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排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排市鎮地處幕阜山脈北麓,位於湖北省陽新縣南部富河流域中游,距陽新縣城30公里,西北緊靠106國道,東南臨近江西瑞昌,陽新縣富河中游,歷史上因「夾河兩岸皆有市」而得名排市鎮,是古代著名的商貿集市。1999年,原排市鎮和後山鄉合併為新的排市鎮。全鎮版圖面積156.94平方千米(2017年),現有24個行政村:排市村、河北村、萬家、上王、梅潭、硤石、石坑、洛元、下橋、鐵鋪、玉畈、日清、山田、龍口、官科、後坑、泉山、中山、王垴、陳山、紅山、下容、富山、西元,全鎮146個村民小組,農戶9321戶,總人口34597人(2017年),總耕地面積42760畝,山場面積約14萬畝,2013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662元。[1]

中文名: 排市鎮

外文名: pai shi town

別 名: 油茶之鄉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陽新縣

面 積: 156.94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排市村,河北村,後山鄉,下橋

政府駐地: 排市村

電話區號: 0714

郵政區碼: 43524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4597人(2017年)

著名景點: 後山瀑布,闞家塘古民居,下橋顏山道觀等

火車站: 陽新站、白沙鋪站、楓林站

車牌代碼: 鄂B

著名人物: 成務,鍾雲龍等。

村鎮概況

排市並不是「市」,而是一個江南普通小鎮。地處幕阜山北麓,位於富河流域中游南岸,素以「夾河兩岸皆有市」而得名。自南宋宋理宗時就有了排市街,歷來為富河水運停靠之所,商品集散之地,自上游順流而下的木排竹筏在此攢集成市,綿延數里。從「排市」二字中,可以想象得到當年富河放排手們「號子一喊浪靠邊」的沖天豪氣和夾河兩岸人來熙攘的繁華景象。

【名稱來歷】因昔有「夾河兩岸皆有市」,河上常有竹木排停靠而得名。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4°49′~114°58′,北緯29°33′~29°41′。地處陽新縣西南部,東與木港鎮毗鄰,東南與江西省瑞昌市肇陳鎮相連,西南與洋港鎮、龍港鎮為鄰,北與軍墾接壤。人民政府駐排市村,電話區號0714,郵政編碼435245,距陽新縣城30千米。

【政區沿革】民國時期屬陽新縣第五區,1958年屬蘇紅公社,1960年設排市區,1975年建排市公社,1984年恢復區建置,1987年設鎮。

【政區劃分】2011年末轄排市、河北、萬家、上王、梅潭、硤石、石坑、洛元、下橋、鐵鋪、玉畈、日清、山田、龍口、官科、後坑、泉山、中山、王垴、陳山、紅山、下容、富山、西元24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面積】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828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600人,城鎮化率15.7%。另有流動人口6321人。總人口中,男性26325人,占54.5%;女性21961人,占45.5%;14歲以下7121人,占15%;15~64歲29610人,占61.3%;65歲以上11555人,占23.9%。總人口中全部是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6.2‰,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長率12.1‰。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1千米,總面積156.94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陸地143.3平方千米,占94.3%;水域9.7平方千米,占5.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18人。

資源

排市鎮位於陽新縣富河中游,歷史上因「夾河兩岸皆有市」而得名排市鎮,是古代著名的商貿集市。1999年,原排市鎮和後山鄉合併為新的排市鎮。現排市鎮下轄24個行政村,人口34597人(2017年),國土面積156.94平方千米(2017年),擁有耕地面積4.2萬畝,山場面積12萬畝,資源十分豐富。排市鎮人傑地靈,地大物博,山多水闊,資源豐富,農、林、工業發展前景廣闊。

山水資源

全鎮現有山場面積10.98萬畝,其中宜林面積7.56萬畝;水域面積3.2萬畝。

其中可養殖水面面積2.5萬畝;耕地面積35083畝。   水田19914畝,旱地15169畝。

礦產資源

境內礦藏的柴煤儲量高達500萬噸以上。

電力資源

境內有大型水庫3座,可用於小水電開發。廣闊的山場,寬闊的水域,遼闊的耕地,給排市鎮帶來了無限的財富。該鎮堅持科技興農,走農業產業化和綜合開發的道路。現建有萬畝油茶、萬畝把竹、萬畝優質稻、3000畝精養魚池、2000畝大棚蔬菜、1000隻黑山羊種羊等基地10個。

鎮內竹木成林,果樹成蔭,魚蟹滿池,蓮藕滿塘,糧食遍地。高科技,大規模、高效益、供產銷一條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在該鎮基本形成。排市工業以煤炭開發、紅磚生產、黃砂經營、竹木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已興辦紅磚廠3個,竹木加工廠5個,農副產品加工廠40個,黃砂公司1個。現代化生產管理的工業模式正逐步走向正軌。

