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懺。禮~。回~。 恭敬地:~托。~謝。~讀。~別。~謁(a.拜見;b.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年。~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結成某種關係:~將(jiàng )。~相(xiàng )。~師。~把子。 姓。

英漢互譯

do obeisance make a courtesy call

方言集匯

粵語:baai1baai3 客家話:[梅縣腔]bai5[海陸豐腔]bai5[客英字典]bai5[寶安腔]bai5[東莞腔]bai5[沙頭角腔]bai5[客語拼音字彙]bai4[台灣四縣腔]bai5[陸豐腔]bai5

詳細解釋

拜 bài 〈動〉

(會意。從兩手,從下。《說文》古文上象兩手,丅為「下」的古體。《說文》引 揚雄說:「拜從兩手下。」表示雙手作揖,或下拜。隸書將「丅」(下)併入右邊的「手」之下而成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義: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兩手合於胸前,頭低到手) 同本義 [do obeisance] 拜手,稽手。——《書·召誥》。傳:「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禮記·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宋· 王儻《唐語林·雅量》 拜送書於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後世指下跪叩頭。兩腿跪地,兩手扶地,低頭。後又作為行禮的通稱 則又再拜,又故遲不起,起則五六揖,始出。——宗臣《報劉一丈書》 又如:納頭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薩;拜天地;拜父母 拜謝。行拜禮表示感謝 [express one's thanks] 三年將拜君賜。——《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拜恩(拜謝恩賜);拜盟(拜謝結盟) 拜見;拜謁 [visit] 則往拜其門。——《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肅拜 蒙母,結友而別。——《資治通鑑·漢紀》 又如:拜見(謁見尊長);拜親(拜見朋友的父母) 授與官職;任命 [offer official post] 拜相如為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公車特徵拜郎中。——《後漢書·張衡傳》 接受官職;上任 [receive official post] 於是辭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又如:拜石(拜受俸祿);拜邑(拜受邑宰) 通過一定儀式結成某種關係 [acknowledge sb. as one's master,godfather,etc.]。如:拜師;拜把兄弟;拜乾爹 祝賀 [offer greetings]。如:拜年;拜節;拜壽 上;獻 [present;submit] 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詞性變化

拜 bài 〈副〉用於動詞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讀大作;拜啟;拜辭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拜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5 〔古文〕《唐韻》博怪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怪切,擺去聲。字重文。《說文》楊雄說,拜,從兩手下也。《禮·郊特牲》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疏》拜者,是服順也。《周禮·春官·大祝辨九註》稽首,頭至地也。頓首,頭叩地也。空首,頭至手,所謂拜手也。吉拜,拜而後稽顙。凶拜,稽顙而後拜。奇讀爲奇偶之奇,謂一拜也。褒讀爲報,再拜是也。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振動,戰栗變動之拜也。《詩詁》一,稽首,謂下首至地稽留乃起。二,頓首,謂下手置首於地卽起。三,空首,謂下手首不至地。四,振動,謂恐悚迫蹙而下手。五,吉拜,謂雍容而下手。七,奇拜,謂禮不再拜也。八,褒拜,謂答拜也。九,肅拜,謂直身肅容而微下手,如今婦人拜也。 又膜拜,舉兩手伏地而拜也。《天子傳》膜拜而受。 又《荀子·大略篇》平衡曰拜。《註》謂磬折,頭與腰平。 又朝廷授官曰拜。《史記·淮隂侯傳》至拜大將,乃信也。《後漢·左雄傳》拜除如流,缺動百數。 又屈也。《詩·召南》蔽芾甘棠,勿翦勿拜。《詩詁》攀下其枝,如人之拜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拜蔏藋。《註》疑卽商陸。本作。《六書正譌》又作。

English

do obeisance, bow, kowtow[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