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排中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排中律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排中律,指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兩種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麼A要麼非A」,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不能同假的命題(矛盾關係、反對關係)同時加以否定。比如有一塊空地可以種莊稼,甲、乙兩人討論這塊地該種什麼莊稼好。甲一會兒說應該種玉米,一會兒又說不應該種玉米。針對甲的說法,乙說: 「你的兩種意見,我都不同意。」

在這裡,甲的說法就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因為他同時肯定了這塊空地「應該種玉米」和「不應該種玉米」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而針對甲的說法,乙的說法就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為排中律認為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斷定上述兩個判斷都是假的。

也就是說:這塊地要不就是應該種玉米,要不就是不應該種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邏輯錯誤

排中律要求保持思想自身的明確性。一個思想如果被認為既不真又不假,就會令人難以理解、不知所云。

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是模稜兩不可。

【例1】有人提議或者老李去或者老王去,我認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兩個人都不去,我也不贊成。

【例2】在討論被告是否犯了貪污罪時,有人說:「不能認為被告犯了貪污罪,也不能認為被告沒有犯貪污罪。我覺得被告犯的是介於貪污和非貪污之間的一種罪行。」

【例3】在討論是否應該禁煙時,某甲說:「我不贊成禁煙,煙草可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產業。可是……畢竟吸煙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贊成不禁煙的意見。」

以上幾例對有關同一事物情況的兩個相互矛盾的陳述都加以否定,這樣所表達的思想含糊不清,犯了模稜兩不可的錯誤。

排中律禁止同時否定兩個具有矛盾關係或下反對關係的思想,因為: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對於兩個具有反對關係的思想,如果也認為不能同時予以否定,就屬於對排中律的誤用。這種錯誤可以稱為「非黑即白」的謬誤。顯然,在黑與白這兩個具有反對關係的概念之外還存在其他選擇。

例如:在林肯和道格拉斯關於奴隸制的辯論中,道格拉斯反對給黑人以和白人平等的權利。他說:「這意味着白人要和黑人一起生活、一起睡、一起吃,要和黑人結婚,否則就是不可理解的。」林肯反駁道:「我反對這種騙人的邏輯,說什麼我不想要一個黑人女人做奴隸,就一定得娶她做妻子。兩者我都不要,我可以聽憑她自便....」

林肯在論辯中敏銳地抓住了道格拉斯的錯誤,指出這種錯誤的實質在於認為不是黑的便一定是白的。生活中不乏這種愛走極端的錯誤。例如,媽媽對孩子說:「你把家裡所有的燈都打開,太浪費電了。能不能關掉一些不用的?」孩子答道:「媽媽,難道您想讓我點上蠟燭在家裡撞來撞去嗎?」排中律只排除對兩個不可同假的思想都加以否定的情況,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都加以否定並不違反排中律,因為互相反對的思想是可以同假的。

對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作選擇、不表態,不違反排中律。因為排中律僅僅要求對兩個不可同假的命題不能都否定,並沒有要求確定其中哪個真哪個假。由於認識上的局限,還無法斷定孰真孰假,或者由於其他原因而不願意表態(如在會議上對某提案進行表決時,出於某種考慮,既不投贊成票,也不投反對票,而表示棄權),不違反排中律。

對複雜問句拒絕回答,也不違反排中律。複雜問句是指包含着預設並要求對方做肯定或否定回答的問句。預設是指交際中話語的已知部分,或者說雙方共知的東西。

【例1】甲對乙說:「趙科長又戒煙了吧?」

甲的話語中包含着「趙科長抽煙」「趙科長曾經戒過煙」等多個預設。對於這種複雜問語,不論作肯定還是否定的回答,其結果都承認了其中的預設。

【例2】調查者問:「你收受的賄賂中有沒有金戒指?」

調查者所提的問題是一個複雜問語,其中所包含的預設是:對方有收受賄賂的行為。對此問題,不論答「有」還是答「沒有」,都意味着承認自己有受賄行為。面對不正當的複雜問語,正確的做法是直接否定問語中的預設:「我根本沒有接受過賄賂。」這就構成了對不正當的複雜問語的反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