交通

排市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設施齊全,環境優良,是一塊投資開發的熱土。一是交通便捷,水陸兩通。朱黃公路穿腹而過,南與省道界浮公路相連,北與106國道接壤。富河之水穿境而過途徑陽新縣城,流入長江。二是通訊設施完備。已開通程控電話1400門,建有移動通信發射塔站三座。三是社會環境優良。

旅遊

排市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開發潛力巨大。陽新八景之一的滴水崖瀑布僅距高速出口1.5公里,一代文豪蘇東坡曾到此遊覽,並留下了壯美詩篇;後山闞家塘古民居2012年成功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道教聖地顏子仙觀是鄂東南道教文化最大的道場;中共陽新「一大」會址鍾家祠堂已建成黃石首批文化禮堂,對遊客開放。

近年來,排市鎮進一步加快旅遊產業發展,加大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今天的排市,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四海賓朋前來觀光旅遊。排市是著名的「文化之鄉」,是陽新採茶戲的發源地,後山闞家塘清代古民居是央視《陽新鞋匠》的外景拍攝地。

排市是「紅色的熱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龍湖瑞中心縣委在排市這塊熱土誕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王平、黃驊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闞家塘古民居

闞家塘古村位於陽新縣排市鎮下容村。名為闞家塘,實為清乾隆年間李姓人家修建的李家大院。李氏後裔遵先祖只在宅基上內擴不外延之囑,歷經300餘年,形成了長近百米,寬約20米的上中下三層,三扇大門,36個天井,108間房的家族建築群。2012年被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名為闞家塘,卻沒一戶闞姓人家。「相傳,很久以前,這裡因闞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後遷走他鄉。清康熙年間,李氏遷居此地,繁衍生息,其後裔遵先祖添丁加口,只在老宅基腳內加屋建檁,不得外延之囑,數百年來,形成了長逾百米,寬約20米的上中下三層,三扇大門,36個天井,108間房的家族建築群。」鎮長魏永伙說。

據李氏族譜記載,這支李姓始祖李懷楚,1580年前後由江西瑞昌清湓遷居此地。公元1752年,即清乾隆年間,李氏第七代後裔李克瑞靠茶麻生產與貿易起家後,大興土木,擴大基業,修建了這座光宗耀祖的家族大院。

依山而建的李家大院,坐北朝南;門前有場,沿牆院延伸百米之長;牆,高三丈有餘;有三層或二層樓閣,樓層之間,有內廊環繞;廂房外牆有內窄外寬或長或扁的通風窗,還可作瞭望或禦敵射擊孔;百米牆院僅有大門三扇,正門,青石門框,上書「盤古風清」。外觀其屋,與修建平地之物無異,進入其中,才見其依山勢而建,樓層交疊;正堂三階的三扇大門與3條橫向的環廊相交,108間廂房就鑲嵌在這三縱三橫的網格之間。

李氏族譜記載,李克瑞在世85年,修建此宅院就耗費50餘年的光陰。李家大院108間房屋的防火、排水、採光處處用材獨到,匠心別具。青石板鋪地,硬山牆擱檁,大青磚平砌,小青磚灌牆,梁架木柱均徑尺有餘,橫樑中部微拱的「冬瓜梁」隱約可見圓形的花紋雕刻。青磚與木質結構中,橫向每五間房屋就有一道青磚封火牆直達屋頂,因其形如馬頭,俗稱馬頭牆。「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着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為封火牆。」縣住建局負責人說。

李家大院處處彰顯納氣藏風之勢,36口青石板鋪就的天井或迴廊或暗溝與院外溪溝相接相通,既寓大院「四水歸堂」又財不外漏之意;36口天井勝似36個天窗,讓壁壘層疊的大院終年陽光照射,那留着倒喇叭形的瞭望孔和108間房屋的木雕窗欞,任四面來風穿堂而過,雖是南敞北閉的「U」形民居,卻也終年滿院春光。溪岩山的泉水滋潤着這塊家族領地,院內,有山中之泉,供日常飲用;院外,有泉水井3口,終年不涸,不僅供飲用,還能入田、進溝,滿足百十畝農田灌溉之需。有山可耕,有田可種,有水滋潤,李氏家族在此近300年的興榮,由李克瑞一戶,繁衍到解放初期40餘戶400餘人。其子孫遵囑,沒在宅基外建一磚一瓦的家規令人深思,3500平方米的空間中共同生活200餘年,這相融共濟的家族文化不得不令當代人汗顏。

後山景區

後山原名後垴山,位於陽新縣排市鎮境內,地處幕阜山脈北麓,富河流域中游南岸,景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後垴山峰巒起伏,茂林幽深,山水相映,風景秀麗,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到此遊歷。

