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捉刀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捉刀人

成語: 捉刀人

拼音: zhuō dāo rén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生性多疑的曹操在會見匈奴的使者時,為了顯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讓一表人才的崔季珪裝成他接見,自己則扮成武士提着刀站在床頭。會見完畢就命間諜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說床頭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1]

成語出處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成語釋義

床:指坐榻;捉刀人:指拿着筆的旁侍。古代的侍從,有專門的刀筆隸,所以,這裡的「刀」為修改竹木簡錯字的小型工具,和筆的作用類似。比喻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捉刀,這裡指握着刀,拿着刀。;形陋:形象醜陋;代:代替。

成語舉例

《捉刀人》是一出新編的曹操戲,北嬰編劇,林蔭宇執導。[2]

爭議釋義

「捉刀人」一詞,最初出現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容止》,原文如下: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對於這一片段,綜觀歷史文獻,可謂笑話百出。而最厲害的,得算是曹操「床頭捉刀」的解釋。「曹操抗着刀站在床頭」,當然也有說「提着刀」或是「舉着刀」的。實際上,這種解釋是非常不合乎情理的。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操是讓崔季珪代替自己,也就是說,崔季珪是一個假丞相,而曹操自己假扮成了「曹操」的一個旁侍。旁侍舉刀,提刀,抗刀,其實都不符合當時的禮儀,更何況曹操老奸巨滑,他是不會允許左右的人持刀的。越是演戲,越是演得得象。

那曹操當時手裡的「刀」究竟是什麼,我們得研究一下。

中國最初的文字是直接用「刀」刻在器皿上的,所以,「刀」就是最初的「筆」。竹木簡出現後,官員身邊往往有一個「刀筆隸」。「刀筆隸」手裡拿着兩種工具——用筆寫字,用刀修改。也就是說,如果寫錯了字,用小刀把錯字刮掉,再寫。這裡的「刀」,和「筆」的作用仍然類似,也不是後來的那種殺人武器。

原文中的動詞「捉」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為什麼不用「舉」「抗」「提」之類的動詞,原因就是這裡的「刀」實為一種書寫工具,一個「捉」字正說明小刀之小!也就是說,曹操當時扮演的是「丞相」身邊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小「文書」形象![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