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撒珥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撒珥根,外文名:SARGON,基督教聖經人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2]

簡介

撒珥根(來:sargo{n; LXX: Arna;亞述文:S%arru-u{ki^n,意思是〔神〕確立了王〔權〕」)於主前722至705年統治亞述。從他在主前717至707年於科爾巴特(Khorsabad)所建的王宮內的銘刻,以及在尼尼微及寧錄所發現的歷史文獻及書信,我們可知很多關於撒珥根統治期的詳細情況。雖然舊約聖經只有一次提及撒珥根(賽廿1),但他在敘利-巴勒斯坦的戰役,對於研究以賽亞預言的歷史背景方面,卻是十分重要的。

前任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圍攻撒瑪利亞三年(王下十七5-6),直到在主前722年十二月二十日或主前721年一月十八日去世,由撒珥根奏捷,攻取該城。很可能撒珥根在戰勝之後就立刻趕返亞述,爭取王位。雖然他所取的王號跟英勇的亞加得(Agade)人撒珥根一世相同(主前約2350;*亞甲;*寧錄),但有證據顯示他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並沒有篡位。

撒珥根即位後頭幾個月,國內就發生嚴重動亂,結果他賦予亞述城居民一些特權,事件才告平息。主前720年春,撒珥根南下,攻打奪得巴比倫王位的迦勒底人瑪爾杜克亞巴拉伊丁拿二世(Marduk-apla-iddina II,即*米羅達巴拉但)。他們在特亞(Der)打了一場非決定性的戰役,支持米羅達巴拉但的以攔人和亞拉伯人給他鎮壓住,無法前進;不過,西部卻在此時發生動亂,撒珥根只好立刻撤軍,任由米羅達巴拉但繼續任巴比倫王(主前721-710)。

在西部,哈馬的姚必迪(Yaubi~di)率領大馬色、亞珥拔、森米拉(Simirra)、撒瑪利亞,可能還有哈塔里卡(Hatarikka),聯盟反抗亞述。主前720年末,撒珥根在敘利亞北部的誇誇(Qarqar)附近擊敗盟軍,叫各參與者再次臣服,跟着就消滅拉非亞(Raphia),切斷了迦薩的叛徒哈嫩和埃及軍隊的聯繫,這支軍隊由一名司令官指揮,被撒珥根戰敗。上述解釋的由來是把經文中的*「梭」(王下十七4)鑑定為「領袖」(re~e)一詞的希伯來譯文,而不是某埃及王的名字(JNES 19, 1960,頁49-53),或是塞斯(Sais)的君王(s~w = So;BASOR 171, 1963,頁64-7)。

這連串戰事發生的當兒,以賽亞用迦基米施、哈馬、亞珥拔、撒瑪利亞和大馬色的遭遇作例子,警告猶大人不可參與或信賴埃及的軍力(賽十9)。撒珥根從埃及邊境回來的時候,將撒瑪利亞城的大部分居民放逐,並重建撒瑪利亞,作為亞述一個新省份的首都。他們花了好幾年時候將異族人遷入撒瑪利亞,直到以撒哈頓在位年間,似仍繼續進行(拉四2)。

主前716年,撒珥根差遣手下將領(turtan,*「他珥探」)攻打西乃的亞拉伯人,結果埃及法老施肯尼(Shilkanni,即奧梭岡四世 [Osorkon IV])及亞拉伯女王森西(Samsi)都開始納貢。雖然亞述軍捷報頻傳,亞實突人民卻罷黜了由亞述任命的統治者亞希密吐(Ahimetu),改由篡權的伊亞那(Iadna 或 Iamani)治理他們;伊亞那還憑藉埃及的協助,開始了另一個敘利-巴勒斯坦的反亞述聯盟。主前712年,同一位他珥探再次奉命攻打亞實突(賽廿1),結果亞實突兵敗,淪為亞述的一個省份。位於猶大邊境、鄰近拉吉的亞西加(~Azeqah 或 Tell es-Zakariye)在這次戰役中投降亞述,可見猶大國只是僅僅逃過進一步侵略之險。伊亞那逃往努比亞(Nubia)避難,卻被統治者沙巴卡(Shabaka)引渡往尼尼微。

撒珥根在邊境其他地方也征戰頻仍,在主前719至714年間擊敗了烏拉圖(Urart]u)的曼念人(Mannaeans)和魯薩王朝(Rusas),又把戰敗的迦基米施(Carchemish)納為省會。主前710及707年,撒珥根突襲瑪代,以鎮壓山中部族,隨即再次出兵對付米羅達巴拉但,後者迫得逃往以攔。撒珥根晚年一直忙於鎮壓在庫末(Kummukh)及他巴爾(Tabal)的叛亂,最後在他巴爾陣亡,由其子西拿基立於主前705年埃波月(Ab)十二日繼位。按後人的解釋,撒珥根所以不能「葬於家園」,是由於他在主前709年「握住彼勒神(瑪爾杜克)之手」,做了巴比倫王后,採納了親巴比倫的政策,因而犯罪之故。

參考文獻