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搗練子·望書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搗練子·望書歸》是由宋代賀鑄《搗練子》組詞的第六首。

詞中寫道,由於邊關路遠,傳郵不便,思婦希望寄送的征衣早日穿在丈夫身上。只有在夢中才可能與親人多次相見,只盼望來年能得到親人的書信。整首詞語言質樸,而又感情深婉,哀傷曲折。

搗練子賀鑄

邊堠遠① ,置郵稀②,附與征衣襯鐵衣。

連夜不妨頻夢見,過年惟望得書歸③。

字詞注釋

①邊堠:邊防偵伺敵情用的土堡。

②置郵:即驛車、驛馬、驛站。古代的郵遞工具和設施。《孟子》:「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③過年:逾年。漢桓寬《鹽鐵論·徭役》:「古者無過年之徭,無逾時之役。」有的選本釋為今之所謂過春節,說思婦「一心盼望得到征人回家過年的書信」,是誤解。

白話譯文

對敵鬥爭的邊防前線,離得很遠很遠,傳送文件的驛站異常的稀少。趕緊把自己做的征衣寄給丈夫穿。只有在夢中多次與親人相見的願望尚可實現。只盼望冬去春來能得到親人的回信。

創作背景

在中國歷史上,北宋是最為孱弱的一個封建王朝之一,從開國時起,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便不斷對之進行侵擾。正因為如此,被朝廷徵發,駐守在北陲苦寒地帶的戍卒為數巨多,他們遠離家鄉、親人,生死卻不為封建統治者所關心。「誰知營中血戰人,無錢得合金瘡藥!」(劉克莊《軍中樂》)便是戍卒生活的真實寫照。戰爭和死亡時刻威脅着他們的生命,朝廷又無絲毫體恤,自然而然,親人牽腸掛肚的思念就成了極為正常亦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賀鑄在《部兵之狄丘道中懷寄鼓城社友》詩中就曾描述過元豐七年(1084)冬他在徐州親眼看見的慘狀:「役夫前驅行,少婦痛不隨。分攜仰天哭,聲盡有餘悲。」詞人是一位對人民疾苦深懷同情的文學家,面對這種殘酷的社會現實,他創作了《搗練子》組詞,代思婦征夫們訴說他們的痛楚。原詞共有六首,第一首已經殘缺,其餘五首題依次為《夜搗衣》、《杵聲齊》、《夜如年》、《剪征袍》、《望書歸》。這五首詞的題目順序很有層次,俞陛雲說:「皆有唐人『塞下曲』思致。」該詞題為《望書歸》,是《古搗練子》組詞中的最後一首。

作品鑑賞

詞中寫思婦對於生活的要求,已經低到了不能再低的限度:不敢想真的與征夫重逢,只希望能夠在夢中多見幾面;不敢想人歸,只希望書歸;不敢想回信之速,只寄希望於來年。哀惋至極。在它的背後,正不知有多少個幻想變成過泡影,多少次熱望化作了灰燼。顯而易見,這樣寫,比直接去寫思婦盼望征人早早歸來深沉千萬倍。

然而該篇的好處還不盡於此。其哀惋的筆調之下,更潛藏着對於封建統治者的一定程度的譴責。按古代詩歌中寫思婦、征夫互通音訊之困難的篇章本不在少數,如南朝梁劉孝先《春宵》詩曰:「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唐劉希夷《搗衣篇》曰:「緘書遠寄交河曲,須及明年春草綠。」賈島《寄遠》詩日:「身征遼海上,家住錦水邊。十書九不到,一到忽經年。」皆是其例。但它們所強調的,往往還是空間距離的遙遠,屬於客觀因素,只好「怨天」。而本篇於「邊堠遠」三字之下又添了「置郵稀」一句,這就道出了執政者們對於征人及其家屬苦痛的熟視無睹,在主觀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分明是在「尤人」了。蘇軾寫那專供帝王、后妃們享用的新鮮荔枝、龍眼如何不遠萬里、及時貢進,也有「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荔枝嘆》)之句。雖詠前朝之事,實刺當代的類似情形。用它來反襯賀詞,愈見「置郵稀」三字於輕描淡寫中有微詞在焉,不可等閒看過。

近代著名學者夏敬觀指出:「觀以上凡七言二句,皆唐人絕句作法。」(手批《東山詞》,未刊稿)是的,它們確實不類宋調,其丰神直追唐音。試觀唐入同題材的七絕,陳玉蘭《古意》日:「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干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陳陶《水調詞》曰:「長夜孤眠倦錦衾,秦樓霜月苦邊心。征衣一倍裝綿厚,猶慮交河雪凍深!」張泫《怨詩》曰:「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征客近來音訊斷,不知何處寄寒衣。」賀詞與之相較,正不多讓。

最後把這一組詞《搗練子》納入唐宋詞發展史的範圍內來作一考察。像這樣以思婦口吻、借搗衣寄遠以表達懷念戍人之情,並諷譴封建統治者的題材,在早期民間詞里是屢見不鮮的。「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詞牌正是《搗練子》,藝術上是粗糙些,反苛政的思想內容卻很強烈。後來到了某些文人手裡,此長彼消,向着否定的方向發展。文人詞中最早的一首《搗練子》系李煜(一說馮延巳)所作:「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寫作技巧提高了許多,內容卻換成了寫封建知識分子夜聽寒砧的悲秋情緒,真是「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詩·召南·鵲巢》)了。至於賀鑄這組詞,又來了個否定之否定。它們標明是「古搗練子」,五首中且有三首用韻與上引《搗練子》相同,顯然,詞人是有意汲取了早期民間詞中的營養並向其復歸。不過,他在學習和繼承民間詞的同時,揚棄了它那質木無文的弱點,益之以文入詞的成熟技法,做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寫出了新的水平。唐宋文人詞中,這種題材的作品非常少見,達到和賀鑄同樣水準的那就更難尋覓。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對於這組詞的價值,當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省汲縣)人。早年曾任武職。後轉為文職,但地位都不很高,晚年退居蘇州(今江蘇蘇州)。其詞善於鍊字,意境突出,筆調富於變化,常化用古樂府及唐人詩句,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有《東山詞》傳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