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拯救與逍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拯救與逍遙》作者:劉小楓,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1]出版社成立於1957年,秉承大夏大學(華東師大前身)的人文精神,依託華東師範大學深厚的學術底蘊,形成了以大教育為出版宗旨的綜合性出版特色。出版物主要由教材、學術著作[2]、社會讀物構成。

內容簡介

本書是劉小楓的代表作,曾引起中國學界很大的震動。作者討論了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並以比較的方式展開討論。比較的雙方是東西方的文化形態,其實質在於承擔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之際的不同的價值和道路。

本書的比較並非坊間流行的泛泛之論,言約指博,而文辭犀利,在特定方面充分反應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爭論。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觀的態度對東方文明中諸因素作了深入探討,並對西方文化語境中的特出人物與思想進行了詳盡分析,彰顯既往文化比較之誤區乃至荒謬,以突顯在本書中,作者所涉獵的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承擔之際可能的希望與真理之路。

本書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禮和對話。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質存在巨大差異,它們並不能互譯,最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與逍遙。中國精神中,恬然之樂的逍遙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說「吾與點也」。佛道更不必說。而西方精神,受難的人類通過耶酥基督的上帝之愛而得拯救,人與親臨苦難深淵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這兩種精神品質的差異乃是「樂惠文化」(李澤厚語)與「罪惡」「愛惡」文化,超脫與救贖的精神衝突。本書是在救贖與超脫,拯救與逍遙這兩種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間展開的這場精神衝突的對話。

作者開篇分析了價值現象學的精神衝突;緒論研究了詩人自殺的意義,以下五章系統詮釋了中西方思想在社會價值、文化背景、文學意義及思想形式上的異同。全書結構清晰、理論深刻、觀點新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劉小楓,1956年生於中國重慶。1989年入瑞士巴塞爾大學讀書,獲神學博士學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總監、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經典與解釋」叢書主編等職務。著有《沉重的肉身》、《這一代人的怕和愛》、《走向十字架上的真》、《聖靈降臨的敘事》、《拯救與逍遙》及《罪與欠》等書。

目錄

引言 作為價值現象學的精神衝突

緒論 詩人自殺的意義

一 「天問」與超驗之問

二 適性得意與精神分裂

三 走出劫難的世界與返回惡的深淵

四 希望中的絕望與絕望中的希望

五 擔當荒誕的歡樂與背負十字架的苦行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編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