後山瀑布是陽新縣最大的瀑布,同時該景區也是黃石地區現有唯一的動態自然景觀、陽新縣最大、最壯觀的瀑布群;有一條3公里長的闞家壠溪流,可開發為驚險刺激、趣味無窮的水上漂流項目;有建於明朝正德年間的吉祥寺;還有以油茶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旅遊示範點——陽新縣三元實業公司和茶花園等,可打造成集生態觀光、漂流體驗、宗教文化、茶花觀賞、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旅遊景區。

後山景區距縣城約38公里。瀑布的源頭是一口泉,名曰「仙姑泉"。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後山人祖祖輩輩下山擔水或到石縫中接水。一天中午,後山王塔堡有一位老人在一條石縫裡接水,一位路過此地的仙姑走上前說:「老人家,你能給我一碗水喝嗎?"老人二話沒說,盛起一碗水遞給仙姑。仙姑喝完,對着石縫吹了一口氣,石疑里的水驟然變大。老人慾向仙姑道謝,不料仙姑駕雲而去。後來,當地人把這股泉水稱作「仙姑泉"。如今,水池擴建成庫容為5萬立方米的大山塘,並興建了一座發電站,不僅能滿足後山村民的用電,而且通過37公里長的高壓輸電專線送往縣城聯網。

後山兩瀑的第二疊瀑布,從80米高的山林中奔瀉而下,如脫疆野馬、翻海蛟龍,咆哮怒吼,入谷成溪。瀑布的一側峭壁如削,岩欲墜;一側古藤盤結,荊棘叢生。荊棘中隱藏着一個溶洞。洞內有無數鐘乳石,有的如荷花倒掛,有的似青松傲雪,還有石柱、石筍、石屏等,形態逼真。洞內還有許多小洞。

從第二疊瀑布,沿着447級台階而上,一路上樹蔭森森。攀上「清池",再沿着後山電站渠道緩緩前行,便到了「一天門",越過陡峭的「天橋",後山兩瀑的第一疊瀑布出現在眼前。飛瀑從百米高的絕崖奔瀉而下,中途被突岩所截,水擊岩頭,飛珠濺玉。在陽光的照射下,兩道彩虹,一左一右,若飛若舞。瀑流沖入「印月潭",聲若奔雷。潭水清澈見底,小蝦、小魚時而來回遊動,時而棲於岩縫草叢。捧起一口水,寒冷如冰,飲之如飴。

顏子仙觀

座落於東春、排市交界處顏子山上的顏真觀,是陽新道教的發祥地。與其他道觀有所不同,這裡主供的是正一道普濟一炁真人雷祖的銅像。雷祖,雷時中,既是我國宋末元初道教天心派的重要傳人,又是東南、西蜀混元道派的創始人。顏山,是他最終修成正果的仙地。顏山,自雷祖闢為洞天福地,歷封建社會宋元明清四朝興廢,又歷近代、當代多次巨大社會變革,所經風雨滄桑自不必說,只是資料所限,一言難盡。歷史上,它曾經以其輝煌令世人矚目,應是事實。據零星史料,元代至元年間的南宗七真白玉蟾曾慕名進山(見九宮山碑記),明初郡內名師陳任遠曾入山傳道,永樂年間又有道祿司正一、南岩道士孫碧雲來拜。1998年後,武當山掌門鍾雲龍,北京白雲觀道長鍾道松等,相繼來觀參謁。顏真觀今藏有詠觀古詩17首,不妨選出幾首代表之作,品品當年:

元代無名氏嘆顏山之「梅清」:「雪壓溪橋清無比,數株老松寒徹底。宇宙之間誰可用,除卻梅花惟有水。水清梅清相契合,一段清奇千古事。此花秀得壠頭春,惟有盧李常盼視。」

明代文壇「後七子」吳國倫的《曉登顏子山絕頂》:「凌晨躡飛巒,海日射天表。三楚在其茲,叢山亦何小。襟袂生流雲,岩叢息過鳥。何當遂巢居,勿為塵緣擾。」

清代監察御史易俊的《顏山泉》:「泉流鎮日未停聲,漱玉跳珠石上行。半點塵紅都不染,出山猶是在山清。」1957年,下橋鄉派人上山拆掉殘餘的三間正殿,僅存鐫聯石柱和鐫名「福」、「祿」、「壽」的三塊石門匾,及歷代住持墓葬、碑石。「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藏於民間的雷祖銅像被砸。如今的顏真觀,是1985年後於廢墟上重修的,占地30畝,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並重塑了2米高的雷祖銅像,開有雲龍武館,香客已及鄂贛兩省13市縣。1998年定為本縣道教重點保護的唯一宮觀。

視頻

湖北陽新:排市鎮救援轉移群眾工作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