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蜀國滅亡後劉禪沒有被殺的真正原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嬋

來自網絡的圖片

揭秘蜀國滅亡後劉禪沒有被殺的真正原因劉禪投降後被遷往洛陽,只有郎中令郤正和殿中督張通陪同他前往。到了洛陽後,郤正讓劉禪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發現不合理之處及時糾正,致使劉禪沒有大的過錯,最後得以善終。那麼,是不是就可以據此認為,是郤正保護了劉禪,讓司馬昭即便是想殺劉禪也找不到理由呢?[1]

先來看看郤正這個人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他的祖父叫郤儉,是劉璋的父親劉焉的前任益州刺史,被益州黃巾軍馬相所殺。因為天下大亂,郤正的父親郤揖就留在了蜀郡。郤揖擔任孟達的營都督,後來跟隨孟達投降了魏國,擔任中書令史。郤正原名叫郤纂,從小因為父親死去,母親改嫁,因而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郤正安於貧困,廣泛地閱讀古代典籍,成年後善於寫文章,入宮擔任秘書吏,後來調任令史,升為郎,官位升到郎中令。郤正在宮廷內任職以後,和宦官黃皓相鄰共事,應酬往來,經歷了三十年時間。黃皓的地位從卑微到顯貴,把持朝政,玩弄權術,郤正既不被黃皓喜愛,也沒有被他憎恨,因此官職的俸祿不超過六百石,但卻避免了禍患。

景耀六年(263年),劉禪聽從了譙周的計策,派遣使者到鄧艾那裡請求歸降,請降的書信是由郤正執筆寫成的。第二年正月,鍾會在成都作亂,劉禪向東遷往洛陽,當時局勢紛亂動盪,蜀國的大臣沒有保護隨從劉禪的,只有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張通,捨棄了妻子兒女獨身隨行侍從。劉禪依賴着郤正輔佐引導得恰當,一舉一動沒有什麼過錯,這才感慨嘆息,只怨恨了解郤正太晚了。因為劉禪投降,已經不再是皇帝,郤正還能繼續忠心於舊主,所以還是受到了當時的輿論的讚揚。

這是《三國志》關於郤正和劉禪的記載。那麼,劉禪真的是受到郤正的保護了嗎?

再看看劉禪在洛陽的一件事

劉禪投降後,全家遷到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這時候,魏國皇帝已經成為傀儡,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用的是蜀地的歌舞,蜀漢舊官員看到後都感傷而悲愴,只有劉禪如常,像沒事人一樣。司馬昭對賈充說:「一個人無情無義,是不是像這個人一樣就到了止境!即便是諸葛亮在,也不能長久成全他,何況能力差一些的姜維呢?」賈充說:「如果不是這樣,殿下又怎麼能這樣輕易兼併他呢!」過了一些日子,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很想念蜀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出處。郤正聽說後,要求見劉禪,然後對他說:「如果王(司馬昭)以後再問,應該哭泣着回答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因此常常心內向着西方悲傷,沒有一天不思念』,然後閉上眼睛。」等到司馬昭再一次問他,劉禪按照前面的話回答了,司馬昭說:「這番話怎麼聽起來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吃驚地看着司馬昭說:「就是您說的這樣。」司馬昭周圍的人都哈哈大笑。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郤正不是一個太監,不能整天的都在劉禪身邊,他想見劉禪,必須要得到批准。既然這樣,問題就來了,當郤正不在身邊時,劉禪說出去的話不「宜適」怎麼辦?二是司馬昭前後所說,對劉禪始終都是戲謔玩弄,並不是一種閒常對話,更不是一種真心的平等問候;三是司馬昭知道哪些是劉禪的本來面目,哪些是劉禪受郤正影響後的言行舉止。弄清了這幾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司馬昭並沒有害死劉禪的意思,其原因是他認為這個人沒有危害,並且留着他還有用處。假如司馬昭認為劉禪這個人對他是一種危害,郤正還能再見到劉禪嗎?見不到劉禪,又怎能對他輔佐引導?

那麼,司馬昭為什麼會認為劉禪沒有危害呢?也是三點:一是無情無義;二是無能,連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之人也扶他不起;三是無智,演技拙劣到完全複製郤正的話語,讓人一眼就能看穿。劉禪的用處又是什麼呢?簡單說有兩點:一是留着他招撫蜀地的官員。劉禪剛投降時,東部的羅憲,西部的霍弋都還在據城自守,當聽說司馬昭對待劉禪還算可以,這才投降了魏國;二是給吳國做一個示範,讓吳國的皇帝和官員效法蜀漢國放棄抵抗。

後來東吳皇帝孫皓也被抓,有這樣一件逸聞趣事:司馬炎派人把孫皓帶來相見,孫皓上殿向他叩頭。司馬炎對孫皓說:「朕設了這個座位等待你已經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等待陛下。」結果是司馬炎也沒有殺他。也就是說,司馬氏殺不殺劉禪,是從政治需要出發,與一句話兩句話無關。當然了,劉禪孫皓兩人,如果有能力復國那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說,郤正保護不了劉禪。只不過,在那種大廈已傾的局面之下,更多的是「樹倒猢猻散」,郤正能夠撇家舍業跟隨劉禪來到洛陽,即便是愚忠,對劉禪個人也算是一份情誼吧![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